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局部修订版)简介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祥明 茹雯美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7年第1期55-57,共3页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隶属我国城乡建设工程标准体系下风景园林专业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性技术标准,从2013年开始修订。本次修订的版本为局部修订版,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隶属我国城乡建设工程标准体系下风景园林专业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性技术标准,从2013年开始修订。本次修订的版本为局部修订版,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对原规范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要求不协调的技术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措施的条文。这次修订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海绵型城市绿地的设计应首先满足各类绿地自身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根据不同的城市绿地类型,制定不同的对应方案",以达到城市绿地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修订 海绵城市 海绵型城市绿地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论汶川地震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修订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亚勇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2,共12页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破坏,通过在地震区对各类建筑结构的震害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开展了修订。介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破坏,通过在地震区对各类建筑结构的震害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开展了修订。介绍《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修订的主要内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的修订主要包括:抗震设防分类的定义;提高中、小学校和医院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设防要求;增加地震避难场所和电子信息中心的重点设防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年版)的修订主要包括:对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设防烈度的调整;关于山区场地边坡和建筑基础、建筑规则性、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整体性等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关于楼梯间的计算和构造要求;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限制采用单跨框架的要求;提高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要求等。以汶川地震典型的建筑震害为例,对地质灾害引起建筑破坏、多道抗震设防、规则性、连续倒塌、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整体性、防震缝设置、砌体结构延性和楼梯间等抗震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提供规范修订的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建筑震害 抗震设计规范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拉/压弯剪扭统一计算公式的讨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西拉 陈溪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拉/压弯剪扭的不同内力组合下,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统一破坏理论。理论上长期不完善,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各种复杂组合荷载下(特别是灾害荷载下)的强度计算。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 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拉/压弯剪扭的不同内力组合下,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统一破坏理论。理论上长期不完善,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各种复杂组合荷载下(特别是灾害荷载下)的强度计算。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用试验数据回归的方法给出压弯剪扭组合受力下的剪扭承载力计算公式,但缺少拉弯剪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目前的修订工作是在2002版基础上加以改进,力图增加拉弯剪扭组合情况的承载力计算。作者基于近期的研究认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拉/压弯剪扭共同作用下的统一的计算公式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尽管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新规范中构件承载力计算主要还是依靠试验数据回归,但是其基本内涵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构件破坏的机理,表达形式应该简明。这一点应该引起规范修订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以建立钢筋混凝土普通矩形截面构件在拉/压弯剪扭组合受力状态下的承载力公式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以供今后进一步修改规范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修订 统一理论 复合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奔向海洋,奔向城市——人口分布和地域开发远离平衡的均衡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津逵 《新建筑》 2008年第4期39-43,共5页
由于长期"背对海洋"的发展和限制大城市的政策,中国地域开发强度和人口分布密度呈现疏处不疏、密处不密,因而"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景象。一方面,农村人均资源因人口增加而边际递减,单纯务农无望脱贫奔康;城市则... 由于长期"背对海洋"的发展和限制大城市的政策,中国地域开发强度和人口分布密度呈现疏处不疏、密处不密,因而"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景象。一方面,农村人均资源因人口增加而边际递减,单纯务农无望脱贫奔康;城市则耗能废地、低强度开发,公共服务达不到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超载引发草原沙化生态危机,而沿海大量低谷地带地广人稀、土地低效使用。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之际,需要奔向海洋、奔向城市,建立科学的人口分布和地域开发战略,以紧凑的沿海城市和舒展的内陆田野,达致人口分布和地域开发远离平衡的均衡,这于永续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生存 异地安置 非正规就业 修订设计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