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庭前证据交换实务问题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高洪宾 何海彬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9-62,共4页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庭前证据交换 当事人主义 证据袭击 举证时效 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建立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被引量:7
2
作者 韩珺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8,共7页
我国法律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构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决不可照搬西方国家的规定。法律环境的内在制约决定了我国该项制度的构建必然体现过渡性、阶段性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律师职业的发达及法律援... 我国法律环境的现实状况表明构建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决不可照搬西方国家的规定。法律环境的内在制约决定了我国该项制度的构建必然体现过渡性、阶段性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律师职业的发达及法律援助制度等配套措施的健全而逐步调整完善 ,最终达到当事人充分举证、交换证据 ,而法官完全中立裁判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证据制度 中国 法律环境 举证时限 书记官 操作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新元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142-144,共3页
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作为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证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双重价值。多年的司法实践表明,证据交换程序并未有效发挥作用。应当通过提高立法阶位、完善证据交换程序规则体系、建立科学的证据失权制度等,... 民事诉讼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作为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证司法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双重价值。多年的司法实践表明,证据交换程序并未有效发挥作用。应当通过提高立法阶位、完善证据交换程序规则体系、建立科学的证据失权制度等,使证据交换制度更加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交换 证据失权 举证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程政举 《政法论丛》 CSSCI 1997年第4期19-22,共4页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程政举证据交换,是指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自愿地或按照审判人员的指令把与争议有关的所有证据交给对方的一种证据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也是学者们探讨的审判方式改革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求同仁指教。一、...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程政举证据交换,是指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自愿地或按照审判人员的指令把与争议有关的所有证据交给对方的一种证据制度。证据交换制度也是学者们探讨的审判方式改革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求同仁指教。一、建立证据交换制度的必要性目前,在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方当事人 证据交换制度 证据制度 诉前证据 审判人员 人民法院 当事人陈述 证人证言 诉讼中 仲裁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交换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结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证据交换制度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引入的新生事物 ,该制度的引入有利于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与效率理念的实现。本文主要对该制度在我国出台的历史背景及现实价值、实施现状及原因、完善举措结合司法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证据交换制度 民事审判 中国 司法公正 诉讼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政举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S1期59-62,共4页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程政举证据交换,是指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自愿地或按照审判人员的指令把与争议有关的所有证据交给对方的一种证据制度。证据交换也是学者们探讨的审判方式改革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建立证据交换制度的必要性,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制度初探程政举证据交换,是指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自愿地或按照审判人员的指令把与争议有关的所有证据交给对方的一种证据制度。证据交换也是学者们探讨的审判方式改革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建立证据交换制度的必要性,证据交换的方式,证据交换的范围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方当事人 证据交换制度 调查证据 诉讼代理人 诉前证据 人民法院 诉讼中 民事诉讼法 审判人员 证人证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证据庭前交换制度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石华琴 陈云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111-114,共4页
司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 ,司法程序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于司法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则是司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结合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趋势 ,分析探讨了... 司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 ,司法程序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于司法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则是司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结合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趋势 ,分析探讨了我国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程序制度 证据交换制度 民事证据 司法公正 证据开示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两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9
8
作者 崔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77,共7页
证据开示是英美法系对抗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英美两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运作机制、开示范围、开示方法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我国在强化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同时,应当承认当事人有证明的权利,并从证据交换、... 证据开示是英美法系对抗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英美两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运作机制、开示范围、开示方法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我国在强化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同时,应当承认当事人有证明的权利,并从证据交换、证据收集等方面保障当事人证明权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证据开示 比较 证明权 证据交换 证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庭前会议:规范解读、法理分析与实证考察 被引量:27
9
作者 熊跃敏 张润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4,共9页
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庭前会议制度,标志着具实质意义的审前准备程序已经形成。作为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前会议既为庭审做准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承载着事实展示、争点确认、充实庭审以及促进和解与调解等... 2012年《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庭前会议制度,标志着具实质意义的审前准备程序已经形成。作为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前会议既为庭审做准备,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承载着事实展示、争点确认、充实庭审以及促进和解与调解等多重功能。对庭前会议的实证考察表明,地方法院的积极探索为庭前会议的适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庭前会议内容不确定、效力不明确以及缺乏程序规范等问题。正确处理庭前会议与庭审的关系,坚持庭前会议与庭审一体化的程序设计,规范庭前会议的程序运作,明晰庭前会议中法官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明确庭前会议的效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庭前会议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前会议 证据交换 争点整理 庭前调解 集中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宏贵 周丹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50,共5页
文章阐述了“发现程序”的由来、含义及其利弊 ,剖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 ,论述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就如何设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现程序提出了一些见解。笔者认为 :我国在立法... 文章阐述了“发现程序”的由来、含义及其利弊 ,剖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 ,论述了在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中设立发现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就如何设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现程序提出了一些见解。笔者认为 :我国在立法上可以直接采用“证据交换程序”、“确立争点程序”等提法 ,是否进入上述程序 ,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依职权决定两种方式 ;当事人双方在法官主持下交换证据 ;法官也可应当事人申请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 ;同时必须建立举证时限制度 ,原则上当事人应在庭审前举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民事诉讼法 立法 证据交换制度 民事诉讼 审前准备程序 发现程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书证收集的程序保障 被引量:1
11
作者 黎蜀宁 张芸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2-85,共4页
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化与落实,必须赋予其相应的调查收集证据的手段、方法及程序保障。从两大法系有关书证收集与提供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书证收集的立法缺陷。我国应建立以大陆法系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为蓝本的书... 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化与落实,必须赋予其相应的调查收集证据的手段、方法及程序保障。从两大法系有关书证收集与提供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书证收集的立法缺陷。我国应建立以大陆法系的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为蓝本的书证收集制度,同时借鉴英美法系的书证强制开示程序,完善我国的审前证据交换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证收集制度 举证责任 证据交换程序 民事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举证时限的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丹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6-52,共7页
举证时限是证据制度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民事诉讼中尚未建立当事人的举证时限制度 ,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严重影响了诉讼的公正和效率。本文认为 ,从诉讼效率和诉讼公正的高度来看 ,应把举证时限的界标定在一审开庭之前 ;这一举证时限... 举证时限是证据制度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民事诉讼中尚未建立当事人的举证时限制度 ,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严重影响了诉讼的公正和效率。本文认为 ,从诉讼效率和诉讼公正的高度来看 ,应把举证时限的界标定在一审开庭之前 ;这一举证时限的确立与实施必须有配套的审前程序加以保障 ;举证时限可以有例外情况 ,但法律对此要作出明确规定 ,以防止当事人滥用 ;在对当事人举证行为严格规制的同时 ,应赋予其相应的权利 ,律师的调查取证权亟待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制度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法 审前程序 立法 举证责任 形式真实主义 证据交换 临界点 举证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品种权案件的诉讼基础及诉前司法救济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红兵 徐丹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6-49,共4页
论述了提起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诉讼的条件 :包括起诉人的主体资格 ,民事诉讼所要求的条件 ;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管辖 ,举证 ,诉讼时效等 ,提请注意知识产权审判新动向 ,重点运用民事诉讼的手段 ,求得品种权诉讼的主动权 。
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权案 诉讼基础 司法救济 起诉人 证据保全 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证据 诉讼时效 证据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审前程序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14
作者 许尚豪 蔡卫忠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71-74,共4页
审前程序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方向 ,但对审前程序的认识 ,还处于较为功利的层面上 ,缺乏认真和务实的研究和考察 ,对一些基本问题尚存在一些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对此必须予以厘清 ,否则就无法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国的司法改革。
关键词 审前程序 审前准备程序 证据交换制度 中国 司法程序 诉讼体制 改革 法庭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质证 被引量:7
15
作者 薛拴良 卢永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3-96,共4页
刑事庭审,本质上由举证、质证、认证构成,质证是中心环节。质证即控辩双方针对在案件中所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辩驳的诉讼活动。质证的内容是证据的许容性与证据能力。在司法实践中,质证困难之根源在于举证困难、无交叉询问规则、缺... 刑事庭审,本质上由举证、质证、认证构成,质证是中心环节。质证即控辩双方针对在案件中所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辩驳的诉讼活动。质证的内容是证据的许容性与证据能力。在司法实践中,质证困难之根源在于举证困难、无交叉询问规则、缺少庭前证据交换的制度、控辩双方无法均衡对抗等。为达到质证的实质目的,应采取的对策包括从立法上设立保障作证与强制作证之规则,设立交叉询问规则,建立“证据先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证 质证 认证 取证 证据交换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中的摸索证明论 被引量:9
16
作者 丁朋超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14-118,共5页
摸索证明是一种试探性的事实主张或举证,旨在通过法院的调查程序收集进一步的事证。摸索证明目前已经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由于目前我国的起诉制度、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申请法院职权取证制度以及诉前... 摸索证明是一种试探性的事实主张或举证,旨在通过法院的调查程序收集进一步的事证。摸索证明目前已经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由于目前我国的起诉制度、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申请法院职权取证制度以及诉前证据保全存在诸多不足,抽象主张在所难免,而摸索证明有助于缓解这一窘境。我国应当对摸索证明抱持较为宽松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摸索证明 起诉条件 证据交换 法院调查取证 诉前证据保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探析
17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8-238,共1页
李邦军撰文《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探析》指出,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我国现行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主要存在诉答程序、证据交换、证据失权和证据收集等方面的缺陷,难以起到... 李邦军撰文《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改革探析》指出,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审理前的准备”,但尚未形成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我国现行的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主要存在诉答程序、证据交换、证据失权和证据收集等方面的缺陷,难以起到确定争点、整理证据及促进和解的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加以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 民事诉讼法 程序改革 审理前的准备 证据交换 诉答程序 证据收集 证据失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