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过渡的企业应对初探
1
作者 战雯静 《上海节能》 2019年第11期901-904,共4页
我国目前正处于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的过渡阶段,由于具体过渡方案尚未明确,给试点碳市场中的企业带来诸多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分析全国碳市场过渡政策对试点碳市场的影响,提出了试点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并从企业应对角度... 我国目前正处于试点碳市场向全国碳市场的过渡阶段,由于具体过渡方案尚未明确,给试点碳市场中的企业带来诸多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分析全国碳市场过渡政策对试点碳市场的影响,提出了试点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并从企业应对角度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点碳市场 全国市场 企业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市场试点促进企业绿色投资增长吗?——基于融资约束和风险承担的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善燊 赵蓉 郝琪梦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采用2011—2021年我国A股8个试点地区上市公司的数据,以碳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市场试点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碳市场试点对企业绿色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后结论依... 采用2011—2021年我国A股8个试点地区上市公司的数据,以碳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市场试点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碳市场试点对企业绿色投资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后结论依然成立;融资约束在碳市场对企业绿色投资影响中起到遮掩效应,风险承担在碳市场对企业绿色投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碳市场对企业绿色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试点 企业绿色投资 融资约束 风险承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市场试点与企业绿色转型:作用效果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苏涛永 孟丽 张金涛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96,共16页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利用市场化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但现有研究没有探讨碳市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本文利用我国从2013年开始的碳市场试点这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我国碳市场试点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效...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利用市场化手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但现有研究没有探讨碳市场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本文利用我国从2013年开始的碳市场试点这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我国碳市场试点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结果显示:碳市场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在两者之间没有发挥作用,但企业凭借成本转嫁能力化解绿色转型成本以塑造竞争优势;碳市场为企业关系管理提供了契机,但与管理政企关系相比,企业更倾向于借助碳排放权交易促进绿色转型进行社企关系管理;碳市场试点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没有显著的行业和地区溢出效应,也不受企业所有制、区域发展水平以及是否为碳市场重点关注的高耗能行业的影响。本文不仅深化了对我国碳市场作用效果和微观作用机理的认识,还为如何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试点 企业绿色转型 市场机制 成本转嫁 关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发电行业碳减排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何凤枝 《金融经济》 2024年第10期87-100,共14页
与总量控制与交易(CAT)制度不同,针对发电行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采用可交易绩效标准(TPS),这会对减排机制和效果产生关键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权... 与总量控制与交易(CAT)制度不同,针对发电行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采用可交易绩效标准(TPS),这会对减排机制和效果产生关键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启动和碳市场的完善程度对发电行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启动和碳市场的不断完善显著降低了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一方面通过提高火力发电效率促进了发电行业碳减排,另一方面也为火力发电提供了过度扩张的激励,从而提高了火力发电相对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竞争力。基于此,应逐步收紧基准线,提高配额拍卖比例,以增强碳市场的减排效果,并将碳市场与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结合起来,推动电源结构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 试点碳市场 可交易绩效标准 火电效率 火电过度扩张 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现状特征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申晨 林沛娜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34,共12页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趋势,科学分析我国不同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把握交易规模、价格和日收益率等变量特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 适应新的世界经济趋势,科学分析我国不同碳市场的运行情况,把握交易规模、价格和日收益率等变量特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讨我国区域碳金融交易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日成交量和收盘价数据,考察当前碳交易市场的规模、价格和收益率走势,并结合收益率的波动性、杠杆效应、风险溢价、条件方差等实证分析碳交易市场风险。结果显示:各试点省市碳交易所的成交量、收盘价和日收益率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和深圳交易所对市场价格有较强的长期记忆性,重庆交易所收益率的波动性最易受外部冲击影响;部分碳交易市场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外部冲击对各试点市场都可能产生系统性影响,导致极端波动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对比各试点省市的碳市场交易状况而言,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和价格相对更平稳,ARCH-M效应最强,其市场收益有较高的正风险溢价,具有成为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金融中心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 交易机制 收益率波动 金融市场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