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族志到设计人类学——设计学与人类学的偕同向度 被引量:12
1
作者 耿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2,共6页
本文从设计学立场分析了人类学介入所带来的视野、理论和方法上的扩展,并从人类学立场阐述了设计学对当代人类学转向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两种立场下的分析与综合,表明设计人类学并非一种学科建构,而是一种开放而切实的人文态度和人文举措。
关键词 设计 人类学 人文精神 民族志 设计人类学 偕同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超学科融合: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朵朵 李浩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56-63,70,共9页
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人类学学科交汇处诞生的一个新兴热点领域。本文从设计人类学独特的认知特性入手,基于对现有的设计人类学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文献的研究,梳理出设计人类学的三条知识发展脉络:社会文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dA)、应用设... 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人类学学科交汇处诞生的一个新兴热点领域。本文从设计人类学独特的认知特性入手,基于对现有的设计人类学发展历程与标志性文献的研究,梳理出设计人类学的三条知识发展脉络:社会文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dA)、应用设计人类学(Da)与超学科融合的设计人类学(DA)。随后,分别对每条知识脉络展开深入分析,明确相应的关键概念及方法。最后,本文指出面向未来的、超学科融合的设计人类学将会是我国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人类学 认知特性 知识谱系 超学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身性实践:设计人类学的一种方法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文涛 魏洁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92-98,共7页
设计人类学以新兴学科的面目出现,意味着其形成更新意义的知识生产,包含特定的功能原则、理论与方法。本文提出以“反身性实践”作为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对其独立学科的本体论认识也作为可操作的指导,在研究主体、设计概念和实践... 设计人类学以新兴学科的面目出现,意味着其形成更新意义的知识生产,包含特定的功能原则、理论与方法。本文提出以“反身性实践”作为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对其独立学科的本体论认识也作为可操作的指导,在研究主体、设计概念和实践行动中建立逻辑的方法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人类学 方法论 反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过程”的发现与探究——设计人类学的内在转向与理论范式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129,共9页
设计人类学是当下设计产业发展和人类学自我审视下诞生的研究分支。缘起1990年代,于2010年代确立其学科分野的地位。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受到21世纪以来艺术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人类学视域下的设计,不再仅... 设计人类学是当下设计产业发展和人类学自我审视下诞生的研究分支。缘起1990年代,于2010年代确立其学科分野的地位。研究类型可分为应用性和批判性两大类。受到21世纪以来艺术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人类学视域下的设计,不再仅仅被作为物化"结果",而是被更多地作为行为的"过程"加以探讨。"设计",不再是某种文化含义或社会结构的固态投射,更是"文化或社会"生成过程之本身。这一由"结果"的设计转为"过程"的设计的内在转向,是设计人类学确立的根本动因。"符号学"和"ANT理论",是现今设计人类学对"过程"之"设计"探求的两大理论范式。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不断对以"文化与社会"为核心概念的结构化方法提出挑战。对"过程"之设计的探索,无疑对未来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过程 设计人类学 ANT理论 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公共空间与共同记忆:对一幢民国居民楼的设计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海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4-190,共7页
本文以南京民国时期建造的一栋居民楼为考察对象,以设计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在这个充满归属感的社区中寻找公共空间被创造出来的痕迹和缘由。并通过这种人类学方式的社区研究与当下的社区设计进行比较,提出社区公共空间与... 本文以南京民国时期建造的一栋居民楼为考察对象,以设计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描述和分析,试图在这个充满归属感的社区中寻找公共空间被创造出来的痕迹和缘由。并通过这种人类学方式的社区研究与当下的社区设计进行比较,提出社区公共空间与共同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号召对社区归属感进行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人类学 社区公共空间 共同记忆 归属感 回龙桥13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人类学角度的家具设计用户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婕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年第12期28-30,共3页
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文化人类学(人种志)协同交叉的一门学科。设计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中汲取了核心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以人本主义的精神为核心价值,以客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具产品... 设计人类学是设计学与文化人类学(人种志)协同交叉的一门学科。设计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中汲取了核心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以人本主义的精神为核心价值,以客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家具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功能属性、空间属性必须通过真实情景的观察才能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家具设计必须重新审视和理解用户研究的内涵和实质,需要从设计人类学研究方法中引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深化应用,从而保证家具设计用户研究的客观性以及对家具设计的正面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人类学 家具设计 用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图罗·埃斯科瓦尔的设计人类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磊 武塑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3期42-47,68,共7页
美国人类学家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提出的多元世界、本体设计和自主性设计等思想观念,在当代西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后发展时代”的替代愿景,“多元世界”源自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和新兴的政治本体论的分析框架。“本体设计”... 美国人类学家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提出的多元世界、本体设计和自主性设计等思想观念,在当代西方设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后发展时代”的替代愿景,“多元世界”源自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和新兴的政治本体论的分析框架。“本体设计”的认识论揭示了设计构造多元世界的巨大潜力,从而催生出设计与人类学结合的第四种范式—为多元世界的设计。为多元世界的设计有“为转型而设计”和“为自治而设计”两种取向。自主性设计既是本体设计的核心,也是以自治为目标的设计方法论。本文认为,为多元世界的设计集中体现了埃斯科瓦尔独树一帜的设计人类学思想特征,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式设计话语的反思和批判,也为去殖民化的设计实践创造了一个开放和激进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斯科瓦尔 多元世界 本体设计 自主性设计 设计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技术规训的在地文化:非正规住区中的自发性设计研究
8
作者 管永康 何培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6,I0011,共6页
技术系统在驱动都市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催生了非正规住区中的社会矛盾。本文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观察居民与空间的身体交互,以“入侵-抵抗-思辨”的反身性分析逻辑,研究天津非正规住区个案中技术规训的空间表征,探讨居民利用自发性设计... 技术系统在驱动都市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催生了非正规住区中的社会矛盾。本文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观察居民与空间的身体交互,以“入侵-抵抗-思辨”的反身性分析逻辑,研究天津非正规住区个案中技术规训的空间表征,探讨居民利用自发性设计抵抗的方法机制,并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低技术”特质在实践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设计 文化经验 技术规训 非正规住区 设计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用户体验的手持移动设备软件界面设计 被引量:78
9
作者 罗仕鉴 龚蓉蓉 朱上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33-1041,共9页
为进一步探索手持移动设备中的界面设计问题,提出面向用户体验的界面设计方法.通过对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分析,提出界面提供者与界面接受者之间的映射模型;将界面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建立界面隐性要素的显性化设计模型.针对全新的软... 为进一步探索手持移动设备中的界面设计问题,提出面向用户体验的界面设计方法.通过对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分析,提出界面提供者与界面接受者之间的映射模型;将界面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建立界面隐性要素的显性化设计模型.针对全新的软件设计,通过知识在需求分析、开发设计和设计测试之间的传递与转化,构建了面向用户体验的界面设计过程模型.以"奥运伴我行"手机电视的软件开发为例,让用户参与设计全过程,采用设计人类学方法进行了用户研究和需求分析,通过迭代设计完成了原型设计、测试评估和开发设计,建立了系统原型并完成了可用性测试评估,验证了面向用户体验的界面设计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用户体验 界面设计 可用性 设计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研究方法在农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巍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32,54,共5页
目的研究面向农村市场的信息通信类产品设计。方法分析了农村用户的特点、设计挑战与研究需求。在介绍目前国际上设计人类学与用户现场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农村用户生活形态、认知模式与使用习惯等特点的用户现... 目的研究面向农村市场的信息通信类产品设计。方法分析了农村用户的特点、设计挑战与研究需求。在介绍目前国际上设计人类学与用户现场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农村用户生活形态、认知模式与使用习惯等特点的用户现场研究方法及其实践过程,进而介绍了基于本方法的研究发现与概念产品。结论通过研究证明,这里所提出的现场研究方法对农村产品设计应用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经验性总结为相关领域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研究 农村用户研究 设计人类学 产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艺术运动时期欧洲器物装饰中的“东方”知识
11
作者 罗子婷 《艺术设计研究》 2025年第4期86-92,140,共8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器物流动,亚欧地区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活跃。在该时期,东亚各国的器物输入至欧洲地区,并引发了欧洲新文化运动的装饰风格变迁。本文从设计人类学与器物风格学出发,选取陶瓷、漆器、玉器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器物流动,亚欧地区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活跃。在该时期,东亚各国的器物输入至欧洲地区,并引发了欧洲新文化运动的装饰风格变迁。本文从设计人类学与器物风格学出发,选取陶瓷、漆器、玉器三类器物的装饰作为对象,考证该时期东亚器物对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通过新艺术运动时期欧洲器物中的“东方”知识,发现欧洲设计师并非对“东方”知识的符号挪用,而是采取跨文化设计的“文化调适”方法,通过融会贯通东亚器物中的“东方”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东方器型、东方材质、东方技术与东方美学,从而重构了一种适合欧洲文化语境的新样式风格。因此,东亚器物中的“东方”知识不仅促进了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的变迁,该“文化调适”设计方法论也为跨文化设计提供了经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艺术运动 欧洲装饰 “东方”知识 文化调适 跨文化设计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