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现代诗魂的重塑——论朦胧诗的诗性寻求与艺术建构
- 1
-
-
作者
徐国源
-
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1,共4页
-
文摘
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朦胧诗伴随“人”的觉醒,断然与陈腐、僵硬的美学范式决裂,逐渐萌生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意识和诗歌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深度裂变催生出的“新质”,呈现出当代诗歌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新变的特色,从而使中国当代诗歌从总体上告别了五六十年代已趋于定型的“古典加民歌”的抒情言志模式,开创出一条不断追求艺术革新与诗歌现代化的通道。
-
关键词
朦胧诗
诗性寻求
艺术建构
美学范式
艺术追求
表达方式
时代精神
中国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语言“双栖”状态中的诗性寻求
- 2
-
-
作者
黄万华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4,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研究"(项目编号:11AZD06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海外华人作家一方面通过母语生活在民族传统中;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居住国的语言获得现实生存。这种语言的"双栖"状态凸显了他们最本质的生存状态。在以文字想象中华的"语言共同体",海外华人作家不仅摆脱国界、"中心"等界限的束缚认同中华文化,而且以心灵与母语的相通相融来完成原乡意义上的合一,让母语滋养起更多的个体生命。海外华人作家有着对民族语言"积藏感"和"延续感"的不懈寻求,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复苏了汉语具象性的活力,把汉字的积藏感表达得独异而丰富,文言传统、方言形态的开掘则使得母语语言彰显出延续感,丰富了汉语写作的生命形态。
-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语言共同体
“双栖”状态
个体生命
诗性寻求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