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张先对词境的拓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玲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7-53,共7页
张先词题材类型丰富,除前人所常写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还写了不少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这些从日常琐事、身边景物感发而写成的词作,情感抒发直接真实,思想亲切自然,给当时香粉充溢的词坛带来一片清新,将... 张先词题材类型丰富,除前人所常写的艳情词、闺情词、愁别词之外,还写了不少感怀词、宴饮词、咏物词、节令词、写景词。这些从日常琐事、身边景物感发而写成的词作,情感抒发直接真实,思想亲切自然,给当时香粉充溢的词坛带来一片清新,将词境引向了日常生活的空间。张先词的创作视野面向人生、面向社会,抒写自我生活场景,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提升词的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先 词境 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建次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79,共4页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不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上述四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不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上述四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主体上承衍了古典词境论的内涵,勾画出我国现代词学中词境论的展开面貌及阐说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词境 维面展开 承衍阐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词人开拓词境的范式架构 被引量:1
3
作者 严铭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6-78,共3页
本文的视角在于探讨南宋词人开拓词境的动力元素以及他们摒弃传统的生产手法。南宋词人运用登高望远、比兴寄托、选用词调等多种架构方式开辟了词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 南宋 词境 动力元素 范式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民谣歌词词境的生成及诗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庞中海 褚黎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38-42,共5页
新时代中国民谣歌词创作与20世纪末期既存在共通性又存在差异性,呈现出新的历史和时代样态。新时代民谣创作者众多,赵雷与陈粒成为其中的典型,前者注重歌词中的情感指向,后者的歌词创作则重视意象和意境的生成,他们的歌词创作主题成为... 新时代中国民谣歌词创作与20世纪末期既存在共通性又存在差异性,呈现出新的历史和时代样态。新时代民谣创作者众多,赵雷与陈粒成为其中的典型,前者注重歌词中的情感指向,后者的歌词创作则重视意象和意境的生成,他们的歌词创作主题成为新时代民谣歌词的范式象征。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谣创作的重要主题,在艺术上注重细节、情感和力量的建构,既具有民谣创作的普遍性,继承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谣创作传统,又具有新时代的特殊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感。新时代中国民谣歌词创作在题材倾向上以日常生活为中心,民谣歌词词境更加凸显出生活哲学意蕴,这些都使其迸发出新的人生和生命力量,更富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谣歌 词境 生活哲学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今将领的诗情词境与当代指挥员的品格修养
5
作者 郭丹 邓永东 《政工学刊》 2007年第6期42-43,共2页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读诗要赏诗,品诗如品人。古往今来,领兵打仗的将领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以其锐利的目光洞察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以其独特的经历体味戎马倥偬的军旅人生,笔走龙蛇,啸傲吟咏,其言耿耿,其情殷殷...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读诗要赏诗,品诗如品人。古往今来,领兵打仗的将领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以其锐利的目光洞察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以其独特的经历体味戎马倥偬的军旅人生,笔走龙蛇,啸傲吟咏,其言耿耿,其情殷殷。他们的诗词是心灵的明镜,是品格的映射,更是境界的升华,字里行间充满了凛然之慨、劲健之力、沉雄之气和豪放之音,是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浩歌。本文试图通过对昔日驰骋沙场将领们诗词的品析,感悟他们炽热的心灵跳动、由衷的感情喷发和特有的人格撼力,为新时期军事指挥员加强品格修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指挥员 品格修养 诗情 将领 词境 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初词人佟世南凄艳雅致的词境 被引量:1
6
作者 耿心语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第4期88-94,共7页
清初词人佟世南受到江南地域、佟氏家族及西陵学脉的影响,词境呈现出凄艳雅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幽艳凄凉的女性化生活空间、清雅婉约的意象组合以及蕴藉雅致的语言表达。佟世南对南唐北宋词有吸收与继承。将其词置于清词史的维度上考察... 清初词人佟世南受到江南地域、佟氏家族及西陵学脉的影响,词境呈现出凄艳雅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幽艳凄凉的女性化生活空间、清雅婉约的意象组合以及蕴藉雅致的语言表达。佟世南对南唐北宋词有吸收与继承。将其词置于清词史的维度上考察,某种程度上,可媲美纳兰性德《饮水词》。同时,佟世南在词学理论和创作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尊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佟世南 凄艳雅致 词境 纳兰性德 尊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观词的“冰”与“火”二重词境
7
作者 林长红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8期46-51,共6页
秦观是“婉约派”的重要词人,词风在宋词中独树一帜。伴随着命运的起伏多桀,其才智理想、情韵风流,一直都处于被放逐的境地。因此,考辨其一生词作内涵,始终呈现出“冰”与“火”二重词境。词作既表现了追逐理想之初,前程迷茫与抱负不凡... 秦观是“婉约派”的重要词人,词风在宋词中独树一帜。伴随着命运的起伏多桀,其才智理想、情韵风流,一直都处于被放逐的境地。因此,考辨其一生词作内涵,始终呈现出“冰”与“火”二重词境。词作既表现了追逐理想之初,前程迷茫与抱负不凡之二重性;也表现了功名迟就之后,现实残酷与品格高瞻之二重性。并通过秦观词作窥探北宋文坛之现象,即以苏轼、秦观等为代表的文人虽经历职场的重挫但依然热爱人生、不负信念和珍重友情的高贵品格,以此更好地去解读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以及文人的才情与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观 “冰” “火”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境理论
8
作者 刘贵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1期70-74,共5页
词必有境。词境是词艺的最高表现,是由主与客、我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等诸多元素水乳交融所形成的浑成或浑厚的词艺境界。古代的词境理论有:情景理论,意境理论,境界理论。
关键词 词境 情景理论 理论 界理论 情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词“应社”说—兼论东坡倅杭之心境与词境
9
作者 薛瑞生 《中国韵文学刊》 1990年第1期41-47,共7页
清人周介存论词尝云:“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见《介存斋论词杂著》]。介存此言,本专为“无谓之词”而发,其实“有谓之词”又何尝不如此?遍检两宋词,不“应歌”者即“应社”,两者之间原不应有所轩轾。“应”至佳... 清人周介存论词尝云:“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见《介存斋论词杂著》]。介存此言,本专为“无谓之词”而发,其实“有谓之词”又何尝不如此?遍检两宋词,不“应歌”者即“应社”,两者之间原不应有所轩轾。“应”至佳处,即为传世名作;“应”至末路,自成土狗坟羊。介存“无谓”之讥,尚属宽厚焉。然观词史,“应歌”、“应社”究属两途,词人援笔,自有弃取。察其由“应歌”至“应社”之转机,当自南渡始[参阅拙作《南渡词论略》,见《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而开此风气之先者,则首推苏子瞻。子瞻学际天人,为诗、为人,皆成天地奇观,流芳可为百世师。其为词也,亦不过“吾手写吾心”,抒其胸臆,吐其块垒,正如秋虫候鸟,鸣其所当鸣,已其所当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社 词境 东坡 介存斋论杂著 两宋 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定风波》旷达词境之成因略谈
10
作者 王晓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8期8-9,共2页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入狱;元丰三年二月,谪居黄州;黄州之第三年春上“三月七日”,“因往相田”,道中遇雨,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创作了贬谪黄州又一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呈现了旷达(叶...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入狱;元丰三年二月,谪居黄州;黄州之第三年春上“三月七日”,“因往相田”,道中遇雨,触景生情,寄情于景,创作了贬谪黄州又一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呈现了旷达(叶嘉莹先生赞之曰“超旷”)的艺术境界,被广为传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旷达 苏轼 成因 词境 “乌台诗案” 触景生情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论:《蕙风词话》的理论核心——况周颐词论研究之二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维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82-88,81,共8页
谁也不会否认王国维在意境说方面的巨大影响,但若因此认为意境说就是王氏所发明,则不免见识肤廓。意境说形成于唐代,至清代则普遍以此衡诗、衡词、衡画、衡书,成为一时风尚。况周颐与王国维同丁清季,且晚年在沪交好,不知在词论方面有无... 谁也不会否认王国维在意境说方面的巨大影响,但若因此认为意境说就是王氏所发明,则不免见识肤廓。意境说形成于唐代,至清代则普遍以此衡诗、衡词、衡画、衡书,成为一时风尚。况周颐与王国维同丁清季,且晚年在沪交好,不知在词论方面有无切磋?从况氏《蕙风词话》来看,亦如同王氏的《人间词话》,它的核心正在于对意境范畴的体认与阐扬。一、意境——词学审美的重要范畴《蕙风词话》五卷,从编排看,第一卷专谈理论,首倡重拙大;第二卷论唐五代宋词;第三卷论金元词;第四卷为考证、谈丛;第五卷论明代及清初词。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蕙风 况周颐 重拙大 《人间话》 词境 唐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心:婉约词的心境描述与意象显现——况周颐《蕙风词话》研究之三
12
作者 孙维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44-50,共7页
诗亡词兴,然而对于诗词的分疆,恐怕大多数古人都只能从感性上去直观领悟、甄别,很少有人在理论上提出有分析的见解。这一任务,终由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词人兼词论家况周颐来承担了。他提出“词心”一说,从艺术角度具体观照了婉约词的心境... 诗亡词兴,然而对于诗词的分疆,恐怕大多数古人都只能从感性上去直观领悟、甄别,很少有人在理论上提出有分析的见解。这一任务,终由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词人兼词论家况周颐来承担了。他提出“词心”一说,从艺术角度具体观照了婉约词的心境描述与意象显现,揭示了婉约词的本质特征,比之常州词派后劲周济只从尊体出发而牵强提出的“诗有史,词亦有史”具有着更大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 婉约 蕙风 论家 常州 诗亡 尊体 铜鼓书堂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顺诒词学理论评说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57-462,共6页
江顺诒反思传统词话的旧例 ,构筑词学理论的逻辑结构 ;旁通曲证 ,探寻词体的音律之源 ;在建构词学理论体系的显豁意识下 ,首次成规模地汇集词境诸论 ,对词境观念的发展极富有建设意义 ;承继并反思前期词论中的道德评判和类化审美的两种... 江顺诒反思传统词话的旧例 ,构筑词学理论的逻辑结构 ;旁通曲证 ,探寻词体的音律之源 ;在建构词学理论体系的显豁意识下 ,首次成规模地汇集词境诸论 ,对词境观念的发展极富有建设意义 ;承继并反思前期词论中的道德评判和类化审美的两种词品观念 ,写苦心、标妙境 ,完成了很有个性的词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顺诒 学体系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词的艺术特质的表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伟 林涛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46-47,52,共3页
词实质上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体 ,具有其独特的韵律美 ;词的艺术特质是词人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 ,是其性格、学问、襟怀和经历的一种综合反映 ;词境的创造 ,有赖于词各种艺术特质的表现 ,其中 ,“灵气”和“含蓄”之美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 艺术特质 词境 创作个性 文学语言 独特 含蓄 音乐语言 浅议 韵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 被引量:14
15
作者 宋秋敏 《中国韵文学刊》 2006年第4期94-100,共7页
当代流行歌词与唐宋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两者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语言”。当代流行歌词若能向唐宋词诗意化的词境、词心回归,不但有助于扩展当代流行歌词内容,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而且有助于保持民族... 当代流行歌词与唐宋词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两者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语言”。当代流行歌词若能向唐宋词诗意化的词境、词心回归,不但有助于扩展当代流行歌词内容,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而且有助于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这对于当代流行歌词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当代流行歌 诗意回归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词人焦袁熹及其论词词 被引量:3
16
作者 裴喆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第4期31-36,共6页
清初词人焦袁熹的论词组词《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五十六首是词史上第一组论词组词。结合焦袁熹的其他词论资料,可以看到焦袁熹论词并非前人所说不脱浙西派窠臼,而足称浙西派之诤友,他在浙西词派风靡词坛之后重新提出尊柳、尊... 清初词人焦袁熹的论词组词《采桑子.编纂〈乐府妙声〉竟作》五十六首是词史上第一组论词组词。结合焦袁熹的其他词论资料,可以看到焦袁熹论词并非前人所说不脱浙西派窠臼,而足称浙西派之诤友,他在浙西词派风靡词坛之后重新提出尊柳、尊周,认为词是以"嘲弄风月"来"空中传恨",提出词中所传之情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并对这种词境早于况周颐近二百年进行了描述,凡此皆在词论史上颇具开创性与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袁熹 尊柳 无可奈何之情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与接受:常州词派后期的转变——从姜夔、吴文英到苏轼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焕卿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4,97,共10页
常州词派前期师法姜夔、吴文英,后期则推崇苏轼,这一转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1.苏词以风骚之旨为内核,空灵蕴藉为外在风格,代表了更高层次的审美典范,较之姜夔之"清空",更合符常派的宗旨;2.苏轼以其学问、识见、人格力量及其&qu... 常州词派前期师法姜夔、吴文英,后期则推崇苏轼,这一转变有其内在的必然性:1.苏词以风骚之旨为内核,空灵蕴藉为外在风格,代表了更高层次的审美典范,较之姜夔之"清空",更合符常派的宗旨;2.苏轼以其学问、识见、人格力量及其"以诗为词"之法造就"深静"的词境,一方面可以纠正梦窗词过于密丽、质实的弊端,另一方面,又促成常派后学在词境上的开拓;3.常派后学重构词统,以南宋、北宋再到唐五代为递升序列。刘熙载、郑文焯将苏轼直承唐人,提高了苏轼在统序中的位置。在两宋词统序中,冯煦置苏轼于秦、柳与姜、张之间;朱祖谋以苏轼、周邦彦、吴文英为三足鼎立。这使苏轼顺理成章地成为师法对象。尽管浙、常合流,但浙派难以在理论和创作中真正重视苏轼。这也是浙、常兴衰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 审美理想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词学二题
18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0-108,共9页
清代是词学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学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 清代是词学中兴的时代,词的创作与理论都有很大的发展。词学理论,以“比兴”——“寄托”说、“词心”——“词境”说,相对于传统的诗学理论有新的发展,不但使词在文体学层面,而且在创作与接受理论层面,都获得与诗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张惠言、周济、况周颐、陈廷焯等著名词人、词学家的词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整体完善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寄托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探源与碰撞——王国维词学尊体思想论
19
作者 吴亚娜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4,共7页
王国维作为晚清民初词坛的重要词家,建构了卓具特色的词学尊体思想。他破词体,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张词情,注重词的抒情文学特质;立词境,建构以境界为轴心的词学尊体理论;定词品,注重词品与人品的合一;筑词统,搭建起创作、理论、... 王国维作为晚清民初词坛的重要词家,建构了卓具特色的词学尊体思想。他破词体,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张词情,注重词的抒情文学特质;立词境,建构以境界为轴心的词学尊体理论;定词品,注重词品与人品的合一;筑词统,搭建起创作、理论、校勘并行的词学尊体系统。其尊体思想来源于其在忧郁苦痛的个性气质下产生的对词体的偏爱,其超功利之纯文学观对词学的影响,及其在遗民自尊情结下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振兴之志。其浸染现代色彩的词学尊体思想,与晚清民初词坛的体制内派与体制外派词学观念产生碰撞,契合20世纪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的语境,从而促进词学观念的革新,推动词学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尊体思想 词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词散论(下)
20
作者 郑德开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50-55,共6页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into the poems by ChengLiang in Song Dynasty.
关键词 辛弃疾 陈亮 唱和 词境 爱国主义 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