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路径里的凡人史诗与诗性正义--论张学东《西北往事三部曲》 被引量:1
1
作者 谢腾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 张学东的《西北往事三部曲》有着鲜明的地方路径意识,但作者并不执着于对“地方性”的风情摹写,而是借由他笔下西北大地上城与乡30年间的颠簸往事与人心变动来重返逝去的历史,并由此点亮了普遍意义上人与时代共有的精神图景。作者对长时段社会生活的书写并没有沉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心灵被细腻地呈现在作者绵密的故事营构之中。诸多平凡人物与作者一道完成着艰难的精神跋涉,在叩问历史生活的同时,作者试图借由笔下的人物来召唤带有普遍性意味的诗性正义,沉重历史的现实还原与轻逸灵动的诗意书写也使得作者笔下的西北往事具有了史与诗共同奏鸣的史诗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东 《西北往事三部曲》 地方路径 普遍图景 史诗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性正义到能力正义——努斯鲍姆正义理论探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国豫 荆珊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4-59,共6页
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 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的审美化与诗性正义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建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恶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恶"在艺术中经过一种"审美化"改造后得以蜕变与净化,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新质。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一种独特的诗性认识价值和审美伦理功能。由此,艺术中的"恶"既能... 恶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恶"在艺术中经过一种"审美化"改造后得以蜕变与净化,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新质。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一种独特的诗性认识价值和审美伦理功能。由此,艺术中的"恶"既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生活,又能在某种意义上给他们以审美的享受。"恶"的审美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悖论特性也会最终指向文学的伦理层面,引发人们对诗性正义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化 平庸之恶 文学伦理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性正义:重返理想国之路——重读柏拉图《理想国》札记之一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子林 周娆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共5页
柏拉图针对当时文学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弊端将一部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却产生了文学为政治附庸的误解。实际上,柏拉图强调了诗性正义,以迎回他心目中的理想诗人;"诗性正义"根源于诗人悲天悯人之心,它以一种反省性的艺术精神... 柏拉图针对当时文学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弊端将一部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却产生了文学为政治附庸的误解。实际上,柏拉图强调了诗性正义,以迎回他心目中的理想诗人;"诗性正义"根源于诗人悲天悯人之心,它以一种反省性的艺术精神来感染人心,使文学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实现人的生命精神的觉醒,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真实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文学的主体性与诗性正义——解读《消费社会与当代小说的文化变奏:1990后的中国小说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维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文学批评界对199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与当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专题进行系统论述的专著却尚付阙如,《消费社会与当代小说的文化变奏》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运用文化批评范式,以... 文学批评界对199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与当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专题进行系统论述的专著却尚付阙如,《消费社会与当代小说的文化变奏》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运用文化批评范式,以宽广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冷峻理性的哲理思辨,从文化的关联性这个特殊视域进入中国当代小说的核心地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当代文学的一系列现象与当代中国的消费社会之间复杂而纠葛的互动影响,提出了文学在消费社会重建文学主体性与"诗性正义"的自我救赎之道,本论文亦循着这一潜在的价值导向与批判立场,展开了深入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当代小说 文化批评 主体性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性正义的审美追求——傅爱毛小说创作主题论
6
作者 王春雨 王纪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8-160,共3页
女作家傅爱毛小说中充满了关于人的欲望书写、信仰追寻和审美表达,以及对"诗性正义"的现实关照。本文通过作家的创作主题,探究其中蕴涵的超越时空、生机勃勃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傅爱毛 小说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城》中基于伦理内涵的诗性正义建构
7
作者 詹雪娇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0期85-87,共3页
余华的《文城》以“寻找”作为叙事主线,采用历史叙事的方式,描写了生活在时代洪流下的人们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并塑造了一批具有古典气质风范的人物。作者将深切的目光投向每一个普通人,用温情的笔触探究人性的灰度,借苦难境遇中人性... 余华的《文城》以“寻找”作为叙事主线,采用历史叙事的方式,描写了生活在时代洪流下的人们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并塑造了一批具有古典气质风范的人物。作者将深切的目光投向每一个普通人,用温情的笔触探究人性的灰度,借苦难境遇中人性的自我选择与底线思考发掘个体身上的道德力量,并试图以此建构极限境遇下人性的美好与闪光之处。在某些情节上,小说虽然不回避、不遮掩绝望与暴虐的存在,但它的底色是悲悯,从而完成了对纯粹的暴力叙事的一种意义升华。无论是家庭层面的伦理内涵,还是社会层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这部作品所秉持的情义观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提醒当代的文学写作不要回避崇高。小说通过展现时代洪流中人性善与恶的对立,探讨了个体命运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彰显了作者对诗性正义的美好祈愿,而这种正义的精神内涵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语境和都市生活中有着重要价值。基于此,文章探讨《文城》中基于伦理内涵的诗性正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伦理内涵 情义观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哀”的善与“过度”的恶——影片《消失的她》的伦理性反思
8
作者 许晋通 袁智忠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善”与“恶”作为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作用于人以及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电影《消失的她》作为一部以揭露人性为标榜的悬疑作品,裹挟了复杂的伦理场与善恶观。不难发现,它在叙事上通过“悲哀的善”而表达了“过度的恶”,徘徊于... “善”与“恶”作为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作用于人以及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电影《消失的她》作为一部以揭露人性为标榜的悬疑作品,裹挟了复杂的伦理场与善恶观。不难发现,它在叙事上通过“悲哀的善”而表达了“过度的恶”,徘徊于影像伦理的底线。本文立足于伦理学视野的电影批评维度,旨在刨除《消失的她》外在的票房神话与热门话题争议,针对其整体价值选择与意义指向的原罪性进行伦理反思,力图为今后的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一条关于荧幕表现中善恶尺度把握与道德内涵思量的伦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她 夫妻伦理 个体道德 人性恶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素质培养与社会正义建构——论玛莎·努斯鲍姆的审美教育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慧姝 《美育学刊》 2019年第6期46-51,共6页
玛莎·努斯鲍姆批判了功利主义教育,致力于建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与教育模式,其审美教育将文艺教育与世界公民的民主教育相结合,提倡批判性思维,通过艺术与人文领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文学想象与公共推理能力,塑造完整的... 玛莎·努斯鲍姆批判了功利主义教育,致力于建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与教育模式,其审美教育将文艺教育与世界公民的民主教育相结合,提倡批判性思维,通过艺术与人文领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文学想象与公共推理能力,塑造完整的人性并实现理性的社会正义。努斯鲍姆的审美教育虽有理想化色彩,但富有实践意义与价值,诉诸培养世界公民素质,强化了文艺的政治功能,有助于完善民主的社会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公民 批判性思维 同情心 文学想象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艺术与正义生成的可能性——从罗尔斯的正义论出发
10
作者 贾玮 《美育学刊》 2018年第4期37-43,共7页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通过其著述所勾勒成型的"诗性正义"企划,明确了文学—艺术教育之于培养公民正义感的现实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切实支持了罗尔斯作为平等的正义观念。但是,在文学艺术性场域,重新疏导罗尔斯正义论中...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通过其著述所勾勒成型的"诗性正义"企划,明确了文学—艺术教育之于培养公民正义感的现实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而切实支持了罗尔斯作为平等的正义观念。但是,在文学艺术性场域,重新疏导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无知之幕"及其奠定的机构模式,则可以在政治哲学视阈外发现并清除正义思考的"精神锈斑",促动正义论架构的自我调整乃至重组。最终说来,借助其对于符号的充分象征化,潜入文学性场域启化正义的机缘,将诗性正义构想的"用文学支持正义"路径深化为"由文学生发出正义"尝试,将会突破现有研究的学科性局限,促使文学与艺术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中担负起更为深广的伦理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转向 伦理批评 诗性正义 阅读理论 文学性场域 罗尔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人当成人”:郭沫若“战国剧”的历史想象及其根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文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2,42,共10页
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四部“战国剧”,因演出的艺术性、剧情的“当代性”与时代精神的共通性,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关注与认可。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的“战国剧”有着以唯物史观重述战国历史的更高目标,其与郭沫若同时期的战国史... 郭沫若抗战时期创作的四部“战国剧”,因演出的艺术性、剧情的“当代性”与时代精神的共通性,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关注与认可。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的“战国剧”有着以唯物史观重述战国历史的更高目标,其与郭沫若同时期的战国史研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一幅六国志士与人民前仆后继争取解放最终却归于失败的悲剧图景。相较于唯物史观派主流形成的截然相反的战国叙述,郭沫若的战国叙事存在一些明显的破绽和缝隙,但其核心价值在于,站在被压迫奴隶的立场,洞见战国历史进程的悲剧性,发扬其中蕴含的人民解放精神,由此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必然律之外,打开了文学/历史的诗性正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战国剧 把人当成人 诗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