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视觉化设计转译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晓微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05,共8页
目的 为探索如何促成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存续,研究通过现代视觉化设计手段转译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理论取径和实践可能。方法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同视觉化设计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 目的 为探索如何促成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存续,研究通过现代视觉化设计手段转译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理论取径和实践可能。方法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同视觉化设计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兀术与鹰格》的视觉化设计转译实践,论述采用现代视觉设计这一艺术创作手段转译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路径,试图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视觉表达之路。结论 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扩散离不开视觉设计媒介,可运用现代视觉化设计手段,重构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元素,实现对其的视觉设计转译,令其以现代视觉形式呈现、流动。具体可通过构建品牌视觉形象,将其品牌化;通过打造地域产品包装、开发媒介交互界面,将其产业化。以此尝试提升人们对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好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实现对黄龙府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化设计 设计转译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品牌化 产业化 兀术与鹰格 黄龙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的场域重构与设计转译研究
2
作者 蔡伟 唐宇婷 张恒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89,共6页
汉画像是“以刀代笔、砖石为地”的刻画艺术,是古今对话的艺术语言。文章针对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场域重构与设计转译的施行逻辑;探讨了汉画像艺术数字转化与跨媒介传播、元素提取与设计再创、艺技交融与艺旅融... 汉画像是“以刀代笔、砖石为地”的刻画艺术,是古今对话的艺术语言。文章针对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场域重构与设计转译的施行逻辑;探讨了汉画像艺术数字转化与跨媒介传播、元素提取与设计再创、艺技交融与艺旅融合的理论构思与设计实践;提出了汉画像艺术展陈与传播的多维转向之路:由砖石本体到跨界融合的媒介转向,由古典美术到大众艺术的身份转向,由静态单一到互动沉浸的体验转向,由文艺推介到文旅营销的运营转向。以期更好地促进汉画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艺术 展陈与传播 场域重构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园林造景技法在农业观光园中的设计转译
3
作者 赵春燕 《现代园艺》 2025年第8期92-94,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版图逐渐向郊区蔓延,与周边农田绿地的耦合,逐渐形成了深受市民喜爱的农业观光园。然而,当前很多观光园存在景观设计同质化严重、体验感不强的问题,制约了农业观光园的发展。为此,阐述了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版图逐渐向郊区蔓延,与周边农田绿地的耦合,逐渐形成了深受市民喜爱的农业观光园。然而,当前很多观光园存在景观设计同质化严重、体验感不强的问题,制约了农业观光园的发展。为此,阐述了农业观光园的概念及发展趋势,分析了传统园林造景技法在农业观光园中转译的可行性,并从空间视线、空间布局、空间层次3个层面探讨了传统园林造景技法在当代农业观光园中的转译路径,旨在促进农旅融合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园林 造景技法 农业观光园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拓语义与文化基因融合的蒙古族拉弦乐器设计转译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冬楠 陈小娟 赵云彦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51-262,共12页
目的将文化基因与可拓语义概念相结合,探究蒙古族拉弦乐器的物质存在与隐含内核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应用形式和设计方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法分析蒙古族拉弦乐器文化基因,得出以造型、纹样、制作技艺为主的显性主导基因,以及其在发展... 目的将文化基因与可拓语义概念相结合,探究蒙古族拉弦乐器的物质存在与隐含内核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应用形式和设计方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方法分析蒙古族拉弦乐器文化基因,得出以造型、纹样、制作技艺为主的显性主导基因,以及其在发展过程融入的环境、工艺内涵等隐性嵌合基因,为可拓基元集组建提供基础;引入可拓学的基元建模方法,建立基于文化基因的基元模型,通过演绎、重构、分解、变异建立显性基因的可拓外观设计元素集,利用图解语义分析,构建隐性基因的可拓风格意象设计元素集,继而进行文化基因的表达与设计创新。结果以马头琴为例,运用可拓语义方法,对显性、隐性文化分别进行重构、图解,并设计应用的设计流程,以验证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结论将蒙古族拉弦乐器具象外观与价值内涵进行可拓语义设计转译,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探索,也为其他蒙古族乐器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取和创新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语义 文化基因 蒙古族拉弦乐器 马头琴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 被引量:3
5
作者 盛传新 陆广谱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60-473,共14页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理唐宋灯笼形态结构,归纳出外形上的简约与仿生、结构中的技术与巧思、光影里的教化与愿景等特征,并分析目前传统灯笼传承、现代灯具设计实践应用现状的研究局限,探索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设计中的设计转译思维方式与可行设计路径。结果得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三个设计转译通道及模型构建,并设计完成蕴含传统灯笼文化的三款现代灯具设计,用实践证明通过设计转译可以助力设计师研发出功能实用、形制独特且文化内涵丰富的灯具作品,并创造吉祥、美好、幸福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愿景。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转译在现代灯具设计领域创新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挖掘传统灯笼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为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具设计 唐宋灯笼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张爱鹏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21-125,共5页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沽宝辇会 视觉化设计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视角下粤剧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转译 被引量:23
7
作者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2-339,共8页
目的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 目的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粤剧 文创产品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数字展览的逻辑策略及设计转译——以全球艺术院校2020年线上毕业展为线索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译之 黄建成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65-72,共8页
因受疫情影响而转向线上的虚拟数字展览起初被视为物理环境隔绝下的补救措施,但因其包容性、多维性、互联性,而成为一种基于策展的技术手段、媒介效能,以及经由设计转译作用、在数字空间中建构虚拟观展体验的能动策略。本文以疫情期间... 因受疫情影响而转向线上的虚拟数字展览起初被视为物理环境隔绝下的补救措施,但因其包容性、多维性、互联性,而成为一种基于策展的技术手段、媒介效能,以及经由设计转译作用、在数字空间中建构虚拟观展体验的能动策略。本文以疫情期间最为活跃的虚拟数字展览系列之一——2020年全球艺术院校线上毕业展为切入点,梳理"动态文件夹""全景漫游"和"非现实展览空间"三种形制特征;辨析策展叙事思路、数字展陈特性、设计传播交互、媒介联动效应、虚拟观赏体验等规律,以呈现线上展陈突破时空局限、消解实物容量限制、促进多维分享的包容力度;也为挖掘未来数字知识构建形态、设计交互行为引导、传播分享模式等提供策略线索及动态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数字展览 设计转译 媒介互联 线上毕业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辽宁十四城文旅图标设计研究
9
作者 班宁秋 王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19-532,共14页
目的探讨基于地域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辽宁十四城文旅图标设计转译、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通过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图标并转译成文创产品,实现地域文化的转译和传播,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辽宁城... 目的探讨基于地域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辽宁十四城文旅图标设计转译、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通过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图标并转译成文创产品,实现地域文化的转译和传播,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辽宁城市文化名片。方法深入研究辽宁地域文化,分析其形成、特征,阐述文化认同理论,运用文化认同结构和设计三层次理论,将辽宁地域文化元素转译为文旅图标设计要素,结合辽宁十四城的文旅图标设计实践进行阐述。结果明确地域文化认同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构建辽宁地域文化转译框架,实现文化元素与产品要素的有效转译,14个文旅图标形象设计重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有助于扩大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围。结论在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辽宁十四城自我、物质、精神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设计出极具辽宁特色的地方性东北文旅图标,在丰富设计手法的同时,拓宽了辽宁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认同 辽宁十四城 文旅图标 文创产品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文化基因转译的“武汉礼物”设计研究
10
作者 鄢汉臣 翁春萌 曾可心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4-357,共14页
目的针对武汉城市文化表达体系中工业文化不足的问题,探讨以“武汉礼物”为载体的工业文化基因转译路径与设计方法,探寻工业文化进入日常语境的设计可行性。方法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资料收集与数据爬取完成工业文... 目的针对武汉城市文化表达体系中工业文化不足的问题,探讨以“武汉礼物”为载体的工业文化基因转译路径与设计方法,探寻工业文化进入日常语境的设计可行性。方法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资料收集与数据爬取完成工业文化基因筛选、感性词库建立,随后运用语义差分法创建5级李克特量表,采用问卷调研与因子分析法明确用户偏好基因,并基于情感层次理论提出设计策略。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工业文化的典型代表且认知度较高的工业文化基因之一;围绕此结果、根据“状物—造景—共情”的设计方法展开设计实践,完成了“茶缸缸”包装设计。结论基于工业文化基因转译的“武汉礼物”设计通过挖掘用户认知偏好、满足情感需求,能有效指导武汉工业文化的设计转译,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武汉城市文化的表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化基因 因子分析法 武汉礼物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与境谐 形随意生——基于岭南文化仿生的新能源汽车创新设计研究
11
作者 张晓刚 张勇 肖若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以“粤韵雄狮001”广工概念车设计为中心,结合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拓展文化仿生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建立从仿文化表象、仿文化意象、仿文化意境到文化创生的系统构形。广工概念车对岭南文化元素及其精神内涵的设计转译,彰显新能源汽车... 以“粤韵雄狮001”广工概念车设计为中心,结合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拓展文化仿生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建立从仿文化表象、仿文化意象、仿文化意境到文化创生的系统构形。广工概念车对岭南文化元素及其精神内涵的设计转译,彰显新能源汽车设计本土化进程中岭南文化美学的诗意化生活境界追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找到实践新载体和应用新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文化 文化仿生 设计转译 “粤韵雄狮001” 广工概念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可拓语义转译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丹昱 吴祐昕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25-234,共10页
目的为解决三峡人家地域文化现代化传播与传统设计方法匹配的问题,针对三峡人家地域文化视觉符号现代化设计过程中转译主观性强、文化地域性弱、设计过程模糊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拓学的地域文化向现代视觉符号转译设计方法。方法研究... 目的为解决三峡人家地域文化现代化传播与传统设计方法匹配的问题,针对三峡人家地域文化视觉符号现代化设计过程中转译主观性强、文化地域性弱、设计过程模糊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拓学的地域文化向现代视觉符号转译设计方法。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三峡人家风景区,对地域文化和视觉符号转译进行可拓语义分析,将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与视觉符号进行可拓关联变换设计,并应用于创新衍生设计之中,完成设计实践。结论将可拓学引入地域文化向现代视觉符号的转译设计,在保留设计师本能和直觉的同时,拓展文化符号转译中的客观性,凸显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学 地域文化 视觉符号 转译设计 三峡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龟粿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及设计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卜俊 孙培贤 +1 位作者 周涛 陈竑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191,共9页
目的龟粿文化是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也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挖掘闽南龟粿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提炼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因子及符号,用于指导产品设计。方法采用谱系图的方式研究龟粿文化基因,探索龟粿文化的... 目的龟粿文化是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也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挖掘闽南龟粿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提炼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因子及符号,用于指导产品设计。方法采用谱系图的方式研究龟粿文化基因,探索龟粿文化的历史文脉,对龟粿文化中包含的显性文化基因和隐性文化基因进行挖掘和系统性归纳,构建出龟粿文化基因谱系类型图,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基于龟粿文化基因谱系的产品设计模型,实现龟粿文化资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结论运用谱系学的方式可以全面、系统地挖掘和梳理出龟粿文化基因,使其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以基因谱系图为参照,结合现代设计方法理论,便可较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与应用,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粿 文化基因 基因谱系图 设计转译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 被引量:41
14
作者 张凌浩 娄明 何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19,共6页
目的对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进行分析。方法以用户的符号体验本身为起点,针对产品的特性,从社会、心理、环境、哲学等维度进行多角度的探究。结论产品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与用户的交互并非仅是通过视觉途径的单一感知,更是... 目的对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进行分析。方法以用户的符号体验本身为起点,针对产品的特性,从社会、心理、环境、哲学等维度进行多角度的探究。结论产品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与用户的交互并非仅是通过视觉途径的单一感知,更是涉及到"五感"的多感官途径。艺术的通感则是在不同感官及心理因素单一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与相关转化,进而实现从感官到情感的综合体验,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内在的机制与产品在体验设计中的通感转译过程及特性,进而探讨出通感在产品符号体验设计中的构建策略、转译重点与不同应用,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加微妙及深刻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通感 产品符号 感官体验 设计转译 体验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隈研吾建筑思想与实践的辩证解析
15
作者 姜寒 孔宇航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共10页
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作品中的建筑构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思想观念与作品营建上的显性与隐性表达。指出隈研吾在粒子化建筑观引导下,提炼传统构法内蕴生成标准粒子,建构当代建筑肌理,构筑出结构呈现、界面表达与细部提取3类传统构法的显... 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作品中的建筑构法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思想观念与作品营建上的显性与隐性表达。指出隈研吾在粒子化建筑观引导下,提炼传统构法内蕴生成标准粒子,建构当代建筑肌理,构筑出结构呈现、界面表达与细部提取3类传统构法的显性表达方式,却深刻蕴含有关生活场景、自然属性与传统母题的消隐式氛围营造。通过解析“构法之显”与“氛围之隐”的辩证关系,溯源日本当代建筑的创新性,为中国传统建筑当代转译重构提供从认知范式到实践路径的系统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构法 建筑氛围 显性 隐性 粒子化 转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窑洞文化的延安特产食品包装设计 被引量:12
16
作者 魏可欣 詹秦川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4-110,共7页
针对延安特产食品包装设计现状,运用文化基因研究方法,从造型结构、材料肌理、色彩特征、装饰细节、建造工艺、历史风貌、民俗文化7个维度对延安窑洞文化基因要素进行解译,并探讨将其转译设计于延安特产食品包装的策略。指出通过深入发... 针对延安特产食品包装设计现状,运用文化基因研究方法,从造型结构、材料肌理、色彩特征、装饰细节、建造工艺、历史风貌、民俗文化7个维度对延安窑洞文化基因要素进行解译,并探讨将其转译设计于延安特产食品包装的策略。指出通过深入发掘延安地区深厚的窑洞文化,结合现代审美理念提取其文化基因转译设计于当地特产食品的包装,有利于展现其地域特征和特色文化内涵,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食品包装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地区 窑洞文化 特产食品 包装设计 文化基因 转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法视域下民居女儿墙的转译与再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亚丽 肖瑜 +1 位作者 龚璐璐 丁铮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21,共5页
民居女儿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立面装饰的重点,是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艺术载体,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本文基于民居女儿墙的概念辨析与现状透视,立足于地域差异提取民居女儿墙的色彩因子、纹样因... 民居女儿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立面装饰的重点,是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艺术载体,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本文基于民居女儿墙的概念辨析与现状透视,立足于地域差异提取民居女儿墙的色彩因子、纹样因子、形态因子,通过色彩与材料、图案与结构、形态与功能等多维度进行对比论证,分析女儿墙的构成规律,并针对“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方面的转译,提出文化的提炼重构、纹样的视觉重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形态的思维创新四种设计策略,为民居女儿墙装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居女儿墙 建筑装饰 转译设计 因子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视域下毛南族藤编艺术在家居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18
作者 徐明星 陶雄军 +1 位作者 潘立琪 刘静雨 《森林防火》 2025年第4期151-155,共5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家居设计融合背景下,聚焦毛南族藤编艺术,从文化、工艺、设计、生态多维度,解析其历史价值、技艺特征及现代适配性。通过梳理藤编基础技法(挑压、缠绕、结编等)与纹样体系(几何纹、自然纹、图腾纹等叙事性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家居设计融合背景下,聚焦毛南族藤编艺术,从文化、工艺、设计、生态多维度,解析其历史价值、技艺特征及现代适配性。通过梳理藤编基础技法(挑压、缠绕、结编等)与纹样体系(几何纹、自然纹、图腾纹等叙事性符号),提出文化传承、功能融合、现代审美的转译原则,探索其在家具设计(座椅、茶几)、家居配饰(灯具、屏风)及空间设计(室内软装、公共空间)中的设计转译创新应用路径,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家居场景中的活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助力传统文化基因与低碳生态理念的现代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藤编 设计转译 家居设计 多维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