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已发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以期为今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共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目的评价已发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以期为今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共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网站(自建库至2024年9月1日)。由两位临床研究人员分别使用指南的研究和评估工具第二版(AGREE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评价纳入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结果通过文献筛选,最终纳入9篇指南/共识,其中指南4篇,专家共识5篇;采用AGREEⅡ评价9篇指南/共识不同领域得分依次为范围和目的(47.1%)、参与人员(41.0%)、严谨性(21.6%)、清晰性(40.2%)、应用性(19.1%)、独立性(19.6%)。文献推荐级别划分为:B级(修订后推荐)4篇,C级(不推荐)5篇。RIGHT评估显示,“基本信息”与“证据”报告率高,其他领域有待提升。目前,对于NAFLD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尚无国际标准且质量需加强以确保全面性和可信度。结论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质量仍有提升潜力,应严格遵循AGREEⅡ与RIGHT清单,以确保指南/共识的公正性、科学性与透明度。展开更多
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对已使用20年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指南应基于系统评价证据,平衡不同干预措施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1]。《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对已使用20年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指南应基于系统评价证据,平衡不同干预措施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1]。《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下称《指南》)[2]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起,联合感染、肝病、妇产、生殖及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严格遵守IOM对指南的最新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3]的规范和流程,运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4],历时近2年完成。《指南》发表后,在巡讲和宣贯过程中,受到相关领域专家及临床医师的积极评价,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近期我们也注意到部分专家对指南的某些内容提出商榷和争鸣,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听取。本文就周乙华教授等《对〈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中提出的问题,遵循学术争鸣原则,逐一予以回复和说明,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指南》广大读者和使用者负责。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已发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以期为今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共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网站(自建库至2024年9月1日)。由两位临床研究人员分别使用指南的研究和评估工具第二版(AGREE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评价纳入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结果通过文献筛选,最终纳入9篇指南/共识,其中指南4篇,专家共识5篇;采用AGREEⅡ评价9篇指南/共识不同领域得分依次为范围和目的(47.1%)、参与人员(41.0%)、严谨性(21.6%)、清晰性(40.2%)、应用性(19.1%)、独立性(19.6%)。文献推荐级别划分为:B级(修订后推荐)4篇,C级(不推荐)5篇。RIGHT评估显示,“基本信息”与“证据”报告率高,其他领域有待提升。目前,对于NAFLD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尚无国际标准且质量需加强以确保全面性和可信度。结论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质量仍有提升潜力,应严格遵循AGREEⅡ与RIGHT清单,以确保指南/共识的公正性、科学性与透明度。
文摘201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对已使用20年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指南应基于系统评价证据,平衡不同干预措施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1]。《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下称《指南》)[2]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起,联合感染、肝病、妇产、生殖及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严格遵守IOM对指南的最新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3]的规范和流程,运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4],历时近2年完成。《指南》发表后,在巡讲和宣贯过程中,受到相关领域专家及临床医师的积极评价,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近期我们也注意到部分专家对指南的某些内容提出商榷和争鸣,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听取。本文就周乙华教授等《对〈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中提出的问题,遵循学术争鸣原则,逐一予以回复和说明,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指南》广大读者和使用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