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奉试诗”辨略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7-141,共5页
唐代"以文取士","试诗"称谓繁多。毛奇龄谓唐代进士登第后"又有试"即"奉试";臧岳则认为"奉试"为"覆试",由此而有"奉试诗"之称。古今学者沿用不疑,但语焉不详,... 唐代"以文取士","试诗"称谓繁多。毛奇龄谓唐代进士登第后"又有试"即"奉试";臧岳则认为"奉试"为"覆试",由此而有"奉试诗"之称。古今学者沿用不疑,但语焉不详,分析归纳不细致。实际上,"奉试"和"覆试"既不是相同的考试制度,在诗歌体制及难易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毛奇龄所指为"奉试诗"的作品,亦非"覆试"之作。唐代人创作的"奉试诗"主要包括"赎帖诗""帖经日试诗"以及其他"奉命"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试诗 试诗 赎帖 帖经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省试诗的衡量标准与齐梁体格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定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唐代省题诗的标准并不是齐梁体格。唐代省试诗大都用常格,即唐代的律体,惟开成二年用齐梁体,属非常格。初盛唐人所谓的齐梁诗(或齐梁体)主要从内容风格着眼,而中晚唐人所谓的齐梁体格主要指声律上的不计较平仄粘对和语言上的明朗、工稳... 唐代省题诗的标准并不是齐梁体格。唐代省试诗大都用常格,即唐代的律体,惟开成二年用齐梁体,属非常格。初盛唐人所谓的齐梁诗(或齐梁体)主要从内容风格着眼,而中晚唐人所谓的齐梁体格主要指声律上的不计较平仄粘对和语言上的明朗、工稳,与浮华、绮艳无关。齐梁体不应为中晚唐艳情诗的复话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试诗 标准 齐粱体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士祥 王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147,共5页
唐代省试诗内容与审美风格虽以雅正庄肃为主,但同时存在着新异骇怪的现象。不仅在广义的省试诗中有传奇化命题情形,而且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诗中也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省试诗写作对象。省试诗出现传奇化的原... 唐代省试诗内容与审美风格虽以雅正庄肃为主,但同时存在着新异骇怪的现象。不仅在广义的省试诗中有传奇化命题情形,而且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科场试诗中也出现了传奇化元素。神仙故事、传奇异闻均成了省试诗写作对象。省试诗出现传奇化的原因,首先是出于对皇家歌功颂德的需要,其次体现出道家文化在国家意志中的位置,此外还明显受到唐传奇文化氛围的影响。虽然省试诗的传奇化并未成为传统,但这一新气象的出现是对传统命题范式的拓展与突破,表现出唐代省试诗创作的开放心态和革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试诗 传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省试诗命题的特点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群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3-197,共5页
唐省试诗的命题在与现实政治相关的问题上非常谨慎,但在诗题的文献依据方面却显得比较随意。命题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其个人的人生遭际也常常会在题目上有所反映。命题者常以"蹈袭"的思路命题,使省试诗题目出现了"丛聚&qu... 唐省试诗的命题在与现实政治相关的问题上非常谨慎,但在诗题的文献依据方面却显得比较随意。命题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其个人的人生遭际也常常会在题目上有所反映。命题者常以"蹈袭"的思路命题,使省试诗题目出现了"丛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省试诗 命题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省试诗中的“比兴”手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群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 受"赋题"写作模式的限制,唐代省试诗的比兴手法在写作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兴沦为在诗歌末尾表达仕途热望的固定套式,比兴的使用中伴随着叙述主体、叙述视角的转换;比兴模式具有不同于《诗经》的时代特色;比兴的难点在于恰当处理诗歌题目与比兴内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省试诗 比兴 写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试帖细论》的评释特色与“试诗学”价值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唐试帖细论》是清代最早专门应对科举试诗的唐试诗选本之一,该书有特定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为天下应试诸公先路”。其“细论”包括作者小传、题目注释、行间夹评、诗后总评等,涉及对唐试诗的取舍、认识、评价、诠题、句法、章法、... 《唐试帖细论》是清代最早专门应对科举试诗的唐试诗选本之一,该书有特定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为天下应试诸公先路”。其“细论”包括作者小传、题目注释、行间夹评、诗后总评等,涉及对唐试诗的取舍、认识、评价、诠题、句法、章法、体势、风格及审美等,在给应试举子切实指导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试诗学”主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试诗 《唐帖细论》 鲁之裕 试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的接受
7
作者 王士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157,共5页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表现出多层面的接受。在现存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其中存在取用原句或化用经意的区别。在题目规定下,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不仅表现... 唐代科场试诗对儒家经典表现出多层面的接受。在现存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其中存在取用原句或化用经意的区别。在题目规定下,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不仅表现出深厚的经学根底,使应试作品显得经学气息浓郁,更折射出当时儒经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在具有温柔敦厚特质的儒经影响下,偏于颂美的应试诗表现出了突出的含蓄美特征。就命题侧重而言,《礼记》堪称大端,这是与唐代尊经重礼的文化导向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科场试诗 儒家经典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的“拟试诗”辨析
8
作者 王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38,共5页
唐代以文取士,所试之文谓之“试文”,其文体主要有策、诗、赋、判等,为了与其他场合的文体相区别,故称试策、试诗、诗赋、试判等。唐代的试诗,主要应用于进士科和科目选之博学宏词考试,制举也有偶见。文人为了考试过关,除了要做相关文... 唐代以文取士,所试之文谓之“试文”,其文体主要有策、诗、赋、判等,为了与其他场合的文体相区别,故称试策、试诗、诗赋、试判等。唐代的试诗,主要应用于进士科和科目选之博学宏词考试,制举也有偶见。文人为了考试过关,除了要做相关文体的写作练习,还会针对考试,进行拟作,于是便有了“拟试诗”。拟试诗与试诗、试策一样,都属于“取士文学”的范畴①,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要讨论的,就是韩愈的拟试诗。韩愈先后四次参加进士考试,方得及第②,后来又三次参加博学宏词考试③,但其正式考试的诗作今已不存,仅留三首类似的诗作,笔者以为应是拟试诗。由于以往的论者于此不甚注意,至今仍存在某种误会,故略作辨析。不论是对于韩愈诗歌研究还是唐代取士文学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宏词 试诗 写作练习 韩愈 进士科 进士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唐咏尘诗赋对平安时代《奉试咏尘》诗的影响
9
作者 孙士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8-144,共7页
《经国集》卷十三、卷十四收录平安时代的试律诗二十四首,这些试律诗均被冠以"奉试"之名。对于"奉试诗"在唐代试律诗中的所属门类,学界尚存争议,通过对平安时代有关试诗文献的考察,基本可以确定"奉试诗"... 《经国集》卷十三、卷十四收录平安时代的试律诗二十四首,这些试律诗均被冠以"奉试"之名。对于"奉试诗"在唐代试律诗中的所属门类,学界尚存争议,通过对平安时代有关试诗文献的考察,基本可以确定"奉试诗"就是"覆试诗",根据实施主体和诗体特征,应当将其归入省试诗的类属范畴。《经国集》所收五言试律诗《奉试咏尘》,从命题角度看,是对唐代传统试律诗命题范式的拓展和突破,表现出平安时代试律诗的模仿轨迹与创新意图。这组《奉试咏尘》诗在创作中大量化用谢偃《尘赋》、张说《咏尘》等初唐咏尘诗赋语句,在用典上亦表现出与初唐咏尘诗赋的相似特征。《文选》《艺文类聚》传入日本之后,成为平安时代士人试律诗用典用事的宝库,在日本古代的试律诗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尘 试诗 用典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试帖诗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志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清代在各级考试中推行试律,尤其是乾隆帝的科场革新,激发出士林学诗的热情。为指导试律创作,清代出现不少试律话和试律选本,兴起了一个试律研究的高潮。"试帖诗当以时文法为之"和"必工诸体诗而后可以工试帖"是当时... 清代在各级考试中推行试律,尤其是乾隆帝的科场革新,激发出士林学诗的热情。为指导试律创作,清代出现不少试律话和试律选本,兴起了一个试律研究的高潮。"试帖诗当以时文法为之"和"必工诸体诗而后可以工试帖"是当时主要的两种主张。经过几代人的历练积累,清代试律名家名作倍增,远胜唐朝,成为清人的重要标榜之一。试律工巧有余而情感不足,其品级定位不高;但虽为干禄之文,却未遭到激烈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工巧 卑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春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83,共6页
自乾隆二十二年,清代乡、会试均增加五言八韵唐律一首,通称"试帖诗"。这是一种有着严格程式要求的诗歌体裁,尤以事先限定韵部为突出特征。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均由皇帝钦命,同时指定一字作为韵部,其他各省乡试则由主考官命... 自乾隆二十二年,清代乡、会试均增加五言八韵唐律一首,通称"试帖诗"。这是一种有着严格程式要求的诗歌体裁,尤以事先限定韵部为突出特征。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均由皇帝钦命,同时指定一字作为韵部,其他各省乡试则由主考官命题限韵。从限韵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限韵 韵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股文、策论和试帖诗——谈谈中国古代的考试文章和诗歌
12
作者 赵志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88,共4页
谈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一般人总以为是考“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只是明清两代考试所用的文体,而且,也绝不仅仅考八股文。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复杂,除了八股文以外还有试帖诗、策问,殿试时还要考策论。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很复... 谈到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一般人总以为是考“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只是明清两代考试所用的文体,而且,也绝不仅仅考八股文。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复杂,除了八股文以外还有试帖诗、策问,殿试时还要考策论。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很复杂,例如唐代除了正规的科举(常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 古代 中国 策论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可读的试帖诗
13
作者 宾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7-57,共1页
吴可读的试帖诗试帖诗是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大都以古人诗句命题。试帖诗作为文人诗的一种形式,自唐朝以后创作者代不乏人。清代曾以“尸谏孤忠”而震动朝野的吴可读就创作了不少试帖诗。其《携雪堂全集》中有《老骥伏... 吴可读的试帖诗试帖诗是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大都以古人诗句命题。试帖诗作为文人诗的一种形式,自唐朝以后创作者代不乏人。清代曾以“尸谏孤忠”而震动朝野的吴可读就创作了不少试帖诗。其《携雪堂全集》中有《老骥伏枥》一题50首试帖诗,写作时间长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翁同和 科举考 写作时间 行删改 文人 程式化 持久性 创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前赋得诗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明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6,共11页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赠别。在形式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是五言四韵,至于七言、杂言的赋得诗,四韵以外的赋得诗,都很少;绝大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和换韵的情况比较少见;分韵赋诗和题中用韵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唐前赋得诗创作推动了南朝永明体、宫体和以陈后主为首的三个诗歌创作群体的形成,对南朝诗歌不断追求"新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齐梁以后诗歌题材的大发展,也使齐梁诗歌诗体短小、精雕细刻、讲究四声、语言绮艳的特点进一步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得 分题 分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诗取士”探讨唐诗繁荣的原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步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34-38,共5页
从已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唐诗选》等著作及其唐诗评论家的文章来看,凡解释唐诗繁荣的原因,总要提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以诗取士,统治者提倡等等。我认为这些话都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例比较科学地说明这种因... 从已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唐诗选》等著作及其唐诗评论家的文章来看,凡解释唐诗繁荣的原因,总要提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以诗取士,统治者提倡等等。我认为这些话都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例比较科学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得出符合实际而又令人信服的解释。可是过去的论者大都偏重于理论阐述,而涉及实例极少。如谈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 登科记考 进士科 试诗 开元 经济繁荣 中国文学史 符合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科第文化空间中的蒙古族汉诗写作
16
作者 马腾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4-151,共8页
经过清前期的文化积淀,蒙古八旗科举文人创作兴起于清中叶。自乾隆朝以来,蒙古科第世家的文化濡化与传统汉族名门有了相近的传承范式,这一文人群体集中体现了“科第”与“文学”的耦合关系。在文化氛围、文学创作与交流的空间建构上,科... 经过清前期的文化积淀,蒙古八旗科举文人创作兴起于清中叶。自乾隆朝以来,蒙古科第世家的文化濡化与传统汉族名门有了相近的传承范式,这一文人群体集中体现了“科第”与“文学”的耦合关系。在文化氛围、文学创作与交流的空间建构上,科第为蒙古及满汉文人提供了文学性的聚合平台,为他们诗文切磋、同声相和的师友交往注入了持久动力。乾隆年间的科举试诗制度促进了蒙古文士格律诗学的知识养成。试帖诗学从文学启蒙、题材内容、“美盛”诗风取向等方面对蒙古文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蒙古文士重视试帖诗的写作,并尽力提升其文学品格。在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建构上,科第文化空间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 文化空间 蒙古八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文学与“科举学”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海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 从考试内容和文体来看,科举具有文学考试性质。科场试文与当时的文学密切相关,各种文学流派的升沉消长及文风变易皆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科举学"的视角研究文学,可以大大拓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厚度,而科举文学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科举学"走向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科举学 八股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在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唐代文学 科举制度 取士 唐代科举 试诗 歌创作 科举考 进士科 赋取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科举与《文选》接受 被引量:3
19
作者 付琼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07,共6页
清代科举在以经义为中心的总体框架下为诗赋考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为《文选》在清代的接受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量。康熙十八年以诗赋为考试内容的博学鸿词科产生了巨大的"右文"效应,在这个历史机遇中,《文选》重新为举业群体... 清代科举在以经义为中心的总体框架下为诗赋考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为《文选》在清代的接受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量。康熙十八年以诗赋为考试内容的博学鸿词科产生了巨大的"右文"效应,在这个历史机遇中,《文选》重新为举业群体所重视;到康熙中期,已经出现了"天下向风"、"家弦户诵"的火暴局面。乾隆二十二年开始的在各级考试中加试试帖诗的改革标志着文学考试的内容由制科走进常科;在此推动下,《文选》成为试帖诗考试的题库和人所争趋的举业宝典,《文选》的接受由此进入极盛期,历嘉庆而不衰。《文选》在清代刊刻和流行的基本情况印证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科举 《文选》接受 博学鸿词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整理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0,共2页
非常荣幸被邀请出席这个会议。首先对陈先生这套煌煌巨著《唐诗学书系》的出版表示祝贺!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简单地谈两点我的感想。陈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学者。说起来我和陈先生还有一段特别的渊源。可能陈先生已不记得了,我最早认... 非常荣幸被邀请出席这个会议。首先对陈先生这套煌煌巨著《唐诗学书系》的出版表示祝贺!由于时间有限,我只简单地谈两点我的感想。陈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学者。说起来我和陈先生还有一段特别的渊源。可能陈先生已不记得了,我最早认识陈先生是1983年,那时候我是硕士二年级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前辈学者 基础文献 煌煌巨著 书系 陈伯海 陈先 古代文论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