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人的超越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孙正聿
-
机构
吉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72-73,共2页
-
文摘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发展。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去探索真(为何如此)、去寻求善(应当怎样)、去实现美(是与应当的统一),把世界改造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同天人”,“合内外”,“穷理尽性”,“万物皆备予我”,这实在是人对世界这个自然的超越。人生也是自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侧为生,散则为死”,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
-
关键词
人的超越性
自然而然
中生成
“小我”
自我意识
穷理尽性
认识与改造
“大我”
界变
超越自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青年概念试析
被引量:6
- 2
-
-
作者
文献良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5期102-103,55,共3页
-
文摘
“青年”是处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社会群体和热情奔放、探索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锋队。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大抵是十四岁至二十九岁的年轻人。“青年”的属概念是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论的“青年”概念正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年轻人的科学抽象,决不是那种抽去了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人”的概念。我们在给“青年”下定义时指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青年,是为了使青年能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社会生产关系出发去认识与改造社会。如果我们离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社会生产关系的改造,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青年和谋求青年问题的解决。
-
关键词
青年期
认识与改造
社会关系
社会形态
社会生产关系
改造世界
正确认识
八十年代
社会经济形态
历史条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文学的“超脱”“空灵”与现实感
- 3
-
-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1期90-90,共1页
-
文摘
王蒙在《社会性不是文学之界》(《光明日报》85.10.10)一文中说:艺术来自现实,反映现实,帮助人们认识与改造现实,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但艺术不仅仅是现实的复制。艺术之所以是艺术,恰恰因为它反映了却又实现了对现实的某种超越。这种超越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可以比现实更理想、更美好、更升华、更生动、更迷人。也可以比现实更沉重、更刺激、更疯狂、更难以忍受。可以更细腻。
-
关键词
反映现实
纯文学
现实感
社会性
认识与改造
为艺术而艺术
现实生活
超越
升华
王蒙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