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社会早期“乐”概念的三大问题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成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0,共7页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将中国社会早期的"乐"视为音乐史研究的专属对象。但事实上,它却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艺术、人生、自然的整体判断。首先,中国上古乐论强调诗、乐、舞一体,"乐"指代音乐,更...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将中国社会早期的"乐"视为音乐史研究的专属对象。但事实上,它却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艺术、人生、自然的整体判断。首先,中国上古乐论强调诗、乐、舞一体,"乐"指代音乐,更是诗、乐、舞等诸种艺术的总称。其次,中国上古时期"乐(yue)""乐(le)"不分,它既指称艺术对象,也指主体感受。再者,音乐无孔不入、无限弥漫的特性,使其成为充塞天地、感通人神的宇宙映像形式,同时也因其超越品质而指向哲学的形上之境。据此来看,中国社会早期的"乐",是一个中心清晰又表意宽泛的概念。如以现代西方艺术分类模式来切分出一部孤立的中国音乐史,不但是对其实然存在状况的误判,而且也削弱了音乐纵贯中国艺术、哲学乃至宗教的强大功能。现在应是对这种状况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乐论
乐(yue)
乐(le)
诗乐舞一体
音乐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空间·时间·仪式:传播形态与先秦口传文学体式的早期生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冯海霞
耿战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在中国早期口传文学的传播形态中,对于空间、时间因素的重视,是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记忆传播的有效性与长久性,这也决定了文学体式的内在结构与叙事形态的生成。而之后的诗乐舞一体的多维艺术形态,以及仪式活动举行的典型场景,在为历史文...
在中国早期口传文学的传播形态中,对于空间、时间因素的重视,是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记忆传播的有效性与长久性,这也决定了文学体式的内在结构与叙事形态的生成。而之后的诗乐舞一体的多维艺术形态,以及仪式活动举行的典型场景,在为历史文化记忆传播提供更为优越保证的同时,也使得文学作品形成了特定的表述方式与审美趣味。先秦文学发展过程中,正是传播机制与形态的变换,对文学体式产生着变革的要求,并最终决定了文学作品呈现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口传形态
文学体式
先秦
诗乐舞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社会早期“乐”概念的三大问题
被引量:
4
1
作者
刘成纪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0,共7页
基金
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华美学精神研究>
文摘
在现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将中国社会早期的"乐"视为音乐史研究的专属对象。但事实上,它却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艺术、人生、自然的整体判断。首先,中国上古乐论强调诗、乐、舞一体,"乐"指代音乐,更是诗、乐、舞等诸种艺术的总称。其次,中国上古时期"乐(yue)""乐(le)"不分,它既指称艺术对象,也指主体感受。再者,音乐无孔不入、无限弥漫的特性,使其成为充塞天地、感通人神的宇宙映像形式,同时也因其超越品质而指向哲学的形上之境。据此来看,中国社会早期的"乐",是一个中心清晰又表意宽泛的概念。如以现代西方艺术分类模式来切分出一部孤立的中国音乐史,不但是对其实然存在状况的误判,而且也削弱了音乐纵贯中国艺术、哲学乃至宗教的强大功能。现在应是对这种状况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关键词
上古乐论
乐(yue)
乐(le)
诗乐舞一体
音乐哲学
Keywords
music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music
happiness
poetry, music and dance as a whole
philosophy of music
分类号
B835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空间·时间·仪式:传播形态与先秦口传文学体式的早期生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冯海霞
耿战超
机构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集宁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两汉校书与经学形态的变动研究”(项目编号:19YJCZH038)
四川外国语大学一般项目“校书与汉代经学形态之演进”(项目编号:sisu2018018)。
文摘
在中国早期口传文学的传播形态中,对于空间、时间因素的重视,是为了保证历史文化记忆传播的有效性与长久性,这也决定了文学体式的内在结构与叙事形态的生成。而之后的诗乐舞一体的多维艺术形态,以及仪式活动举行的典型场景,在为历史文化记忆传播提供更为优越保证的同时,也使得文学作品形成了特定的表述方式与审美趣味。先秦文学发展过程中,正是传播机制与形态的变换,对文学体式产生着变革的要求,并最终决定了文学作品呈现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口传形态
文学体式
先秦
诗乐舞一体
Keywords
literary works
oral form
literary style
pre-Qin
trinity of poetry,music and dance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社会早期“乐”概念的三大问题
刘成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空间·时间·仪式:传播形态与先秦口传文学体式的早期生成
冯海霞
耿战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