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词体文学演进中对吴声西曲的容受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博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吴声西曲是六朝时期流行于南方民间的乐曲,由于统治者的喜好而被采入宫廷乐府,创作艺术上取得了进步。吴声西曲的发展过程为同属音乐文学的词体文学演进奠定了基础。词体文学在承续吴声西曲创制手法、结构形式、表现内容等层面的基础上... 吴声西曲是六朝时期流行于南方民间的乐曲,由于统治者的喜好而被采入宫廷乐府,创作艺术上取得了进步。吴声西曲的发展过程为同属音乐文学的词体文学演进奠定了基础。词体文学在承续吴声西曲创制手法、结构形式、表现内容等层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终演变成独立的文学样式。考索吴声西曲与词体文学间的关联与转换,或能将乐府与词之间潜在的勾连关系呈现得更加清晰、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声西曲 词体文学 手法 形式 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间词人与词体文学的演进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博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花间词人笃意于制词,其创作实践促使词的声调格律、题材取向、审美规范、抒情方式等趋于定型,纵然此后诸家在词学领域或开疆拓土,或精雕细琢,花间词人的创作方法与审美取向业已成为作词的典范,启后人无限法门。花间文人于作品中传达出... 花间词人笃意于制词,其创作实践促使词的声调格律、题材取向、审美规范、抒情方式等趋于定型,纵然此后诸家在词学领域或开疆拓土,或精雕细琢,花间词人的创作方法与审美取向业已成为作词的典范,启后人无限法门。花间文人于作品中传达出的人生虽苦但希望犹存的情感,使词在晚唐五代成为了文士漂泊心灵得以休憩的港湾。而此种情感亦与国人坚韧的品性相契合,使词之初起即具有了令文人广泛接受的心理条件。起于俗的词体文学在花间文人手中渐成于雅,登上了主流文坛,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 词体文学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士科考与晚唐词体文学发展关系考索——以温庭筠为个案
3
作者 李博昊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9-132,共4页
唐进士科考答卷不糊名的制度促使当时行卷之风盛行。为在众多行卷作品中脱颖而出继而登进士第,士子们在所行作品中除诗、赋、小说之外,或又添加了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词。本文即以词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为个案,探究进士... 唐进士科考答卷不糊名的制度促使当时行卷之风盛行。为在众多行卷作品中脱颖而出继而登进士第,士子们在所行作品中除诗、赋、小说之外,或又添加了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词。本文即以词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为个案,探究进士科考制度对词体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士科考 行卷 词体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香奁》到《花间》——晚唐五代词体文学发展演变的艺术轨迹
4
作者 王小兰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相传为韩所作的《香奁集》 ,确属一部声情并茂的“声诗”选集 ;它的传世 ,为后人全面考察词体文学经历“声诗”阶段并逐渐演变为成熟的长短句的复杂过程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本依据。本文通过对《香奁》诗和《云谣》《花间》词的综合考... 相传为韩所作的《香奁集》 ,确属一部声情并茂的“声诗”选集 ;它的传世 ,为后人全面考察词体文学经历“声诗”阶段并逐渐演变为成熟的长短句的复杂过程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本依据。本文通过对《香奁》诗和《云谣》《花间》词的综合考察 ,描述了晚唐五代合乐曲词的演进轨迹以及声诗对提高长短句的艺术品位产生的内在影响。《香奁》和《花间》的比较研究 ,不仅勾勒出唐五代声诗的体裁种类 ,更揭示了以《香奁》诗为代表的声诗作品 ,最终要被更加协律的长短句所代替 ,这也是晚唐五代倚声文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奁集 声诗 词体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学角度解读南宋寿词的勃兴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红霞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本文从南宋朝野上下的祝寿风尚、理学思潮的影响、文人结社酬唱等外部环境和词体文学自身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审视了南宋寿词繁盛的社会文化成因,藉以寻绎南宋寿词的价值及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某些精神特质。
关键词 寿 理学 结社 词体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