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意表达的延续与拓展:论顾晓刚电影创作的多维探索
1
作者 宋宝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1,共6页
中国诗意电影凭借其民族化的诗意呈现,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别,在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新时代电影创作的利好政策,诗意电影领域依旧不断涌现出致力于“运用中式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导... 中国诗意电影凭借其民族化的诗意呈现,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别,在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新时代电影创作的利好政策,诗意电影领域依旧不断涌现出致力于“运用中式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导演。顾晓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其三部长片创作中不仅延续了前辈导演的诗意表达方式,还从视听、叙事、情感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拓展,呈现出独特的诗化美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表达 顾晓刚 电影创作 多维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道思及其诗意表达——通《庄子》玄奥之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树人 李明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42,共5页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思维而借助悟性的“象思维”进入这种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庄子》的道思。庄子正是以道思揭示出人性“欲壑难填”的弱点,而对人类自身异化作出深刻批判。庄子同时还揭示出人具有对于克服异化追求理想自由的善根,从而为人类摆脱精神危机点亮一盏明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道思 道境 象思维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伦斯·马利克电影视听语言的诗意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79,共3页
特伦斯·马利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美国导演,虽然他在近30年的从影生涯中只创作了三部电影长片,但是其电影具有浓重的诗意表达特征,因此被称为“电影诗人”。特伦斯·马利克在电影创作中,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导演地位,严格... 特伦斯·马利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美国导演,虽然他在近30年的从影生涯中只创作了三部电影长片,但是其电影具有浓重的诗意表达特征,因此被称为“电影诗人”。特伦斯·马利克在电影创作中,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导演地位,严格来说他在电影创作中具有大权独揽的地位,因此可以有效掌控电影创作中的各个要素,达到电影影像的自由表达。商业化创作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特征,但是特伦斯·马利克却并不主动迎合电影市场,而是自主表现独特的诗意,并使自己的电影呈现出迥异的个人特色。[1]特伦斯·马利克电影的诗意表现主要体现在其电影富有诗意的视听语言方面,这不仅包括富有诗意性的电影画面、光影、声音的诗意抒情性,同时还有极具诗意化的影片节奏。特伦斯·马利克通过非常普遍的“诗意视野”修复和重建了观众对影片的“神秘”感觉,并不断加以哲学反刍。他的这种独特表达方式使其与好莱坞传统电影特征迥异,并逐渐远离后现代语境下电影观众的娱乐需求,并影响到他在电影商业化方面的成功。但是特伦斯·马利克并没有因此妥协,而是选择对这种创作理念的坚守。我们可以通过他有如诗歌般的电影,感受当前浮躁的世界里的一丝静谧的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创作 诗意表达 视听语言 好莱坞电影 电影观众 后现代语境 特立独行 自由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克斯后新浪潮电影的诗意表达
4
作者 张宏 齐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87-89,共3页
后新浪潮电影作品是导演卡拉克斯最为擅长表达的,他的作品中也充分显现出了有关后新浪潮的特质。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唯美的视觉效应,又有先锋电影与新浪潮时期革新性的诗性表述,还有独具一格的自我电影手法运用彰显。后新浪潮电影作为他... 后新浪潮电影作品是导演卡拉克斯最为擅长表达的,他的作品中也充分显现出了有关后新浪潮的特质。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唯美的视觉效应,又有先锋电影与新浪潮时期革新性的诗性表述,还有独具一格的自我电影手法运用彰显。后新浪潮电影作为他的一种电影表达语言,被严密贯穿于他的从影始末,他用为数不多的语言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画面所带来的快感并非出于画面冲突的激烈,而是出于画面唯美的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浪潮电影 诗意表达 主观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故土与记忆:我国实验性影片的诗意表达——以《郁川浮游》《路边野餐》为例
5
作者 杜宏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34-37,共4页
故土历来是电影创作者镜头下的重要表达题材,对于中国的创作者们来说尤为如此。纵观全世界,像中国这般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社会转型、城乡结构变迁的国家屈指可数。环境的剧烈变动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觉的创作者心中营造出一种"反环境&... 故土历来是电影创作者镜头下的重要表达题材,对于中国的创作者们来说尤为如此。纵观全世界,像中国这般在短短数十年间实现社会转型、城乡结构变迁的国家屈指可数。环境的剧烈变动会自然而然地在自觉的创作者心中营造出一种"反环境"。"反环境"的概念来自于知名媒介学者麦克卢汉,他试图使用这个概念描述新媒介对于旧媒介的冲击、旧媒介如何构成新媒介的内容以及新媒介所导致的感知偏差。[1]在麦克卢汉的眼中,"反环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名词,更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独特的参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新媒介 参照体系 概念描述 诗意表达 旧媒介 结构变迁 实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文化形态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诗意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31,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形态下呈现着来自国家与创作者的主流意识。革命的浪漫的现实主义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主宰着银幕。尽管被赋予喉舌之任,并一度为程式化所限,但作品始终渗透着挥之不去的诗意。电影艺术的魅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形态下呈现着来自国家与创作者的主流意识。革命的浪漫的现实主义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主宰着银幕。尽管被赋予喉舌之任,并一度为程式化所限,但作品始终渗透着挥之不去的诗意。电影艺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渲染,使得这种颇具韧性和力度的影像成为感动与召唤的记忆。无论是歌颂还是反思,在大国飞速崛起的当下,中国主旋律电影更需要走向新的经典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形态 主流意识 经典电影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春天》的身份认同与诗意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梅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07-109,共3页
就影片类型而言,国产青春片往往因其情节的牵强附会、表演的夸张做作而备受诟病,特别是戏剧冲突的设置往往趋于俗套,同时缺乏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而《过春天》与大多数青春片不同,并没有着墨于戏剧化的情节演绎,而是... 就影片类型而言,国产青春片往往因其情节的牵强附会、表演的夸张做作而备受诟病,特别是戏剧冲突的设置往往趋于俗套,同时缺乏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对现实世界的观照。而《过春天》与大多数青春片不同,并没有着墨于戏剧化的情节演绎,而是将镜头聚焦在边缘化的个体之上。与其说是一部青春片,不如将其归类为女性电影,不仅有来自女性导演在创作上的天然属性,更多地在于该片所呈现出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春天》 女性电影 身份认同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战争题材动画电影的诗意表达
8
作者 翟艳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9-101,共3页
为了利用数字技术高度还原战争场景,二战后日本战争题材电影大多采用动漫艺术创作形式,代表作包括:《在这世界的角落》《萤火虫之墓》《空中杀手》等。大多数的战争题材电影,多以红、黑、灰色为基本色调和情绪基调,采用色彩暴力美学渲... 为了利用数字技术高度还原战争场景,二战后日本战争题材电影大多采用动漫艺术创作形式,代表作包括:《在这世界的角落》《萤火虫之墓》《空中杀手》等。大多数的战争题材电影,多以红、黑、灰色为基本色调和情绪基调,采用色彩暴力美学渲染战争的悲情意识;而片渊须直导演拍摄的《在这世界的角落》却以蓝绿色色调的水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从镜头语言、色彩语言、听觉语言和故事叙事这四个方面,诗意化表达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悲哀与欢笑,此影片引发观众追捧的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漫电影 诗意表达 战争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显示大千世界——电影《明亮的星》诗意表达解读
9
作者 宋晓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50-52,共3页
该影片是具有浪漫色彩的英国诗人济慈的传记,影片打破了常规传记片的表达方式,对济慈先生短暂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刻画,也就是其与芬妮的爱情故事,以此增进济慈在观众心目中印象。在这段故事中,有甜蜜的爱情、贫穷以及疾病的困扰以及... 该影片是具有浪漫色彩的英国诗人济慈的传记,影片打破了常规传记片的表达方式,对济慈先生短暂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进行刻画,也就是其与芬妮的爱情故事,以此增进济慈在观众心目中印象。在这段故事中,有甜蜜的爱情、贫穷以及疾病的困扰以及恋人的离世,同时用具有浪漫色彩的英国田园风光进行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表达 解读 电影 世界 显示 爱情故事 英国诗人 浪漫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经验的诗意表达——“张洁美文”印象
10
作者 余雷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69-70,共2页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作家是否可贵及需要,唯一的衡量,是他有没有向我们表露他的灵魂的内在激动。写作者在文字中呈现给读者的,不仅只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表情达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对人性的剖...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作家是否可贵及需要,唯一的衡量,是他有没有向我们表露他的灵魂的内在激动。写作者在文字中呈现给读者的,不仅只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表情达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对人性的剖析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询,以及写作者人品和人格力量的显现,即写作者最本质的精神与灵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表达 童年经验 印象 美文 张洁 写作者 托尔斯泰 表情达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漫游抵达诗意”:杭州新浪潮电影时空构建探赜
11
作者 孙慰川 朱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共7页
杭州新浪潮电影以杭州为创作基地,凭借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及创新的电影语言受到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广泛认可和关注。通过“漫游”的视听和叙事方法,杭州新浪潮电影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完成对意象图景的开创性建构和对传统江南美学... 杭州新浪潮电影以杭州为创作基地,凭借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及创新的电影语言受到了国内外电影节的广泛认可和关注。通过“漫游”的视听和叙事方法,杭州新浪潮电影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完成对意象图景的开创性建构和对传统江南美学的创新性继承,实现了空间景观的自然流转及时间序列的自由游弋,最终达成“诗意”影像的现代化构筑,为观众带来不同于传统江南电影的视觉与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新浪潮 江南电影 漫游 诗意表达 非时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电影《牧笛》中美学元素的诗意化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贵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10-112,共3页
动画电影《牧笛》上映于1963年,是一部以水墨画为表现手法的影片,导演仅以二十分钟的片长带领观众步入牧童所在的深谷旷野世界,其美学元素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较高的艺术造诣上,还抽象地融入了诗意元素,构建了水墨画与诗词之间的对话... 动画电影《牧笛》上映于1963年,是一部以水墨画为表现手法的影片,导演仅以二十分钟的片长带领观众步入牧童所在的深谷旷野世界,其美学元素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较高的艺术造诣上,还抽象地融入了诗意元素,构建了水墨画与诗词之间的对话,较好地诠释了苏轼对于画和诗关系的解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本文试从《牧笛》画面中的美学元素出发,进一步挖掘水墨画的美学特征,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角度阐释影片的诗意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笛》 水墨画 诗句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冬冬的假期》的诗意性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莲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00-102,共3页
电影《冬冬的假期》是侯孝贤以历史背景下个人成长经验为叙事焦点进而审度台湾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作品之一,饱含他关于台湾社会现实乃至历史记忆的认知。电影站在儿童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童心萌动的成长故事,其中穿插的生命体悟宏大... 电影《冬冬的假期》是侯孝贤以历史背景下个人成长经验为叙事焦点进而审度台湾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作品之一,饱含他关于台湾社会现实乃至历史记忆的认知。电影站在儿童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童心萌动的成长故事,其中穿插的生命体悟宏大深沉却并不沉重,透露出沉静自然的美学意蕴,这皆得益于侯孝贤独特的诗意性创作表达。在他的凝练悠远的镜头下,一切事物被真切、客观且深沉地记录下来并缓缓道出,看似平淡,却诗意涌动,情绪饱满,留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冬的假期》 侯孝贤 诗意表达 台湾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光男孩》的诗意化表达
14
作者 宋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73-174,共2页
《月光男孩》的诗意化表达使其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大量留白的使用,既清楚地讲述了主人公喀戎童年、少年、成年的成长故事,又使电影整体风格淡然悠远、哀而不伤;含蓄而又智慧的台词,加深了电影的内在意蕴,还让电影带上了浓浓的抒情意... 《月光男孩》的诗意化表达使其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大量留白的使用,既清楚地讲述了主人公喀戎童年、少年、成年的成长故事,又使电影整体风格淡然悠远、哀而不伤;含蓄而又智慧的台词,加深了电影的内在意蕴,还让电影带上了浓浓的抒情意味;导演高超的镜头调度能力,把形式和内容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让观众获得物我两忘的观影体验;导演在电影镜头的调度上,非常具有个人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光男孩》 留白手法 镜头调度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诗意美特点 被引量:5
15
作者 付晶 王彤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25,共5页
艺术歌曲是音乐舞台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语言的世界表达,作曲家在歌词选择、音乐语言表现和钢琴伴奏编配上追求诗意化的精妙构思,运用生动的音乐意象语言构建"中国品格"的诗化气质,唤起欣... 艺术歌曲是音乐舞台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语言的世界表达,作曲家在歌词选择、音乐语言表现和钢琴伴奏编配上追求诗意化的精妙构思,运用生动的音乐意象语言构建"中国品格"的诗化气质,唤起欣赏者无限美感和遐想,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与艺术审美的价值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诗化语言 音乐意象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两岸三地发现诗意——论傅天虹诗歌创作与新移民文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洪承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5-179,共5页
傅天虹先生是当代华文诗坛有影响的重要诗人。他以自己鲜明个性的诗歌创作和系列诗歌工程的建设,予以了新移民文学实实在在的内容。他凭借独特两岸三地的丰富生活孕育了他的诗情诗意;其特有的文化身份带来了他深邃的诗思,书写了一个坚... 傅天虹先生是当代华文诗坛有影响的重要诗人。他以自己鲜明个性的诗歌创作和系列诗歌工程的建设,予以了新移民文学实实在在的内容。他凭借独特两岸三地的丰富生活孕育了他的诗情诗意;其特有的文化身份带来了他深邃的诗思,书写了一个坚强奋斗者的执著人生之歌。同时,他对诗歌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其敏锐的感触捕捉生活本身丰富的细节,形成了自己朴素写实中透视的象征,现代意识中包孕的传统人文的诗思和诗的意境之美。他的努力丰富了当代华文诗歌,推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天虹 诗歌 诗意表达 新移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什拉的诗意想象论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光旭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66-72,共7页
巴什拉提出诗意想象论不仅克服了传统想象论的二元对立的不足,而且也纠正了现象学主观性的毛病,认为想象是想象的主体和想象的客体之间的不断的相互作用。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象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物质的想象和动态的想象;... 巴什拉提出诗意想象论不仅克服了传统想象论的二元对立的不足,而且也纠正了现象学主观性的毛病,认为想象是想象的主体和想象的客体之间的不断的相互作用。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想象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物质的想象和动态的想象;想象的表达作用。巴什拉诗意想象论的美学意义在于承认想象的整合作用,使人不断地高于自己生活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想象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物质想象与动态想象 诗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维吾尔族诗人的新疆表达——评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诗集《一路向南》
18
作者 李东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4期95-105,共11页
诗集《一路向南》呈现了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狄力木拉提,在当下新疆维吾尔族诗歌中所做的一种诗歌突围和诗歌探索的创作实践。在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驱使下,诗人狄力木拉提为新疆维吾尔族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由于在诗歌主题上的... 诗集《一路向南》呈现了新疆维吾尔族诗人狄力木拉提,在当下新疆维吾尔族诗歌中所做的一种诗歌突围和诗歌探索的创作实践。在生活和文化背景的驱使下,诗人狄力木拉提为新疆维吾尔族的诗歌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由于在诗歌主题上的厚重和深刻,从而使诗人的表达方式,很自然地实现了一个新疆维吾尔族诗人对于新疆和祖国的诗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力木拉提 《一路向南》 诗意表达 当代性文化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之辨:论纪录片诗意化的多重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池珠 孙金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中国的诗意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的诗意化包含了多重层面,即表现对象自身的诗意、生活再现所产生的诗意和艺术表达烘托出的隐性诗意等。无论是何种诗意,都是让受众在浅层真实感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通过对纪录片诗... 中国的诗意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的诗意化包含了多重层面,即表现对象自身的诗意、生活再现所产生的诗意和艺术表达烘托出的隐性诗意等。无论是何种诗意,都是让受众在浅层真实感的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通过对纪录片诗意化表达过程中真实与艺术、叙事与抒情、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五对关系进行思辨,阐明纪录片整个艺术系统中各个环节都是主客体的统一,有助于深化对于纪录片诗意化表达的认识和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 诗意纪录片 诗意表达 艺术真实 主客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军旅诗歌的尚武精神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中国古代军旅诗歌是以军人、军营生活、战争场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题材。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意旨和风貌各不相同,但是都蕴含着遒劲的情感力度,充溢着豪迈的尚武精神。此类诗歌抒写同仇敌忾的凌云壮志,描摹波澜起伏的战斗场景,彰显坚... 中国古代军旅诗歌是以军人、军营生活、战争场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题材。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意旨和风貌各不相同,但是都蕴含着遒劲的情感力度,充溢着豪迈的尚武精神。此类诗歌抒写同仇敌忾的凌云壮志,描摹波澜起伏的战斗场景,彰显坚定赤诚的家国情怀。它们构筑了独特的语汇系统,着意营造紧张的战争氛围,不断拓展雄奇浪漫的情意空间,从而形成了慷慨沉雄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张力。深刻解读中国古代军旅诗歌中的尚武精神,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提振现代军人的战斗意志,乃至铸造国人坚强勇毅的人格品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旅诗歌 尚武精神 历时递嬗 诗意表达 艺术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