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机遇的创造认识论意义
1
作者 胡敏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28-31,共4页
本文将存在于人们认识领域中的机遇称作认识机遇。本文认为 ,认识机遇也像一般机遇一样 ,具有意外性、偶然性、新异性、时机性和非理性等特征 ,而认识机遇的这些特征又都赋予了认识论的意义。认识的创造性程度高的研究活动 ,其机遇的发... 本文将存在于人们认识领域中的机遇称作认识机遇。本文认为 ,认识机遇也像一般机遇一样 ,具有意外性、偶然性、新异性、时机性和非理性等特征 ,而认识机遇的这些特征又都赋予了认识论的意义。认识的创造性程度高的研究活动 ,其机遇的发生率也高。社会认识中也存在着机遇 ,但不像自然认识中的机遇那样具有典型和决定的意义 ,其情况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认识 认识目标 社会认识 创造性认识 认识的创造性 认识问题 认识成果 偶然性 自然认识 认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动反映论与“S→R”公式
2
作者 江崇国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25-31,共7页
认识的主体不是思维主体,而是社会劳动者,认识结构及其功能是这一主体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早已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刺激反映论、直观反映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行为活动或生物性的刺激反映活动,而能动反映论认为... 认识的主体不是思维主体,而是社会劳动者,认识结构及其功能是这一主体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早已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刺激反映论、直观反映论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单纯的行为活动或生物性的刺激反映活动,而能动反映论认为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是外部动作活动与内部思维活动的统一。“S→R”公式是一种二项式单向运动图式,具有直接性、直观性及线性决定等缺点,而能动反映论是以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三项式双向运动图式。不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或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S→R(刺激→反映)”公式 认识的主体性 思维的创造性认识结构 实践活动 刺激反映论 直观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