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概念整合观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1
作者
李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Z期78-79,共2页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谈辛弃疾《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从而比较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谈辛弃疾《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从而比较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的过程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理论
《西江月》
译文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古今明
《外语研究》
1988年第4期12-17,7,共7页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是名文,多年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译过。最近几年里见到的有: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1983年第五期《外国语》,1984年第一期《英语世界》,1984年第十一期《翻译通讯》,1996年第三期《现代外语》,1987年第三期《镇江师...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是名文,多年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译过。最近几年里见到的有: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1983年第五期《外国语》,1984年第一期《英语世界》,1984年第十一期《翻译通讯》,1996年第三期《现代外语》,1987年第三期《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名人演说一百篇》。本文将着重分析《翻译通讯》所载许渊冲教授的文章《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因为:1.这篇文章所附的译文比较有特色,2.文章里对比分析了发表在他前面的三篇译文,3.这篇文章里把译文的编写过程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我们讨论这篇文章及所附译文,就可以把这篇演说词的翻译中所涉及到的许多问题都提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底斯堡演说
对比分析
译文比较
英汉翻译教程
英语世界
许渊冲
重分析
外国语
句子
外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鲁译与胡译
3
作者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0,共1页
鲁译与胡译●陈漱渝偶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词典》,有鲁迅而无胡适。不知是经过筛选还是出于疏漏?以我之见,胡适自然也可列为中国近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翻译家。据我涉猎所及,胡适最早的译文应是190...
鲁译与胡译●陈漱渝偶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词典》,有鲁迅而无胡适。不知是经过筛选还是出于疏漏?以我之见,胡适自然也可列为中国近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翻译家。据我涉猎所及,胡适最早的译文应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2月发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现代短篇小说
“信达雅”
《最后一课》
鲁迅
中国近现代
外国短篇小说
《柏林之围》
译文比较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谈“多、多么”的意义与翻译方法
4
作者
马明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分析句子和翻译句子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现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试作如下分析: 疑问代词“多、多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方法
分析句子
教与学
概数词
不同点
疑问代词
词性
译文比较
汉语
可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概念整合观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1
作者
李慧
机构
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Z期78-79,共2页
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2SB178<译者的翻译认知策略研究>部分成果
文摘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谈辛弃疾《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从而比较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西江月》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辛弃疾将自身亲身体验,夜行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通过诗的语言表达出来。诗歌是人们特殊概念化的过程和表达,诗歌是人类认知世界(精神)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关键词
整合理论
《西江月》
译文比较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古今明
出处
《外语研究》
1988年第4期12-17,7,共7页
文摘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是名文,多年来我们国内许多人都译过。最近几年里见到的有:1980年《英汉翻译教程》,1983年第五期《外国语》,1984年第一期《英语世界》,1984年第十一期《翻译通讯》,1996年第三期《现代外语》,1987年第三期《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名人演说一百篇》。本文将着重分析《翻译通讯》所载许渊冲教授的文章《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因为:1.这篇文章所附的译文比较有特色,2.文章里对比分析了发表在他前面的三篇译文,3.这篇文章里把译文的编写过程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因此我们讨论这篇文章及所附译文,就可以把这篇演说词的翻译中所涉及到的许多问题都提出来。
关键词
葛底斯堡演说
对比分析
译文比较
英汉翻译教程
英语世界
许渊冲
重分析
外国语
句子
外语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鲁译与胡译
3
作者
陈漱渝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0,共1页
文摘
鲁译与胡译●陈漱渝偶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词典》,有鲁迅而无胡适。不知是经过筛选还是出于疏漏?以我之见,胡适自然也可列为中国近现代开风气之先的翻译家。据我涉猎所及,胡适最早的译文应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2月发表于...
关键词
胡适
现代短篇小说
“信达雅”
《最后一课》
鲁迅
中国近现代
外国短篇小说
《柏林之围》
译文比较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分类号
I210.9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谈“多、多么”的意义与翻译方法
4
作者
马明廉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文摘
汉语的代词(疑问代词)、付词中都有“多、多么”两词,在数词(组成概数词的一种形式)、形容词中又有“多”一词。到底如何区分这些词的词性?它们之间有何不同?不同点又表现在哪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如果区分不清,在分析句子和翻译句子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现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试作如下分析: 疑问代词“多、多么”
关键词
翻译方法
分析句子
教与学
概数词
不同点
疑问代词
词性
译文比较
汉语
可译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概念整合观比较译者在《西江月》的三种译文中的意象传递
李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文的对比分析
古今明
《外语研究》
198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鲁译与胡译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谈谈“多、多么”的意义与翻译方法
马明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