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辩证法基础
1
作者 万资姿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从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既成性的,而是与时俱进、生成性的。从理论形态来看,从19世纪到20世纪、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形态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从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既成性的,而是与时俱进、生成性的。从理论形态来看,从19世纪到20世纪、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形态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发展形态”和“创新形态”。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即“原生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即列宁主义是由列宁根据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实际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从辩证法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形态”的基础是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基础是认识辩证法,那么,马克思主义“创新形态”的基础就是战略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态 历史辩证法 认识辩证法 战略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与思想上的“三个解放”——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而作
2
作者 邓以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将是一次继续解放思想的大会。江泽民提出的“三个解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论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经验总结 ,又是在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将是一次继续解放思想的大会。江泽民提出的“三个解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论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经验总结 ,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战略动员。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 ,准确地把握“三个解放”的精神实质 ,必须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才能不断提高其水平和层次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大 三个解放 认识过程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实践辩证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哲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6,共6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本体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这在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历来是素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所实现的变革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本体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这在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历来是素有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法发展史上所实现的变革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本体论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自然界 实践活动 认识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列宁《唯批》中的辩证法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10-14,84,共6页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列宁研究认识论问题的主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阶段形成的标志之一。过去,我们对《唯批》中包含的认识论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较为注重,但是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却不够重视,研...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列宁研究认识论问题的主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阶段形成的标志之一。过去,我们对《唯批》中包含的认识论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较为注重,但是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却不够重视,研究不多。我认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唯批》的有关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唯批》的哲学思想全貌,深刻理解《唯批》在整个列宁辩证法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体领会《唯批》何以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阶段的标志的深刻含义,对于批判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唯批》的贬低和攻击,无疑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拟从这一角度作些初步探讨。一、《唯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赫主义 认识辩证法 唯心主义 列宁 一致性 发展倾向 认识论根源 辩证法思想 自然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哲学智慧 被引量:7
5
作者 韩庆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本文从“哲学”层面总结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哲学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呈现着一般和特殊关系视阈中的实践辩证法、从... 本文从“哲学”层面总结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哲学智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呈现着一般和特殊关系视阈中的实践辩证法、从“两类矛盾理论”到斗争哲学、认识辩证法、战略(系统)辩证法的哲学总智慧。这些哲学总智慧又具体体现为坚持“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相统一,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一致,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衔接,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和打牢发展支点”相贯通,坚持“总框架、路线图、牛鼻子”相递进,坚持“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相配合,坚持“强大政党、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统一等哲学智慧。分析和把握这些哲学智慧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哲学逻辑,也有助于应对“新时代”“大变局”的挑战,助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哲学智慧 实践辩证法 两类矛盾理论 斗争哲学 认识辩证法 战略(系统)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谟“世纪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景源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54,共11页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有三个理论的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黑格尔的哲学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但是,一些人并不知道这三个理论是怎么来的。这三个理论是由休谟《人性论》中的"休谟问题"演化来的,史称"...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有三个理论的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黑格尔的哲学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但是,一些人并不知道这三个理论是怎么来的。这三个理论是由休谟《人性论》中的"休谟问题"演化来的,史称"世纪难题"。为了使探讨径直进入主题,我们把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引述如下:休谟问题,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许多著名哲学家纷纷介入,但最终没能有效破解。"休谟难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矛盾的难题。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正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问题。马克思在解决自己的理论"苦恼"问题时,恰好是解读了"休谟难题"。二者像接力棒一样解决了这一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本文的探讨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一颗灿烂的珍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难题 认识辩证法 《法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7
作者 陈友放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4-5,共2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唯物论 辩证法认识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傲慢与偏见》中的伦理思想认知解读
8
作者 肖本罗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6Z期33-34,共2页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自从出版便深受好评。深入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解读人物思想特征,不仅能深刻理解奥斯汀的反讽艺术,更能对奥斯汀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成就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伦理思想 唯物辩证法思想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徐远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7-88,共2页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徐远申朱嘉的哲学是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了孔汲、董仲舒、王弼、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徐远申朱嘉的哲学是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了孔汲、董仲舒、王弼、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义者的部分观点,从而构成了一个集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朱熹 “知” “理” 唯心主义 “物” 认识过程辩证法 辩证唯物 合理因素 主体和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