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认知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
刘般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2
|
2008年十大汉语流行语翻译:认知语用学视阈 |
孙宁宁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3
|
批评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操纵——以《自然》关于叶诗文的报道为例 |
陈文革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4
|
认知语用学中关于语用模块论的相关探讨 |
王宇翔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5
|
社会认知语用学中情境化话语的理论建构功能剖析 |
周红辉
朱卓卉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反讽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模型初探 |
赵虹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现代语用学研究及其代际关系综论 |
荣立武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语用学概略 |
何自然
吴亚欣
|
《外语研究》
|
2001 |
80
|
|
9
|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评介 |
冉永平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0
|
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英汉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 |
田成泉
郭坤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6
|
|
11
|
认知语用角度下隐喻的哲学阐释 |
陆秀英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2
|
语用·认知·社会文化·外语教学 |
何自然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1998 |
10
|
|
13
|
俄语插入语的认知语用功能分析 |
孙潇雨
|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4
|
语用与认知 |
张绍杰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5
|
认知语境因素结构化 |
刘森林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12
|
|
16
|
英文电影幽默动态言语隐喻认知分析——以华裔导演Alice Wu的《Saving Face》(爱·面子)为例 |
邵朝霞
穆凤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语用意义推理的体验哲学阐释 |
夏露
|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8
|
第十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征文通知 |
本刊记者
|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9
|
“元语言否定”的多维阐释 |
刘龙根
崔敏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20
|
北京故宫导游词中话语标记“那么”的功能 |
王红斌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