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非子》词语训释两则
1
作者 吴迪 《现代中文学刊》 1997年第3期39-41,共3页
释"有方"《韩非子·八说》:"捂笏于戚,不适有方铁铦;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干城距中,不若堙穴伏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韩非子在这里用三个排比句,采用对比的形式,说明&qu... 释"有方"《韩非子·八说》:"捂笏于戚,不适有方铁铦;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干城距中,不若堙穴伏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韩非子在这里用三个排比句,采用对比的形式,说明"当今争于力"、文德不敌武备的道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有方"的解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曰:"言国军异器。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联系上下文 词语训释 王念孙 射侯 方铁 酋长 说文 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古文词语训释存在的四个问题
2
作者 汪秋明 程乐义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不治古史,专事文字训诂;以今律古,缺乏历时语言;因袭旧说,忽视后起之论;仓促定论,拘泥一家之言,是中学古文词语训释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使中学文言文词语训释严密准确,不仅有利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不断... 不治古史,专事文字训诂;以今律古,缺乏历时语言;因袭旧说,忽视后起之论;仓促定论,拘泥一家之言,是中学古文词语训释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使中学文言文词语训释严密准确,不仅有利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 词语训释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文化词语及其训释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金贵 《北方论丛》 CSSCI 1993年第5期49-59,共11页
文章提出应将汉语词汇分为文化词语和通义词语两类。古代文化词语具有名物性、系统性、民族性三个特征,其数量超过通义词语一倍以上,在词汇语义研究中应占首要地位。传统的训诂重书面语言,轻口语俗语,对文化词语训释很不完善。当今... 文章提出应将汉语词汇分为文化词语和通义词语两类。古代文化词语具有名物性、系统性、民族性三个特征,其数量超过通义词语一倍以上,在词汇语义研究中应占首要地位。传统的训诂重书面语言,轻口语俗语,对文化词语训释很不完善。当今的训诂实践仍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如失训文化义、文化义与通用义互误、不别文化特点、食古不化用旧注、脱离历史变异、偏重通义词语、方法上多取“材料排比法”等。因此,运用文化语言学的原则、方法,对古代文化词语进行正确训释,是发展训诂学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也关系到文化语言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词语 词语训释 古代 文化语言学 汉语词汇 诂学 语义研究 书面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训诂的角度看《聊斋志异》词语的训释
4
作者 张泰 沙爱敏 《蒲松龄研究》 2006年第4期69-76,共8页
在不同的《聊斋志异》注本中,由于训诂的方法、角度不同,往往同一个词语会有不同甚至迥异的注释。本文从中选择了部分注释有分歧的词语加以讨论,运用训诂理论对这些词语进行重新审视,希望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词语训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牧《遣怀》词语析疑
5
作者 吴道勤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39,共3页
杜牧《遣怀》一诗流传甚广,但却时常被人误读。其原因除了是受文艺思潮(如重"思想性"、轻"艺术性"的文学批评标准之类)的影响之外,亦与对词语的训释欠妥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汉语词义的构成和演变规律、古代相关作品... 杜牧《遣怀》一诗流传甚广,但却时常被人误读。其原因除了是受文艺思潮(如重"思想性"、轻"艺术性"的文学批评标准之类)的影响之外,亦与对词语的训释欠妥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汉语词义的构成和演变规律、古代相关作品的用语习惯以及该诗文本的具体语境,对诗中的"落拓"和"一觉"两个词语的语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辨,以期对《遣怀》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为较客观和准确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遣怀诗 词语训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训正解——对现实语言例子的考察
6
作者 朱晓农 《汉语学习》 1988年第5期31-35,共5页
零 反训是古文献词语训释中的一个问题。历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王念孙、俞樾承认这一现象,桂馥、朱骏声则持否定态度。这场争论延续至今仍未结束。 对于反训,正如对于谐声、假借、译音等问题一样,光从古书上去理解,就会有打不完的“语... 零 反训是古文献词语训释中的一个问题。历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王念孙、俞樾承认这一现象,桂馥、朱骏声则持否定态度。这场争论延续至今仍未结束。 对于反训,正如对于谐声、假借、译音等问题一样,光从古书上去理解,就会有打不完的“语录仗”。某个事件若是“前无先例、后无类似”,或者不能作为特征显示演化中的倾向,而只是孤零零的一个偶然现象,那么,它只能是史学、文学中的一件奇闻轶事,对于人类的理性认识来说,作用并不大。同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运用 词语训释 古文献 偶然现象 王念孙 俞樾 理性认识 古书 正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释词六则
7
作者 王立巧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12期42-43,共2页
训释《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中"闱掖""岳莅""侵梗""俨嶷""终然""方图"6条词语,对词义作分析,对辞书作些补充。
关键词 中古墓志 词语训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