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
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动的大众
文本大众化
读者依据论
现代性价值
诗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审“现代派”诗人的诗学策略
被引量:
1
2
作者
毛丹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现代派”诗人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以中国传统诗学为内核,重视的是作为修辞手法的象征,且倾向于模仿,轻视创造,他们的许多创作实践实际上是在重写古典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影响下形成的形而上诗学缓和了“现代派”诗人的现...
“现代派”诗人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以中国传统诗学为内核,重视的是作为修辞手法的象征,且倾向于模仿,轻视创造,他们的许多创作实践实际上是在重写古典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影响下形成的形而上诗学缓和了“现代派”诗人的现实焦虑,整体而言,他们自觉的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实践并不明显。1937年后,在现实语境的压迫下,“现代派”诗人创作虽有新变,但并未完成诗学策略的深刻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
象征主义
诗学
策略
诗学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被引量:
1
1
作者
方长安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6ZDA186)。
文摘
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关键词
变动的大众
文本大众化
读者依据论
现代性价值
诗学反思
Keywords
the changing public
textual popularization
reader-based theory
value of modernity
poetic reflection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审“现代派”诗人的诗学策略
被引量:
1
2
作者
毛丹丹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文学学术史研究”(20AZW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启蒙与文学思潮的双向互动”(16JJD750019)。
文摘
“现代派”诗人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以中国传统诗学为内核,重视的是作为修辞手法的象征,且倾向于模仿,轻视创造,他们的许多创作实践实际上是在重写古典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影响下形成的形而上诗学缓和了“现代派”诗人的现实焦虑,整体而言,他们自觉的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实践并不明显。1937年后,在现实语境的压迫下,“现代派”诗人创作虽有新变,但并未完成诗学策略的深刻转变。
关键词
“现代派”
象征主义
诗学
策略
诗学反思
Keywords
“modernist”poets
symbolism
poetic strategy
poetic reflection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重审“现代派”诗人的诗学策略
毛丹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