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可以观”与《诗经》的文学阐释学——以欧阳修、苏辙的诗经学为中心 被引量:3
1
作者 郑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180,192,共10页
《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和经义的结合方式,涉及《诗经》的读法。根据“诗可以观”的读法,宋人在读者自我理解的层面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 《诗经》的文学阐释是一个只有在经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讨论的问题,它在最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意和经义的结合方式,涉及《诗经》的读法。根据“诗可以观”的读法,宋人在读者自我理解的层面上释放经义的潜能,从而置换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意空间,并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人情世界。在这种情况下,诗歌的贞淫邪正并不妨碍观风知政或观己得失的经学功能,学者们也就不必过分纠结于诗意和人情的自然属性了。“诗可以观”的文学阐释学功能即在于此。它将诗意嵌入了诗经学的意义结构之中,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来谈论《诗经》的文学阐释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观 自述 经义 意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考见得失”论唐代的“诗可以观” 被引量:2
2
作者 邓乔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 唐代恢复并发展了“诗可以观”的“考见得失”传统,原因有三:推行进士制为诗人参政创造了条件,皇帝纳谏及谏议制度促使谏诤精神的确立,文网较松使以诗论政成为了可能。从“观风俗之盛衰”,到“考见得失”,是以诗干政的理论概括,其变化关纽在唐朝。孔颖达以官方立场阐释了诗歌的功能,杜甫、元结、白居易等都强调了诗歌的政教作用,而皮日休道出了以“诗”言政多类“歌”的特点。唐代具观政价值的诗歌兼涉内外,不仅是杜甫,盛唐边塞诗和悯民诗、张王乐府、元白讽谕诗及晚唐指陈弊政之作,都属于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观 考见得失 进士制 干政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稗疏》的诗学意义探讨
3
作者 周阿红 邹炎容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121,共10页
在目前的研究中,《诗经稗疏》的诗学意义往往被忽略。事实上,《诗经稗疏》虽为训诂之作,却蕴含着很多重要的诗学问题,对理解王夫之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诗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训诂中渗透着对诗本事的辨析和诗主旨的理解,... 在目前的研究中,《诗经稗疏》的诗学意义往往被忽略。事实上,《诗经稗疏》虽为训诂之作,却蕴含着很多重要的诗学问题,对理解王夫之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诗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训诂中渗透着对诗本事的辨析和诗主旨的理解,体现着王夫之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立场;字词名物训诂中经常融入对诗的比兴之义的探讨,揭示动植习性、名物材质等与诗人创作情感之间的起兴关联,阐释诗中比兴的美学意蕴;《诗经稗疏》遵循温柔敦厚的教化立场来进行字词释义和名物考辨,在训诂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微而婉、怨诽而不乱的诗学原则;王夫之在《诗经稗疏》中对"诗可以观"给予了不同于前人的新阐释,拓宽了"诗可以观"命题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稗疏》 学意义 本事 比兴 诗可以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