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建中 吴中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言说,与其所处具体语境和主体用心密不可分。或三五亲朋,酒边烛外;或赋闲独居,尘氛退避,悠闲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有一种松散的、随笔式的言说与之适应。言说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入兴贵闲的心态促成古代文论言说方式...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言说,与其所处具体语境和主体用心密不可分。或三五亲朋,酒边烛外;或赋闲独居,尘氛退避,悠闲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有一种松散的、随笔式的言说与之适应。言说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入兴贵闲的心态促成古代文论言说方式的诗性和鲜活。当然也有立志高远者,独立著述,欲成一家之言,自然形成相对严谨、自成体系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诗性言说 语境 用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老子直觉思维与诗性言说方式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占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98,共4页
为了研究老子的直觉思维、诗性言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文字和文献研究以及思想和文论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老子的直觉思维及其诗性话语表现,揭示了直觉思维特征和诗性言说方式在老子智慧中的紧密关系。结论为:直觉... 为了研究老子的直觉思维、诗性言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文字和文献研究以及思想和文论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老子的直觉思维及其诗性话语表现,揭示了直觉思维特征和诗性言说方式在老子智慧中的紧密关系。结论为:直觉思维是老子诗性言说的内在诉求,而诗性言说则是其直觉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老子的诗性言说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思维 诗性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与诗性言说 被引量:4
3
作者 余松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2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诗性言说 隐喻 文本结构 感性世界 诗人 语言 至情 诗学 狂欢 沉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批评之诗性言说及其美学渊源
4
作者 李天道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4,共4页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是一种诗性言说,明显地异质于西方诗学话语。这表现存其言说的高弹性和其句法的自由性两个方面。传统文学批评重意会、重气韵、重兴象,具有极强的人文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这些特征都必然而当然地吻合于传统文学批评诗...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是一种诗性言说,明显地异质于西方诗学话语。这表现存其言说的高弹性和其句法的自由性两个方面。传统文学批评重意会、重气韵、重兴象,具有极强的人文化和风格化的色彩。这些特征都必然而当然地吻合于传统文学批评诗性言说。即如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在其《词与物》中所指出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它的句法,它对事物的称谓和命名,甚至该语言中联系词语的语法规律.都与我们已知的一切相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言说 美学渊源 汉语批评 中国传统 文学批评 《词与物》 诗学话语 语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人生的诗性言说——严歌苓小说论
5
作者 仇志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8Z期54-54,共1页
移民文学正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补充部分,其作用辐射面广泛,影响层次深远。移民文学如今不仅仅是边缘移民群体的生活符号及象征,同时也是民族主流文化的有力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严歌苓小说的具体阅读理解,结合边缘... 移民文学正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补充部分,其作用辐射面广泛,影响层次深远。移民文学如今不仅仅是边缘移民群体的生活符号及象征,同时也是民族主流文化的有力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对严歌苓小说的具体阅读理解,结合边缘移民群体文化发展的过去与现在,针对严歌苓小说当中的边缘人生诗性言说部分,作出个人的理解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移民文学 人性 诗性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渊与拯救:当代西方诗性言说之意义
6
作者 张小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7-71,104,共6页
人创造了语言,开始是具体的、诗性的,而后发生“诗让位于哲学”,这就开始了向“逻各斯词语中心”的递归。语。日渐抽象化、梯级化,形成了语言逻辑的铁链和牢房。从康德开始的“理性”(对逻辑知性)批判,在当代西方则深化为“语言... 人创造了语言,开始是具体的、诗性的,而后发生“诗让位于哲学”,这就开始了向“逻各斯词语中心”的递归。语。日渐抽象化、梯级化,形成了语言逻辑的铁链和牢房。从康德开始的“理性”(对逻辑知性)批判,在当代西方则深化为“语言”批判。“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只有以感性具体的诗性言说来拯救。由此,在“哲学向诗的回归”中,对诗性语言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成为一门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当代西方 逻各斯 诗性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六朝经验
7
作者 黄长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0,共8页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究范式的文艺美学转向提升了理论的“及物性”和现实属性;在思想内涵上,六朝的个人主体性的觉醒深化了美学思想的感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进而构成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结构,民族主体性由此形成;在表述策略上,经验形态的审美理论形成形象性的言说方式,增强了美学思想的诗性特征,促进了美学表达的通俗化。文艺美学转向、美学的主体性追求、美学话语的诗性言说,六朝美学从宏观范式层面到微观技巧层面都能够为当下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独特的方法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文艺美学 主体性 诗性言说 六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兴于诗,立于礼”看诗性智慧——试论《诗》礼合一的成德之学a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子洵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4期87-102,198,共17页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与礼都源于人情,目的在于导养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止乎礼义。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诗》的独特性在于“兴”,由有限的言辞与意象通达无限的道,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的独特性在于“立”,通过一系列节文度数使人心念纯正、行为周旋中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 诗教 诗性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建中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4-87,共4页
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为何可以不遵守文体规范?谁赋予他们文体自由?汉语批评之诗性言说的文体根据、美学渊源以及主体缘由何在?汉语批评之文体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其当代意义又何在?读者从这一组笔谈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 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为何可以不遵守文体规范?谁赋予他们文体自由?汉语批评之诗性言说的文体根据、美学渊源以及主体缘由何在?汉语批评之文体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其当代意义又何在?读者从这一组笔谈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是失体:从言说内容的层面讲,是对“宜宏大体”、“贵乎体要”的丢失:从言说方式的层面考察,则是对汉语批评所固有的诗性传统的丢失,后者包括批评家自在的精神气质和自由的人格诉求,批评话语的心灵性、点悟性、游移性和理论张力,批评文本的对话精神以及支撑这一精神的人性基础与现实品格,批评语体的比兴、秀隐、骈俪以及批评风格的玄远、清虚、奇崛。这组笔谈的四篇文章,对上述问题均有自己独到而精深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批评 文体规范 自由 诗性言说 精神气质 美学渊源 文体研究 言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本朝 《河北学刊》 2002年第6期98-102,共5页
张晓风是汉语文学里很有个性风格的散文家 ,她延续了汉语文学的人文性与诗性写作之路。本文主要探讨了她的思想和散文创作与基督教的复杂联系 ,认为张晓风立足于个人的精神立场 ,既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又蕴涵有“基督徒... 张晓风是汉语文学里很有个性风格的散文家 ,她延续了汉语文学的人文性与诗性写作之路。本文主要探讨了她的思想和散文创作与基督教的复杂联系 ,认为张晓风立足于个人的精神立场 ,既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又蕴涵有“基督徒”的悲悯情怀 ,在自然与历史、自我与神性之间消融了汉语文化和基督教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晓风 基督教 诗性言说 神性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思融合:《庄子》文本的基本特征
11
作者 刁生虎 《理论月刊》 2006年第3期57-59,共3页
诗思融合是《庄子》文本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可以从生命哲思的诗性言说、自然哲理的艺术显现以及政治理念的曲折表达等三个方面得到切实的证明。
关键词 诗思融合 生命哲思 诗性言说 自然哲理 艺术显现 政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士兵突击》的语言魅力
12
作者 孙海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1-62,共2页
兰小龙的小说《士兵突击》是电视剧《士兵突击》成功的文本基础。小说《士兵突击》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自然流畅、深刻睿智、蕴涵真情,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给予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深刻的人生启迪。
关键词 经典台词 语言的艺术 诗性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