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钱注杜诗》的诗史互证方法 被引量:8
1
作者 郝润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认为 ,《钱注杜诗》是以经学的考证方法为基础 ,以史学的实证方法为架构所进行的文学阐释 ,是诗史互证的典范著作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钱注杜诗>> 诗史互证方法 钱谦益 考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唐诗学范式:“诗史互证”辨正 被引量:2
2
作者 许连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6,共4页
"诗史互证"作为唐诗学研究范式,通常认为确立于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但它的观念性的雏形在明代就已经出现,王守仁倡言"五经皆史"。其作为唐诗学操作方法的出现则更是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容斋随笔》有大量的例证... "诗史互证"作为唐诗学研究范式,通常认为确立于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但它的观念性的雏形在明代就已经出现,王守仁倡言"五经皆史"。其作为唐诗学操作方法的出现则更是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容斋随笔》有大量的例证。它作为现代诗学范式确立之后,遭到直接质疑甚至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互证 流变 辩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与诗史互证的对比
3
作者 葛红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2-95,共4页
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认为语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较为集中的;... 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认为语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较为集中的;文章认为语境与诗史互证是交叉关系,语境性质与"诗史互证"之中"史"的文献性质相同在于二者都具有层次性,相异在于前者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后者则具有静态性和共时性;语境概念明确地引入古典文学的研究似乎有利于拓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使诗史互证等方法在传统基础之上融入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论的系统化与学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语境 共时语境 诗史互证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研究的五个传统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诗学研究 二十世纪 王国维 马一浮 研究方法 中西诗学比较 诗史互证 《柳如是别传》 人文关怀 古典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证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可先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1,共6页
实证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致力于文学文本与新出文献、出土遗物和图像资料的综合利用。观照20世纪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文学史实证研究,有四个方面最值得关注:第一,新出材料的运用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石;第二,... 实证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要致力于文学文本与新出文献、出土遗物和图像资料的综合利用。观照20世纪以来尤其是21世纪的文学史实证研究,有四个方面最值得关注:第一,新出材料的运用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基石;第二,传统:"二重证据法"与"诗史互证";第三,新变:原典实证和语境还原;第四,困境:教材模式和学科限制。发挥实证方法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有助于打开新的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实证研究 二重证据法 诗史互证 语境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史实考证到心史诠释——陈寅恪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解读及运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士礼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80-186,共7页
如果参照时段理论将史实分为"具体史实""一般史实""抽象史实"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陈寅恪运用文学作品对上述三类史实进行的考证与解读,呈现出的是一个从史实考证到心史诠释的过程。就某种层面而言,从史实... 如果参照时段理论将史实分为"具体史实""一般史实""抽象史实"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陈寅恪运用文学作品对上述三类史实进行的考证与解读,呈现出的是一个从史实考证到心史诠释的过程。就某种层面而言,从史实考证到心史诠释是陈氏史学研究特色最突出的呈现,它既显示了文学作品史料价值层次性与多样性,同时也是陈寅恪史学研究从对历史表象的考证还原到历史内蕴的深刻阐发历程的集中呈现。此外,历史现实层面的史实还原与精神层面的内蕴阐发构成了历史学求真维度的两个基本面相,陈寅恪的从史实求证到心史阐发的研究工作正是对历史学求真维度的全面观照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史实考证 心史诠释 诗史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钟书论韩愈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64-76,共13页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范式 连类之法 文本细读 诗史互证 接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如何书写当代文学史再探讨
8
作者 刘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93,共6页
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史书写,强调史料研究的“史学化”趋势,已经显现和将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利与弊。当代文学史书写,一直缺乏对作品深入细致的内部研究、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作家作品的艺术分析,应是当代文学史书写题中应有之义;重建作... 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史书写,强调史料研究的“史学化”趋势,已经显现和将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利与弊。当代文学史书写,一直缺乏对作品深入细致的内部研究、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作家作品的艺术分析,应是当代文学史书写题中应有之义;重建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应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有机结合,“史家”眼光与如作家对写作进行技术分析般深入作品内部——两者兼具,是当代文学史书写亟须重视并且重建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化 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 作家作品艺术分析 诗史互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揭开唐诗隐蔽的历史
9
作者 吴夏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共1页
近来因疫情之故,总在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如何了解这段历史.他们可利用的文献,除正史外,还有笔记、日记等资料,当然也包括时下记录疫情的诗歌.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读古诗一样,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毫无疑问,诗歌也是一种史料.陈... 近来因疫情之故,总在想,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如何了解这段历史.他们可利用的文献,除正史外,还有笔记、日记等资料,当然也包括时下记录疫情的诗歌.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读古诗一样,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毫无疑问,诗歌也是一种史料.陈寅恪先生早已指出,中国古诗包含时、地、人三个基本要素.借助这些要素,可以“诗史互证”.陈先生曾以元稹、白居易诗歌为例所做笺证,已成为文史研究范式.元、白之外的其他唐代诗人,其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也很密切,细读之下,可丰富唐史更多细节.在这种意义上,邓小军等著《唐诗说唐史》不仅展示了“以诗证史”研究法的具体操作,而且其部分成果还可补充正史之缺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诗歌 唐诗说 中国古诗 元稹 唐史 诗史互证 以诗证史 陈寅恪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