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论语集注》手稿的涂抹与成书过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传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79,共7页
朱熹《论语集注》的成书建立在《语孟精义》及更早的《论语要义》基础之上,而后者无论内容还是主旨都受其外兄丘义所编纂的《论语集训》影响颇大。束景南认为《四书集注》的首次合刻始于淳熙九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并谓之"宝婺刻... 朱熹《论语集注》的成书建立在《语孟精义》及更早的《论语要义》基础之上,而后者无论内容还是主旨都受其外兄丘义所编纂的《论语集训》影响颇大。束景南认为《四书集注》的首次合刻始于淳熙九年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并谓之"宝婺刻本",且认为詹仪之在德庆印刻的《四书集注》为翻刻宝婺本。但所谓的宝婺本《四书集注》实际上并不存在,而詹仪之所刊既非翻刻宝婺本,亦非《四书集注》合刊,其中《论语集注》则是初次刊行,且并非朱熹之本意。此后,朱熹仍在对此书反复修改。存世的《论语集注》手稿残卷中涂抹处甚多,通过对相关涂抹文字的识别,可以窥见前后修改本内容差异及修改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集注 朱熹 论语要义 语孟精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句之学不可忽——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的章句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方旭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清儒对《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时有驳难,其有关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章句之失的说法,诸多证据材料都存在问题。论者关于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分章不当"的批评,并不能举出有力的文献证... 清儒对《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时有驳难,其有关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章句之失的说法,诸多证据材料都存在问题。论者关于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分章不当"的批评,并不能举出有力的文献证据,其论证陷入自我循环。而清儒翟灏《论语考异》所列文献貌似甚众,但证据力着实有限,据此很难形成定论说朱子《论语集注》"可与共学"章存在"经文倒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论语集注 “可与共学” 翟灏 论语考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诠释与本土契合性:儒学在近世日本的可普遍化路向与逻辑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士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51,168,共17页
近世日本儒学者借由《论语》诠释,探寻本土契合性因素与在地化阐释路向,致思于儒学可普遍化价值的发现、阐发与化用。其主要向度有三:其一,在朱子学的辐射中,展开《论语》的多元再阐释,汲取儒学思想智慧;其二,在反思朱熹《论语集注》与... 近世日本儒学者借由《论语》诠释,探寻本土契合性因素与在地化阐释路向,致思于儒学可普遍化价值的发现、阐发与化用。其主要向度有三:其一,在朱子学的辐射中,展开《论语》的多元再阐释,汲取儒学思想智慧;其二,在反思朱熹《论语集注》与回归元典的张力中,聚焦于人本伦理意蕴,推进《论语》的在地化即日本化学理阐释;其三,通过有意误读或变异性阐释,推演和阐发孔子之道在日本传播与接受的必然性,寻求政治儒学与本土文化语境之间的逻辑接榫点。其内在逻辑是,在日本学术文化框架之内,重新探究《论语》在地化诠释路向,以发掘并阐发其主旨要义的可普遍化价值,将儒学内在化于本土学术范畴。就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文明互鉴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确证儒学的超时空普遍性价值,亦可资于探寻儒学之于日本的可普遍化路向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儒学 论语集注 人本伦理 政治儒学 文化接受优胜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辨朱与求原的逻辑——中井履轩《论语》诠释路径及其与朱学之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士杰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3期16-24,共9页
中井履轩《论语逢原》具有二重文本属性,即《论语》元典的注释文本、朱注的再诠释性次生文本,其《论语》诠释则是辨朱与求原的内在统一。辨朱的要点在于朱注所据文献、所引学说、所作阐发,求原的取径在于回归元典、并重章句字词、依据... 中井履轩《论语逢原》具有二重文本属性,即《论语》元典的注释文本、朱注的再诠释性次生文本,其《论语》诠释则是辨朱与求原的内在统一。辨朱的要点在于朱注所据文献、所引学说、所作阐发,求原的取径在于回归元典、并重章句字词、依据常理人情。二者辩证统一,辨朱以求原为旨归,求原藉由辨朱而展开。履轩《论语》诠释的此种特质,既折射出朱注的有效传播与深刻影响,也可见日本儒学对《论语》朱学的批判性反思与学术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儒学 中井履轩 论语逢原》 论语集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理解《论语》的两种方式——从管仲形象说起
5
作者 邝其立 陈壁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7,共9页
皇侃和朱子对《论语》中的管仲有着不同的评价。皇侃在“皇帝王霸”的经学脉络中定位管仲,遂以之为白璧微瑕的仁者;朱子则在“王霸之辨”的叙事中,因管仲的内圣之阙而贬斥其人。对管仲的两极化评价,映射出两种理解《论语》的方式系联于... 皇侃和朱子对《论语》中的管仲有着不同的评价。皇侃在“皇帝王霸”的经学脉络中定位管仲,遂以之为白璧微瑕的仁者;朱子则在“王霸之辨”的叙事中,因管仲的内圣之阙而贬斥其人。对管仲的两极化评价,映射出两种理解《论语》的方式系联于五经的《论语义疏》与四书系统中的《论语集注》。奠基于五经抑或四书,将生成截然不同的《论语》学风貌。譬如,皇侃谓“学”为修习经业,朱子则尤重“学”的修身之维。皇侃以出仕为儒生之志业,朱子则谓之“事为之末”而已。皇侃塑造出介于政、教之间的两可圣人观,朱子则以夫子为粹然人师。《论语》学的“多样性”,恰能彰显出经典诠释的开放性及其绵延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仲 皇侃 朱子 论语义疏》 论语集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读书法及其问题
6
作者 邝其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3,共8页
与同时代理学家进行横向对比,朱子的尊经意识尤为突出,并特为标举读书法之重要。若置于纵向的经学史脉络中,则会凸显朱子解经的两个要旨:以集中呈现其读书法的《论语集注》为中心,通过与东汉郑玄《论语注》比照,可见朱子的关注点从圣人... 与同时代理学家进行横向对比,朱子的尊经意识尤为突出,并特为标举读书法之重要。若置于纵向的经学史脉络中,则会凸显朱子解经的两个要旨:以集中呈现其读书法的《论语集注》为中心,通过与东汉郑玄《论语注》比照,可见朱子的关注点从圣人之法向圣人之心的变化;若与梁朝皇侃《论语义疏》进行对比,则有“意在言外”与“理在言中”的不同预设。这种旨在揣摩圣心与抽绎义理的读书法,却内含招致圣人与经典位格渐降的倾向:揣摩圣心的读书方法,隐含着圣人可学的前提,这便撤销了圣凡之间不可逾越的隔阂;“理在言中”的预设,则很容易让自家领会的义理成为据以解经的前见,从而让诠释的实质从“我注经”变成“经注我”。朱子解经,旨在重构经典的意义,于是而有全新的读书法。但“事与愿违”的后果,揭示出解经之两难:经学诠释蕴涵澄清与建构双重目标,但二者之间具有张力,时或顾此失彼、无法兼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读书法 论语集注 郑玄 论语义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被引量:1
7
作者 乐爱国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8,共7页
对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历来有不同诠释,现代不少学者将该句视为对女性的歧视。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 对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历来有不同诠释,现代不少学者将该句视为对女性的歧视。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言仅限于家的范围。他还进一步阐述与臣妾的相处之道,要求对待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朱注不仅实现了从汉唐诸儒解'女子'为全称者,到解'女子'为特称者的转化,而且实现了从汉唐诸儒的解读把'女子'归为小人而包含对女性的歧视,到进一步探讨如何与'女子与小人'相处的转化,消解了以往解读中的歧视女性之意。朱熹之后的学者解读孔子所言,重在阐述君子,尤其是有家国者和'女子与小人'的相处之道,实与歧视女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论语集注 女子 小人 臣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德”与“复全”——朱子对仁体、工夫分裂的义理解决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维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9,共7页
朱子承继伊川“仁”与“为仁”的体用之别,以定义的方式言仁。这种论说方式与《论语》中孔子随机指点、言“为仁”工夫有较大张力。这一张力突出表现为“仁”之本体与“为仁”工夫可能的分裂;若彻底坚持二者之别,将“仁”与“为仁”切... 朱子承继伊川“仁”与“为仁”的体用之别,以定义的方式言仁。这种论说方式与《论语》中孔子随机指点、言“为仁”工夫有较大张力。这一张力突出表现为“仁”之本体与“为仁”工夫可能的分裂;若彻底坚持二者之别,将“仁”与“为仁”切割开来,则《论语》之中言仁处皆是“为仁”工夫,而未及“仁”之本体,如此则定义之“仁”似凭空引入,有“与《论语》之仁不相应”的问题。朱子作《论语集注》,在文本问题的推动下,直面仁体与工夫的分别与贯通背后关涉的理论困难,借助“本心之全德”的训释突破,将仁体、工夫分别定位为“全德”及其“复全”,真正化解了仁体、工夫分裂的危险,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论语集注 仁体 为仁工夫 全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恰到好处”与“中庸”
9
作者 黄建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25-25,共1页
“恰到好处”与“中庸”黄建德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恰到好处》是篇美文,但美中不足的是文中的一段话令人费解。这段话是这样的: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依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 “恰到好处”与“中庸”黄建德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恰到好处》是篇美文,但美中不足的是文中的一段话令人费解。这段话是这样的: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依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什么事都要不长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折中主义 文中 孔子思想 建德 令人 无过不及 不瘟不火 掌握分寸 论语集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