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对运动训练的基本反应与适应规律 被引量:6
1
作者 万文君 郝选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4,共3页
讨论了运动训练影响下身体机构与机能的破坏与重建过程,以及身体机能对长期运动训练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从而揭示运动训练的实质。探讨身体机能对训练课的基本反应规律以及在长期训练影响下训练效果的累积规律,分析了训练负荷安排... 讨论了运动训练影响下身体机构与机能的破坏与重建过程,以及身体机能对长期运动训练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从而揭示运动训练的实质。探讨身体机能对训练课的基本反应规律以及在长期训练影响下训练效果的累积规律,分析了训练负荷安排不当对训练效果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训练安排 运动负荷 运动科学 训练反应 训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反应训练联合视频反馈法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玲芳 王慧 +3 位作者 李海峰 丁利 周斯斯 彭飞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3-1078,共6页
目的:探究关键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PRT)联合视频反馈法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2020年4—12月诊断为ASD的92例儿童,按照... 目的:探究关键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PRT)联合视频反馈法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2020年4—12月诊断为ASD的92例儿童,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8例。两组儿童均接受PRT训练,观察组家长接受PRT联合视频反馈法培训,持续8周,每周1次,1次2h。对亲子互动视频采用PRT忠实度检核表测评,儿童康复疗效评价采用Griffiths量表,分别于家长培训前、培训6个月后对两组儿童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儿童家长经过2次的家长培训后,PRT忠实度分值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且分值随着培训的次数而提高;观察组儿童Griffiths量表的个人与社会、听力和语言、手眼协调、视觉表现领域进步月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运动领域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关键反应训练联合视频反馈法培训对ASD儿童家长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能有效提高亲子互动质量,对儿童的个人与社会、听力和语言、手眼协调、视觉领域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家长培训 关键反应训练 视频反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执行功能的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元 李柯 +1 位作者 盖笑松 曹逸飞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12-1223,共12页
本研究以基于即时反馈的StopSignal范式为训练任务,考察3周训练是否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执行功能产生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发现青少年、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训练效应。两个实验组均产生了对反应抑制Go/No-go任务的迁移效应;但... 本研究以基于即时反馈的StopSignal范式为训练任务,考察3周训练是否对青少年和成人的执行功能产生训练效应和迁移效应。发现青少年、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训练效应。两个实验组均产生了对反应抑制Go/No-go任务的迁移效应;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对干扰抑制Stroop任务的迁移效应。成人实验组和积极控制组都出现了对2-back任务的迁移效应;但只有青少年实验组出现了在2-和3-back任务上的迁移效应。所有组别都未能出现对推理能力的迁移。研究证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基于即时反馈的反应抑制训练能够对执行功能产生训练和迁移效应,但迁移仅限于抑制和工作记忆等基础成分,无法改善推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训练 执行功能 青少年 即时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干预3~6岁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共同注意的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宇然 王茜 +1 位作者 陈翠翠 杜晓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8-893,共6页
目的比较回合操作教学法(DTT)、关键反应训练(PRT)及DTT结合PRT干预3~6岁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共同注意的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上海市泰亿格儿童康复中心36~72月龄ASD儿童39例,随机分为DTT组、PRT组和混合组,分别接... 目的比较回合操作教学法(DTT)、关键反应训练(PRT)及DTT结合PRT干预3~6岁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共同注意的效果。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上海市泰亿格儿童康复中心36~72月龄ASD儿童39例,随机分为DTT组、PRT组和混合组,分别接受DTT、PRT以及DTT结合PRT,共10周。干预前后采用ASD儿童共同注意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DTT组脱落2例,PRT组脱落1例,最终纳入36例。干预方法(F=11.225,P<0.001)和干预阶段(F=416.935,P<0.001)主效应均显著,交互效应显著(F=10.501,P<0.001),混合组干预期和迁移期评分最优(P<0.05)。结论DTT和PRT均能提升ASD儿童共同注意,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共同注意 回合操作教学法 关键反应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午睡时长对运动员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廖鹏 郝雯 +3 位作者 隋永浩 陈欣 田子安 金宗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研究午睡时长对运动员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18名无睡眠障碍且习惯午睡的优秀女运动员((23±4)岁,(24±3)kg/m2)随机分为AB(n=10)、BA(n=8)2组。阶段I,午睡时长AB组60 min,BA组120 min,持续2周;2天洗脱后进入阶段Ⅱ,AB... 目的:研究午睡时长对运动员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18名无睡眠障碍且习惯午睡的优秀女运动员((23±4)岁,(24±3)kg/m2)随机分为AB(n=10)、BA(n=8)2组。阶段I,午睡时长AB组60 min,BA组120 min,持续2周;2天洗脱后进入阶段Ⅱ,AB、BA 2组午睡时间交叉,持续2周。多普勒雷达连续监测各阶段后5天夜间睡眠质量。结果:两阶段测试期夜间入睡、觉醒时刻,在床、睡眠时长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阶段Ⅱ AB组和BA组入睡时间分别较阶段I显著延长和缩短,阶段I和阶段Ⅱ BA组较AB组显著延长和缩短;与阶段I相比,AB组和BA组阶段Ⅱ深睡时长显著缩短和延长;AB、BA组阶段Ⅱ夜间脉搏高于深睡平均脉搏10%(DHR10%)占比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阶段I;BA组阶段I和Ⅱ夜间脉搏高于DHR10%占比显著高于和低于AB组。结论:不同时长午睡对运动员夜间睡眠时相和睡眠效率无影响。但与120 min午睡相比,60 min午睡有利于缩短夜间睡眠潜伏期,延长深睡时长,降低睡眠心率变异性。无睡眠障碍且习惯午睡的优秀运动员应该选择短于完整睡眠周期时长的午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睡眠 睡眠时长 日周期节律 训练反应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