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诉讼构造之理论传承与知识延拓——以认知科学为视角 被引量:13
1
作者 谢澍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141,共14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学者围绕刑事诉讼构造展开争鸣,其学术影响延续至今。当前"以审判为中心"与"认罪认罚从宽"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刑事诉讼构造,但改革的瓶颈同样也是由刑事诉讼构造理论的发展停滞所导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学者围绕刑事诉讼构造展开争鸣,其学术影响延续至今。当前"以审判为中心"与"认罪认罚从宽"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刑事诉讼构造,但改革的瓶颈同样也是由刑事诉讼构造理论的发展停滞所导致的。刑事诉讼构造应当回归以"人"为本的思维进路,与具备"硬科学"基础的认知构造进行理论对话,遵循人类特定的认知方式和决策逻辑:借助"一阶认知"与"二阶认知"的概念界分,强化司法裁判者及其认知决策的终局和中立地位,重塑刑事司法权力配置与运行的横向结构及纵向引导,确立审前程序与审判程序之间的"双重横向构造"以及"双向纵向互动",并结合"认罪认罚从宽"在部分案件中进行构造上的调整,使得"认知交互"与"认知递进"贯穿程序始终,进而借助立体诉讼构造将刑事诉讼塑造为去除认知偏差以确保正确决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构造 认知构造 二阶认知 认知交互 认知递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与诉讼构造——基于锦镇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7,共8页
乡村司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特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村司法的运作模式、形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把握,可以有效地解释并预测人民法庭的运作行为。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包括人民法庭所处的各种关系网络,案件本身的性质、类型,当事人... 乡村司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特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村司法的运作模式、形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把握,可以有效地解释并预测人民法庭的运作行为。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包括人民法庭所处的各种关系网络,案件本身的性质、类型,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等。这些因素互相交织,使得法庭诉讼构造呈现出一个倒立的伞状结构。最大限度地限制该诉讼构造出现,则必须从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司法 人民法庭 社会结构 诉讼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构造的理性认知 被引量:4
3
作者 彭世忠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2-54,共3页
民事诉讼构造(又称诉讼模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词 民事诉讼构造 二元构造 三角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当事人行为选择下的诉讼构造及其活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慰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6,共10页
在民事诉讼中植入当事人行为选择,不仅能有效地构建促进当事人自由选择的诉讼构造,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因自由裁量权而引发的法官道德困境,并能借助"条件优势范式"妥善处理司法能动性所要求的司法技术与权利立法之间的协同... 在民事诉讼中植入当事人行为选择,不仅能有效地构建促进当事人自由选择的诉讼构造,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因自由裁量权而引发的法官道德困境,并能借助"条件优势范式"妥善处理司法能动性所要求的司法技术与权利立法之间的协同问题。同时,行为选择所依托的当事人"第二次机会"的架构,亦能很好地敦促诉讼制度自觉提供备位性程序保障,以减缓行为选择的责任机制对程序整体活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选择 自由裁量权 诉讼构造 程序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构建科学的诉讼构造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鸿翼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0,107,共10页
自然科学为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法学问题也可以有这样的认识方法,那就是建立诉讼构造模型。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即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空间,以时间为轴线进行动态研究。我们从资料、书本里所见的一些... 自然科学为认识客观事物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法学问题也可以有这样的认识方法,那就是建立诉讼构造模型。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即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空间,以时间为轴线进行动态研究。我们从资料、书本里所见的一些诉讼构造模型,仅限于平面表达,局限于直观的三要素,应当属于图形,而非模型。这样的方法是初级的,有时会导致认识上的偏颇,得出错误结论。建立诉讼构造模型,就是把各诉讼主体抽象为要素,依其相互关联的点、线、面、体形成模型,从而在一定的法律制度原理和程序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按照诉讼规律,更直观地正确认识各要素的定位、属性及相互作用,科学确认各要素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并对各要素予以合理配置、进行程序设计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构造 模型 法律监督 权力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立法的结构性难题——兼论刑事诉讼法律解释学不发达的原因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瑞华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8,共14页
自1979年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修订。这些法律修订工作尽管带来了刑事诉讼制度的变化,却没有解决这部法律所存在的若干结构性制度难题。这些难题主要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刑事诉讼构造没有发... 自1979年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经历了三次规模较大的修订。这些法律修订工作尽管带来了刑事诉讼制度的变化,却没有解决这部法律所存在的若干结构性制度难题。这些难题主要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刑事诉讼构造没有发生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刑事诉讼法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程序性制裁机制,那种针对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行为的程序控制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法律对法院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还存在着诸多疏漏之处。唯有解决这些结构性难题,才能为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创造条件,实现刑事诉讼法的科学化、成熟化和稳定化。在此基础上,刑事诉讼领域的法律解释学研究才会有较为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律修订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构造 程序性制裁 国家专门机关权力制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监督到制约: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关系构造与机制构建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丹 宋宗宇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66,共5页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为我国构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机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规则。检察监督民事诉讼的范围、方式得到拓宽,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造或将发生转变。但受长期以...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为我国构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机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规则。检察监督民事诉讼的范围、方式得到拓宽,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造或将发生转变。但受长期以来的诉讼传统和司法理念,民事诉讼格局中审判权、检察权、当事人诉权之间表现出一些不协调,进而影响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清晰厘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当事人三者承载的权力或者权利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权力互动运行保障机制,以规范形成检察监督权、审判权以及当事人诉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引导的诉讼关系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检察监督 诉讼构造 机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侵权诉讼适用法定赔偿的博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袁晓东 许艳霞 蔡学辉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82,共8页
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时,我国存在着大面积、广范围和高频率地适用法定赔偿的现象,并产生了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问题。基于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运用博弈的研究方法,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149份专利侵权二审民... 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确定专利侵权赔偿数额时,我国存在着大面积、广范围和高频率地适用法定赔偿的现象,并产生了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问题。基于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运用博弈的研究方法,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149份专利侵权二审民事判决书为样本,分析我国司法实践偏好法定赔偿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发现:法定赔偿泛滥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权利人主动选择、被控侵权人消极默认和部分法官优先适用法定赔偿三方共同博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侵权 法定赔偿 诉讼构造 博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少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131,共12页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现已成为当下司法改革中一项不容置疑的明确目标和重要任务。从司法实际情况来看,此项改革正面临来自传统纵向诉讼构造、诉讼程序以及配套机制三方面的制约。因此,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有三个...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现已成为当下司法改革中一项不容置疑的明确目标和重要任务。从司法实际情况来看,此项改革正面临来自传统纵向诉讼构造、诉讼程序以及配套机制三方面的制约。因此,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有三个基本维度,即在诉讼构造上完成从流水作业向加强制约的转型,在刑诉程序上进行体系化与合理化构建,在配套制度上不断健全与完善员额制和司法责任制。惟有如此,才能保证以审判中心的诉讼制度能够在实践层面顺利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传统诉讼构造 诉讼程序 员额制 司法责任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质法典化背景下刑事特别程序体系的完善
10
作者 严林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刑事特别程序的发展脉络较为简明,存在概念不清导致刑事特别程序准入标准非体系化、程序不当导致刑事特别程序权利保障非体系化、定位不明导致刑事特别程序规则设定非体系化、设计粗放导致刑事特别程序适用空间非体系化的不足。本轮《... 刑事特别程序的发展脉络较为简明,存在概念不清导致刑事特别程序准入标准非体系化、程序不当导致刑事特别程序权利保障非体系化、定位不明导致刑事特别程序规则设定非体系化、设计粗放导致刑事特别程序适用空间非体系化的不足。本轮《刑事诉讼法》以实质法典化为目标,要求刑事特别程序规范应当实现统一性、系统性、完备性。应当依据诉讼构造变动设定刑事特别程序的准入标准,并从完善诉讼化的权利干预审查体系、动态调整新增与退出、协同修改总则与分则、系统整合法律与法规等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程序 例外 多元化 诉讼构造变动 实质法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本刑事诉讼制度的特征
11
作者 孟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0-52,共3页
日本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公认的大陆法与英美法的"混血儿",因其移植立法较早,大陆法传统与英美法形式结合较好,并形成自己独具的特色而著称于世。研究日本刑事诉讼制度,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 日本刑事诉讼制度 诉讼构造 诉讼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诉讼中的“对物之诉”——一种以涉案财物处置为中心的裁判理论 被引量:55
12
作者 方柏兴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132,共14页
围绕着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的处置问题,我国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裁判形态。这种裁判形态有别于以处理被告人刑事责任为核心的"对人之诉",可以归纳为刑事诉讼中的"对物之诉"。对物之诉将为利害关系人提供行使民事诉权... 围绕着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的处置问题,我国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裁判形态。这种裁判形态有别于以处理被告人刑事责任为核心的"对人之诉",可以归纳为刑事诉讼中的"对物之诉"。对物之诉将为利害关系人提供行使民事诉权的途径,遏制涉案财物处分权的恣意行使。并且,通过建立符合程序正义要求的涉案财物审判程序,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法院裁判的独立性和准确性。在与定罪量刑程序的外部关系上,由于对物之诉在裁判依据和利害关系人上具有特殊性,为保证裁判准确和利害关系人有效参与,对物之诉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内部构造而言,争议事项的复数化和第三人的加入,促使对物之诉形成了分别以法律性质和权益归属为争议核心的双层诉讼构造。同时,对物之诉的证据规则呈现出民事诉讼的特质,从而在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上具有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收 涉案财物 对物之诉 诉讼构造 证据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诉讼化及其限度 被引量:26
13
作者 方柏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4,共13页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是一项由对物强制处分程序、先行处置程序、审前返还程序以及刑事涉案财物裁判程序构成的制度体系。以诉讼构造为视角,该程序存在着审前阶段裁判方缺位、审判阶段裁判程序附属化、第三人参与权虚化的构造缺陷,并由... 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是一项由对物强制处分程序、先行处置程序、审前返还程序以及刑事涉案财物裁判程序构成的制度体系。以诉讼构造为视角,该程序存在着审前阶段裁判方缺位、审判阶段裁判程序附属化、第三人参与权虚化的构造缺陷,并由此引发了办案机关恣意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置涉案财物的问题。为破除上述现象,实现财产权的有效保护、裁判公正性的维护以及通过程序的正当化,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应当走向诉讼化。同时,受限于办案机关的财政经费体制、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各专门机关的权力配置状态等因素,并基于合理有效使用诉讼资源的理念,权利人对程序性处置措施的同意、情势紧急以及当事人的自由处分可以成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诉讼化的例外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涉案财物 诉讼构造 诉讼 财政经费体制 司法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学中的法理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自正法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28,共8页
法理泛在,理在诉中,刑事诉讼法理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和法理学的共同关注。刑事诉讼法理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桥梁效应”“体系效应”与“共同体效应”,故有必要多维度发现和挖掘刑事诉讼法理的表达,即可通过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词语... 法理泛在,理在诉中,刑事诉讼法理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和法理学的共同关注。刑事诉讼法理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桥梁效应”“体系效应”与“共同体效应”,故有必要多维度发现和挖掘刑事诉讼法理的表达,即可通过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词语、概念、谚语、格言、命题、案例、判例、故事、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等多角度提炼和挖掘刑事诉讼法理。其中,词语是刑事诉讼法理的最小元素,谚语则以通俗化、生活化方式蕴含着刑事诉讼法理;刑事诉讼法的条文和原则覆盖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体现和承载着其价值与原理;命题和论述作为刑事诉讼法理的载体,两者之间总是息息相关,命题通过论述提炼刑事诉讼法理,区分真假命题、辨别证据命题与要件命题;而刑事故事与案例形象生动、不拘形式,常常传递和输出着法理元素,承载着借案而释刑事诉讼法理之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理 正当程序 诉讼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的目的与司法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荣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S3期107-114,共8页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目的与司法制度(尤其是与民事审判权关系)作用的相互关系的事实,透过中外法制国家关于诉权和诉讼目的论的学说现状,分析了民事诉讼制度运行所依赖的人民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请求权关系的内涵,阐述了审判机能与民事...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目的与司法制度(尤其是与民事审判权关系)作用的相互关系的事实,透过中外法制国家关于诉权和诉讼目的论的学说现状,分析了民事诉讼制度运行所依赖的人民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请求权关系的内涵,阐述了审判机能与民事诉讼目的论、民事诉讼构造与纠纷的解决等关系,从而主张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民事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目的 审判权 审判机能 民事诉讼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查逮捕权司法化孱弱的病理及诊治 被引量:4
16
作者 郜占川 吴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107,共9页
现行刑诉法使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权向着司法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实践中存在着提捕审查义务被搁置、证据审查意识淡薄、羁押必要性审查被遗忘,以及"构罪即捕""以捕代侦""不当羁押"与"逮捕绑架&qu... 现行刑诉法使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权向着司法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实践中存在着提捕审查义务被搁置、证据审查意识淡薄、羁押必要性审查被遗忘,以及"构罪即捕""以捕代侦""不当羁押"与"逮捕绑架"等病理,此举有违审查逮捕权本应具有的司法化功能特质。须将此项权力与追诉权剥离,将审查逮捕案件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构建犯罪嫌疑人对逮捕案件申请复核的程序及防范不当羁押的机制,铸就此项权力的司法品格以实现司法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程序 审查逮捕权 司法化 诉讼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不羁押成为例外——我国侦查羁押常态化探因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昌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3,共6页
羁押常态化是当前中国刑事司法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高羁押率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侦破犯罪的现实压力、"口供中心主义"的侦查模式、数字化的考核机制、重刑主义、缺乏对危险性进行调查的专业机构和控制危险性... 羁押常态化是当前中国刑事司法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中国高羁押率产生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侦破犯罪的现实压力、"口供中心主义"的侦查模式、数字化的考核机制、重刑主义、缺乏对危险性进行调查的专业机构和控制危险性发生的科技手段等社会现实原因;有罪推定的观念根深蒂固、(行政)权力本位主义、稳定压倒一切的秩序观等文化观念上的原因;流水作业式的诉讼构造、缺乏有效的羁押替代措施、缺乏对基本权利的救济机制、无法对羁押决定施加实质性影响的辩护权、结果责任下的错误拘捕追究机制等制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羁押 口供中心主义 有罪推定 诉讼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论略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圣扬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59,53,共7页
介绍和评价学术界关于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问题的各种观点;参考并借鉴西方两大法系的刑事证明标准体系;在坚持几个理论基点的前提下,科学构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体系。
关键词 刑事证明标准体系 诉讼构造 诉讼行为 大陆法系国家 刑事诉讼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程序法治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昌林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在我国,要实现刑事程序法治,应当扭转一个诉讼观念、维系两个诉讼构造、坚持三个诉讼原则。扭转一个观念,是指扭转工具主义程序价值观,树立公权法定、权力有限、权力受制的权力观。维系两个构造,是指在刑事诉讼静态(横向)构造方面,要坚... 在我国,要实现刑事程序法治,应当扭转一个诉讼观念、维系两个诉讼构造、坚持三个诉讼原则。扭转一个观念,是指扭转工具主义程序价值观,树立公权法定、权力有限、权力受制的权力观。维系两个构造,是指在刑事诉讼静态(横向)构造方面,要坚持控审分离、法官中立、控辩平等原则,维系刑事诉讼的等腰三角形或正三角形结构;在刑事诉讼动态(纵向)构造方面,要大力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维系审判相对于侦查、起诉的中心地位,确立侦查服从并服务于控诉职能的大控方格局。坚持三个原则,是指坚持程序法定、无罪推定、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程序法治 程序价值 诉讼构造 诉讼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中立定位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辞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56,共7页
在审查起诉阶段,无论是在审查侦查卷宗还是决定诉或不诉的活动中,检察官均应处于中立地位,恪守客观义务。"检察一体"原则衍生的内部指令、检察官人事管理的属地性产生的外部干预、不同诉讼职能引发的心理冲突、审查起诉阶段... 在审查起诉阶段,无论是在审查侦查卷宗还是决定诉或不诉的活动中,检察官均应处于中立地位,恪守客观义务。"检察一体"原则衍生的内部指令、检察官人事管理的属地性产生的外部干预、不同诉讼职能引发的心理冲突、审查起诉阶段的特点等,都对检察官在审查起诉阶段保持中立定位产生影响。可以通过程序微调与机制创新来保障检察官审查起诉的中立性,具体包括限制内部指令的范围与方式,对审查起诉程序进行必要的诉讼化改造,强化检察官遴选委员会的效能,试行审查起诉与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官相分离的办案机制等改革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查起诉 客观义务 诉讼构造 检察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