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胡清上汤联合凝视稳定性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神经炎前庭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1
作者 李得平 苗治国 +2 位作者 李振 龚晓强 刘博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柴胡清上汤联合凝视稳定性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2月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前庭神经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及对症治疗... 目的探讨柴胡清上汤联合凝视稳定性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2月医院就诊并诊断为前庭神经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及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柴胡清上汤联合凝视稳定性前庭康复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定量表(Vertigo symptom rating scale,DAR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及特异性活动平衡自信量表(Activities-specific balance confidence scale,ABC)、前庭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19/30)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86.67%,26/30)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DARS、DHI评分均显著降低,ABC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DARS、DHI评分较低,ABC评分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半规管轻瘫(Semicircular canal paraplegia,CP)值、扫视波幅度、自发眼震强度、摇头眼震强度明显下降,半规管增益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半规管轻瘫CP值、扫视波幅度、自发眼震强度、摇头眼震强度较低,半规管增益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TNF-α、IL-6水平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明显升高,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OD水平较高,MDA水平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清上汤联合凝视稳定性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前庭神经炎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调节机体内血清炎症、氧化应激水平,显著改善前庭功能,缓解眼震、半规管轻瘫状态,临床适宜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清上汤 凝视稳定性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神经炎 前庭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楼亦文 李琳 陈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目的】比较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及其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LDH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 【目的】比较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及其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LDH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单独肌内效贴扎技术,观察组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配合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情况、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值、腰椎功能活动情况,以及皮肤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背伸肌群平均功率频率、积分肌电值及腰椎功能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肌内效贴扎,可有效改善患者肌肉疲劳程度,有助于减轻其腰椎部位疼痛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 肌内效贴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tDC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影响
3
作者 陈云昕 孟傲辉 宋成林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5-465,共1页
目的探究6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 DC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究6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 DC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腰痛患者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32名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进行HD-t DCS真刺激,对照组进行HD-t DCS假刺激。HD-t DCS的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层区;刺激时间20 min;电流强度:真刺激2 m A,假刺激0 m A。共干预6周,3次/周。采集干预前、干预6周后两组的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步长对称指数、足偏角对称指数、站立相对指数;初始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单支撑相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终末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步长对称指数、足偏角对称指数、站立相对指数、初始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单支撑相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终末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实验组步长对称指数、足偏角对称指数、站立相对指数、初始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单支撑相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终末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D-t DC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的步态,且效果要优于单纯的核心稳定性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核心稳定性训练 实验组 相对指数 地面反作用力 动力学参数 差异有显著性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平衡的效果 被引量:25
4
作者 梁文锐 吴小平 +2 位作者 张启富 李鑫 余礼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训练后,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改变。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70例痉挛型脑瘫门诊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采用束...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训练后,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改变。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70例痉挛型脑瘫门诊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两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采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徒手肌力测试(MMT)对患儿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BBS、MMT(腹外斜肌)评分均显著改善(t>12.904,P<0.001),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更多(t>2.121,P<0.05)。结论应用束带强化核心稳定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核心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核心稳定性训练 束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5
5
作者 宋雄 邹林霞 +1 位作者 林小苗 陈维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7-377,384,共2页
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随着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步,危重新生儿抢救存活率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脑瘫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随着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步,危重新生儿抢救存活率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脑瘫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瘫的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治疗方法很多,但最主要治疗方法依然是以Bobath为代表的神经发育治疗法。近几年,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领域广泛应用,有效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脑性瘫痪康复 临床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55
6
作者 李威 曾祥斌 +5 位作者 章荣 李文兰 牟杨 罗亚玲 张嵩 明俊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6-822,共7页
目的:应用步态分析,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分... 目的:应用步态分析,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步宽、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步宽、步态周期、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健侧摆动相、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脑卒中 偏瘫 步态分析 时空参数 对称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建社 常冬梅 +4 位作者 王俊卿 孙玉娇 朱银星 汤永全 吴群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疗法,观察组训练前行CST。治疗前后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改良Bart...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疗法,观察组训练前行CST。治疗前后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TEF、MBI、TC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ST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核心稳定性训练 运动再学习 上肢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活动度的meta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晨 王人卫 +1 位作者 杨坚 张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65-1070,共6页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有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厚度、活动度的随机对照试验,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30日。同时对纳入本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提取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共1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厚度,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MD=-15.73,95%[-26.65,-4.80],P=0.005,I2=0%)。同时,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活动度也显著改善,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MD=-20.35,95%[-38.96,-1.75],P=0.03,I2=6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肉厚度,改善其躯干肌肉活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脑卒中 肌肉厚度 肌肉活动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47
9
作者 张勃 丁玎 吕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周...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y-Meyer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加本体感觉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本体感觉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下肢 运动功能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宁煜 郄淑燕 +1 位作者 邓家丰 米立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tra平衡测定仪跌倒风险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价得分及跌倒风险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于颈椎失稳及本体感觉失调的颈性眩晕施以颈椎稳定性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颈椎稳定性训练 颈椎失稳 本体感觉失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视角下的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思路 被引量:21
11
作者 高希彬 王秋灵 +1 位作者 夏申吾 方伯生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8-81,共4页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运动员的骨盆、脊柱,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控制力,提高运动时由身体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运动中的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根据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运动员的骨盆、脊柱,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控制力,提高运动时由身体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运动中的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根据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结合蹦床运动的特点,提出了借助器械和不借助器械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蹦床 核心稳定性训练 力量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史祝梅 周君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3819-3822,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3年5—12月选取烟台市61-70岁符合入选标准的女性志愿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成核心稳定性训练组(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训练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进行步行...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3年5—12月选取烟台市61-70岁符合入选标准的女性志愿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成核心稳定性训练组(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训练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进行步行锻炼;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30周后进行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结果训练前两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训练前两组两下肢各方向星状伸展平衡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左腿支撑正前方、正后方、外侧后方、外侧方(前)、外侧方(后)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右腿支撑正前方、内侧前方、内侧后方、正后方、外侧方(前)、外侧方(后)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下肢间所有方向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在训练前或训练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步行锻炼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女性的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老年人 女性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温优良 李智 +1 位作者 邓卫兵 梁兴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132-2135,共4页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LDH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骶管注射组(A组)、运动治疗组(B组)及核心肌群稳定...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LDH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骶管注射组(A组)、运动治疗组(B组)及核心肌群稳定性治疗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骶管注射治疗,即通过骶管注射由0.9%氯化钠无菌水溶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及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等组成的混合液体20ml,1次/周,共计3次。B组及C组在骶管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各自的间歇性运动训练,30 min/次,2次/d,连续3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改良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改良腰痛评分法(M-JOA)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M-JOA评分、VAS间无差异(P>0.05);治疗3周后,B组、C组M-JOA评分、VAS低于A组,而M-JOA评分改善率高于A组(P<0.05);C组M-JOA评分改善率高于B组,VAS低于B组(P<0.05)。结论骶管注射治疗后,配合腰背肌或腹肌的相关运动训练均是治疗老年LDH的有效疗法,但骶管注射疗法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的疗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老年人 骶管注射治疗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妊娠期腰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琳 叶祥明 +1 位作者 林坚 谭同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3-1074,共2页
腰痛是孕妇的常见主诉,其发病率约为20%—90%[1—2],常贯穿整个妊娠中后期,是孕妇病休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孕妇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其病因、诊断、预防,特别是治疗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心稳定性训... 腰痛是孕妇的常见主诉,其发病率约为20%—90%[1—2],常贯穿整个妊娠中后期,是孕妇病休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孕妇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其病因、诊断、预防,特别是治疗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缓解妊娠期腰痛症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训练 妊娠期 慢性腰痛 孕妇 持续时间 腰痛症 训练 核心 显著性 妊娠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其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热点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亮 葛春林 陈小平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虽然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已把核心稳定性训练看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无论对于理论的理解,还是在实践的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 虽然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已把核心稳定性训练看作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无论对于理论的理解,还是在实践的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比较,力图从竞技体育角度对核心稳定性及其相关生物学概念和功能进行解释和说明,对其常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比较和讨论,对其有效训练计划的制定进一步总结和统一认识,并尝试为今后竞技体育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发展重点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 核心肌群 稳定支撑 运动成绩 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亮 申喆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0,共8页
核心稳定性训练已应用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但其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依然没有定论。为验证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18名,分为实验组(9名)和对照组(9名)。实验组除常... 核心稳定性训练已应用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但其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依然没有定论。为验证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18名,分为实验组(9名)和对照组(9名)。实验组除常规专项训练外,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专项训练。通过对8周训练前、后运动员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和核心稳定性指标的测试和比较发现,经过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实验组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中除了助跑摸高成绩没有明显变化外,其余指标均高于训练前,核心稳定性测试指标也显著高于训练前;对照组则都没有明显变化。进而推测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确能够提升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及核心稳定性。因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应重视核心稳定性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青少年 排球运动员 专项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魏晓燕 刘行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阐明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作用、中长跑运动员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和建议。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跑的效率、呼吸肌能力,以及维持良好身体姿势和预防损... 阐明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作用、中长跑运动员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和建议。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跑的效率、呼吸肌能力,以及维持良好身体姿势和预防损伤;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基本的腰椎-骨盆稳定性训练、高级腰椎-骨盆稳定性训练、动觉训练、功能运动训练几个阶段;训练中须区分动力性肌肉训练与稳定性肌肉训练,并保证躯干对侧肌力平衡、正常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跑运动员 核心稳定性 核心稳定性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和快走训练对绝经女性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洪涛 王银晖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0-854,共5页
目的对比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和传统锻炼方式对绝经女性骨代谢和骨形态的影响及CST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经过问卷调查和体格筛选,选择36名55岁以上绝经女性,随机分为CST组、快走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2人。对比各组实验前后腰椎L... 目的对比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和传统锻炼方式对绝经女性骨代谢和骨形态的影响及CST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经过问卷调查和体格筛选,选择36名55岁以上绝经女性,随机分为CST组、快走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2人。对比各组实验前后腰椎L2-4椎体、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血清骨钙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以及尿吡啶啉。结果 1经过24周实验后,腰椎L2-4骨密度变化:CST组、快走训练组骨密度增加,对照组降低,CST组增幅明显高于快走训练组(P<0.05);左侧股骨近端BMD变化:CST组、快走训练组BMD增加,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BMD变化不明显。2血清骨钙素变化:CST组血清骨钙素明显高于快走训练组和对照组(P<0.05),快走组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ST组尿吡啶啉排泄水平略低于其余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增加绝经女性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绝经女性 骨代谢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戴超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69,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广东省武术队运动队16名男性运动员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8名)和对照组(8名),经过12周实验后对反映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各项指...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广东省武术队运动队16名男性运动员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8名)和对照组(8名),经过12周实验后对反映武术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稳定能力及肌肉的协调能力,降低了难度动作衔接的失误率,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 武术套路 平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玉芬 潘暂英 +5 位作者 卢仁辉 郑国良 翁文水 谢溶溶 郑银家 林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376-382,共7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骨密度、脊柱稳定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1年。2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唑来膦酸治疗+核心...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骨密度、脊柱稳定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1年。2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唑来膦酸治疗+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用药前和用药1年后Ⅰ型前胶原N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eptide,P1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片段(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N-MID)等骨转换指标及腰椎、髋部骨密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站起测试(sit to standing performance,STS)、计时起走测试(timed"up&go",TUG)的变化,并观察治疗不良反应和随访依从性。结果治疗1年,2组各有113例和110例患者得到随访。两组VAS、STS、TUG、P1NP、N-MID、β-CTX治疗1年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分别为84.5%、19.7%、32.6%、46.3%、38.3%和37.4%,对照组分别为82.7%、9.7%、18.7%、39.5%、40.4%和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STS、TUG治疗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治疗组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为3.0%、1.4%和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为2.8%、4.6%和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血磷治疗1年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唑来膦酸静脉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率,提高骨密度并且能够加强腰部稳定性功能,增加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唑来膦酸 核心稳定性训练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