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可以怨”与“怨而不怒”的再解读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凯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9-123,共5页
"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 "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然而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这两个命题有着相反相成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独分析固然重要,却难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从儒家元典的材料入手,合理说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橥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怨"之文化的整体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而不怒 学精神 儒家元典 文化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乐?——读钱锺书先生《诗可以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0,共6页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吻合。其实,痛苦和快乐都能产生诗歌,比如... 钱锺书先生认为,在诗的"兴观群怨"四大功能中,"怨"只是其中一项。"诗可以怨"变成文论史上的"套板",与"诗言志"中的"哀乐并举"观不吻合。其实,痛苦和快乐都能产生诗歌,比如"离群"之怨与"嘉会"之乐,"怨"的心理内容与"圆"的美学形式,沧海明珠与蚌病成珠,重的风格与轻的风格,悲剧与喜剧,等等。"怨"的观念,跟人们以"衰变观"来对待历史的态度相关,其背后隐含着一种"精神返祖"的冲动。诗的"现实感"既是哀的,也是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诗可以怨 《七缀集》 谈艺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的再阐释——“诗可以怨”阐释向度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宗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85-89,共5页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阐释向度 抒情 “士不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怨”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现代阐释 被引量:4
4
作者 杨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26-130,共5页
“诗可以怨”这一中国诗学理论,由最初的诗歌功能论到最后的创作论,在其流变的过程中,历代诗人学者有诸多论述,使其内涵不断丰富,渐趋深入、系统。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学理论 现代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怨”与物哀——中日诗学理论浅析
5
作者 张晓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3期61-63,共3页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因为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因为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学传统及美学追求。通过辨析可以为我们确切把握中日民族各自的独特面貌,促进两国的文学对话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物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说
6
作者 刘怀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1,共9页
上古以来的进谏制度,孕育了以诗讽谏的政治文明传统。作为这一政治—艺术活动的副产品,怨刺诗不仅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也已形成了足以与其他诗歌相区别的类型化特点。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可... 上古以来的进谏制度,孕育了以诗讽谏的政治文明传统。作为这一政治—艺术活动的副产品,怨刺诗不仅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也已形成了足以与其他诗歌相区别的类型化特点。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诗可以怨"的命题,促进了《诗》教的系统化进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本义,首先应在其文化理想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它与"诗可以怨"各有源流,各具特色,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后世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影响深远的论说,与其说是对"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毋宁说更多的是误读与引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谏 讽谏 诗可以怨 发愤著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孔子诗论》到《诗序》:“诗可以怨”命题的本义、互文与转义
7
作者 袁劲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6-53,共8页
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与传世典籍《诗序》可作为解诠《论语》中"诗可以怨"命题的互文本。取《论语》与《孔子诗论》相参照,可知孔子所论之"诗"其实兼顾"志意"与"情志"两端。随着汉儒聚焦"... 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与传世典籍《诗序》可作为解诠《论语》中"诗可以怨"命题的互文本。取《论语》与《孔子诗论》相参照,可知孔子所论之"诗"其实兼顾"志意"与"情志"两端。随着汉儒聚焦"怨刺上政"的教化义,反复强调"诗"的政治功能,孔门师徒问答中"诗亡隐志,乐亡隐情"的另一面就被遮蔽了。在新的经学话语体系中,孔子的"诗可以怨"命题与汉儒"美刺"说诗的关联性不断增强,而这一"非关修身,即关治国"的键闭释义,也引逗出"托诗以怨"新传统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孔子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怨”——谈《诗经》的批判、反抗精神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8
作者 陈惠翔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2期14-16,8,共4页
孔子对《诗经》的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的概括:缸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的方法。
关键词 经》 诗可以怨 反抗精神 文学史 批判 联想力 观察力 讽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楚简《诗论》论诗方式新说
9
作者 王杰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上博楚简《诗论》的论诗方式,学者普遍认可是以情论诗,以礼节情。但是这一说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情、礼的角度论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综合全部简文,《诗论》更有可能是围绕“怨”字展开的,先后评述了《邦风》《小雅》《大雅》和... 上博楚简《诗论》的论诗方式,学者普遍认可是以情论诗,以礼节情。但是这一说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情、礼的角度论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综合全部简文,《诗论》更有可能是围绕“怨”字展开的,先后评述了《邦风》《小雅》《大雅》和《颂》。据此可对全部竹简重新编联,其编联主线依次是“贱民之怨”→“上下不和”→“君臣之和与成功”,这些都可以涵盖在政治的范畴之内。此外,一些与政治相关的论述也夹杂其中。简文属于以政论诗的典范之作,是大、小《诗序》形成的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楚简 论》 诗可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政、舒愤与唐代怨诗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乔彬 陈建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28,共7页
"诗可以怨"具"怨刺上政"和"舒心志愤懑"两个向度,虽正统思想重在"中和",但钱钟书先生仍指出了经学家的异端看法,列举出从何休以来刘勰、钟嵘等人对"可以怨"思想的发展。而韩愈对怨... "诗可以怨"具"怨刺上政"和"舒心志愤懑"两个向度,虽正统思想重在"中和",但钱钟书先生仍指出了经学家的异端看法,列举出从何休以来刘勰、钟嵘等人对"可以怨"思想的发展。而韩愈对怨诗的肯定,可看作是唐代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白居易所论也与之相辅。若不包括讽谕诗及宫怨、闺怨等诗,因唐代特有的政治、社会生活及所行制度,使得怨诗有了各自的生成机制。唐人的怨诗主要可分为四类:怨战、迁谪、落第、离别,它们多是以真情动人的好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唐人 迁谪 落第 离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怨情的道德化及其诗学合法化
11
作者 廖春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5,123,共8页
本文在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怨如何进入诗学的过程。日常怨情因自我受伤感、外向责咎性、无能感、隐忍而未发的敌意及价值自设等特性而毒害心灵。孔子"诗可以怨"命题道德化改造了具有负面意义的日常怨情,使其在政事领域... 本文在心理学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怨如何进入诗学的过程。日常怨情因自我受伤感、外向责咎性、无能感、隐忍而未发的敌意及价值自设等特性而毒害心灵。孔子"诗可以怨"命题道德化改造了具有负面意义的日常怨情,使其在政事领域合法化。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方式、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抒写事实以及孔安国的留白注释等为怨的诗学审美转化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 道德化 诗可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是“美丽的错误”——重读《正宫·端正好·碧云天》
12
作者 南洋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48,共3页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是一首有名的散曲,内容如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散曲是崔莺莺赴长亭为张君瑞送行途中所唱,历来评论家面对它时,大多只言其伤,...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是一首有名的散曲,内容如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散曲是崔莺莺赴长亭为张君瑞送行途中所唱,历来评论家面对它时,大多只言其伤,却忽视了上乘的诗歌应该是"哀而不伤"的。虽然"诗可以怨",但作品仅仅有"怨"却是不能成为诗的,就像焦广期在《此木轩文集》里所说:"且夫西子之颦,则诚美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云天 端正好 张君瑞 北雁南飞 诗可以怨 王实甫 《西厢记》 崔莺莺 木轩 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学二题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朝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60-64,共5页
一、关于钱著研究的一点意见钱锺书先生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是真正爱好学问不存一点俗念者的高论。无奈目前非上古时代,印刷及纸张均极方便,一部真有价值的著作不待藏诸名山... 一、关于钱著研究的一点意见钱锺书先生说过:“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是真正爱好学问不存一点俗念者的高论。无奈目前非上古时代,印刷及纸张均极方便,一部真有价值的著作不待藏诸名山,早已有知音者揭而出之,以昭示世人。退一万步说,即使作者本人断绝文字缘,单凭妙舌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作者 司马迁 文心雕龙 写作方法 比较文学 著作 日本学者 学问 显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屈原“发愤以抒情”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鄢传恕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10-115,共6页
屈原在《惜诵》的开篇便说:“惜诵以憨兮,发愤以抒情。”这不仅是理解屈原作品的症结,而且是一道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中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 屈原在《惜诵》的开篇便说:“惜诵以憨兮,发愤以抒情。”这不仅是理解屈原作品的症结,而且是一道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中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朱熹在《楚辞集注》序中说:“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王逸从汉儒说经的习气评屈原的作品,朱熹从宋代理学家的观点评屈原的作品,虽都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愤以抒情 屈原作品 美学思想 诗可以怨 袁中郎 历史必然 离骚 司马迁 影响深远 资本主义萌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歌当哭——古文论转换的一次尝试
15
作者 郑丽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37-240,共4页
“诗可以怨”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有着代代相沿的生命力 ,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一传统在鲁迅这里却出现了断裂 ,他转而对受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的厨川白村大为赞赏 ,让文学以“人学”的姿态出现。鲁迅对... “诗可以怨”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有着代代相沿的生命力 ,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一传统在鲁迅这里却出现了断裂 ,他转而对受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的厨川白村大为赞赏 ,让文学以“人学”的姿态出现。鲁迅对古文论方向性的扭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古代文论 中国现代文艺学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