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整合观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1
作者 李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Z期78-79,共2页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谈辛弃疾《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从而比较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谈辛弃疾《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从而比较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的过程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理论 《西江月》 译文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古今明 《外语研究》 1988年第4期12-17,7,共7页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是名文,多年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译过。最近几年里见到的有: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1983年第五期《外国语》,1984年第一期《英语世界》,1984年第十一期《翻译通讯》,1996年第三期《现代外语》,1987年第三期《镇江师...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是名文,多年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译过。最近几年里见到的有: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1983年第五期《外国语》,1984年第一期《英语世界》,1984年第十一期《翻译通讯》,1996年第三期《现代外语》,1987年第三期《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名人演说一百篇》。本文将着重分析《翻译通讯》所载许渊冲教授的文章《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因为:1.这篇文章所附的译文比较有特色,2.文章里对比分析了发表在他前面的三篇译文,3.这篇文章里把译文的编写过程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我们讨论这篇文章及所附译文,就可以把这篇演说词的翻译中所涉及到的许多问题都提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底斯堡演说 对比分析 译文比较 英汉翻译教程 英语世界 许渊冲 重分析 外国语 句子 外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译与胡译
3
作者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0,共1页
鲁译与胡译●陈漱渝偶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词典》,有鲁迅而无胡适。不知是经过筛选还是出于疏漏?以我之见,胡适自然也可列为中国近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翻译家。据我涉猎所及,胡适最早的译文应是190... 鲁译与胡译●陈漱渝偶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词典》,有鲁迅而无胡适。不知是经过筛选还是出于疏漏?以我之见,胡适自然也可列为中国近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翻译家。据我涉猎所及,胡适最早的译文应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2月发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现代短篇小说 “信达雅” 《最后一课》 鲁迅 中国近现代 外国短篇小说 《柏林之围》 译文比较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多、多么”的意义与翻译方法
4
作者 马明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分析句子和翻译句子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现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试作如下分析: 疑问代词“多、多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方法 分析句子 教与学 概数词 不同点 疑问代词 词性 译文比较 汉语 可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