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逻辑与论辩的碰撞——第一届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
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2016年4月2—3日,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CSLC)主办的第一届“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The First Chinese Conference On Logicand Argumentation)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举行。逻辑与论辩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涉及... 2016年4月2—3日,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CSLC)主办的第一届“逻辑与论辩”国际会议(The First Chinese Conference On Logicand Argumentation)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举行。逻辑与论辩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涉及逻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法律等领域。本次会议旨在推进浙江大学和国内外其他一流学术机构在逻辑与论辩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逻辑与论辩研究的发展。会议由浙江大学廖备水教授、王轶博士与外籍专家Thomas Agotnes教授(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共同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论辩 国际会议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交流和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辩》的逻辑类型
2
作者 赵继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7-12,17,共7页
《墨辩》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体系较完整的逻辑学专著。在《墨辩》逻辑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是把《墨辩》简单地看作为形式逻辑,因而注重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模式来考察《墨辩》的内容和体系,而忽视《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在类型上的深刻... 《墨辩》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体系较完整的逻辑学专著。在《墨辩》逻辑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往往是把《墨辩》简单地看作为形式逻辑,因而注重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模式来考察《墨辩》的内容和体系,而忽视《墨辩》与古希腊逻辑在类型上的深刻差异。从而使《墨辩》的许多内容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甚至造成拔高或降低《墨辩》逻辑内容实际意义的情况。为了更深入地对《墨辩》进行研究,本文拟就《墨辩》的逻辑类型问题谈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辩 传统形式逻辑 逻辑类型 亚里士多德逻辑 古希腊逻辑 非形式逻辑 逻辑学家 我国古代 论辩逻辑 形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印度陈那因明非演绎
3
作者 郑伟宏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忠实地弘扬了陈那因明体系,唐疏成为准确打开陈那因明逻辑体系的一把钥匙。陈那因明是论辩逻辑,其学科性质决定它的两个初始概念同品、异品必须“除宗有法”(论题主项),进而规定了同喻体和异喻体并非全称命题,这必然... 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忠实地弘扬了陈那因明体系,唐疏成为准确打开陈那因明逻辑体系的一把钥匙。陈那因明是论辩逻辑,其学科性质决定它的两个初始概念同品、异品必须“除宗有法”(论题主项),进而规定了同喻体和异喻体并非全称命题,这必然导致陈那因明非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那因明 论辩逻辑 法称因明 演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我国古代政治辞说的艺术技巧
4
作者 谢金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典型史实为题材 ,借助逻辑学、语言学、写作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成果 ,来总结和论证我国古代政治辞说的艺术技巧。文章从政治辞说的理论根基入手 ,探讨逻辑论辩在政治辞说中的基础作用 ,并以古代公文的写... 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典型史实为题材 ,借助逻辑学、语言学、写作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成果 ,来总结和论证我国古代政治辞说的艺术技巧。文章从政治辞说的理论根基入手 ,探讨逻辑论辩在政治辞说中的基础作用 ,并以古代公文的写作范式为例具体分析政治辞说的写作技巧 ,以社会禁忌的广泛存在进一步透视在政治辞说运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避讳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辞说 逻辑论辩 写作要领 避忌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科教片的艺术特征
5
作者 胡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12,共2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科教片的艺术特性,本文认为,科教片的艺术特性包括:科学实证性、逻辑论辩性、科学严肃性、易解读性、知识趣味性五大特性,并认为这五大特性是当代科教片需要具备的五大特性。
关键词 科学实证性 逻辑论辩 科学严肃性 易解读性 知识趣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