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易林》与《周易》“古歌”的渊源考述 被引量:2
1
作者 田胜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256-262,共7页
《焦氏易林》与《周易》古歌的渊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焦氏易林》的诗性特征赓续《周易》卦、爻辞及其诗性结构,前后相承;《焦氏易林》爻辞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周易》卦、爻辞的分类方法,以事象辞、物象辞为主。摄象以明理,象征的表... 《焦氏易林》与《周易》古歌的渊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焦氏易林》的诗性特征赓续《周易》卦、爻辞及其诗性结构,前后相承;《焦氏易林》爻辞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周易》卦、爻辞的分类方法,以事象辞、物象辞为主。摄象以明理,象征的表达方式是另一沟通的桥梁;语言上,两部著作援引格言、熟语入卜辞,灵活而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氏易林》 《周易》 诗性结构 象征 语言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实验性话剧的三次文体变革 被引量:1
2
作者 袁联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7-141,共5页
在新时期戏剧文体建构中,形意分离现象十分常见。新时期初期实验性话剧形式和内容广泛不对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法的冗余,有些表现手法没有被充分地审美艺术化。第一次文体变革期间,话剧为了扩大舞台表现力而大量运用新的手法,这些手... 在新时期戏剧文体建构中,形意分离现象十分常见。新时期初期实验性话剧形式和内容广泛不对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法的冗余,有些表现手法没有被充分地审美艺术化。第一次文体变革期间,话剧为了扩大舞台表现力而大量运用新的手法,这些手法很多是从功能意义角度去考虑的。第二次文体变革中的实验性话剧将诗性渗透到戏剧的内在肌理,形成了一种深层的诗性结构,这对戏剧文体的内部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文体变革追求的是一种物性的感受表达,其美学追求依托演员的表演,以使舞台表演达到一种人类学的深度,但在强调演员技术性的同时,对如何从技术性走向心灵、如何褪掉日常生活的具体物性从而走向精神性的过程重视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变革 形式与内容 冗余 诗性结构 物性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