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抑郁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模式的发展与融合
1
作者 汤尧娟 李冕 +1 位作者 谭忠林 梁素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5-379,共5页
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干预与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备受关注,并随着技术发展展现出新的应用潜力。CBT主要通过识别并重构个体的负性自动思维,结合行为激活策略,改善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在青少年抑郁障碍干预与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备受关注,并随着技术发展展现出新的应用潜力。CBT主要通过识别并重构个体的负性自动思维,结合行为激活策略,改善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从而缓解抑郁症状。传统的线下面对面CBT(face-to-face CBT,FtF-CBT)在建立治疗联盟、干预青少年重度抑郁症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而基于互联网的CBT(internet-based CBT,i-CBT)在轻中度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中疗效可与FtF-CBT相当,并具有成本低、操作灵活等特点;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CBT(blended CBT,bCBT)则在提高可及性的同时,兼顾个体化指导与实时反馈,有望提升整体干预效果。随着数字健康、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研究有望进一步提升CBT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治疗中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为临床实践和理论创新提供坚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青少年 认知行为治疗 面对面认知行为治疗 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 混合式认知行为治疗 干预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抑郁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实施中护士的角色与功能:一项质性研究
2
作者 潘靖宇 张海娟 +3 位作者 王涌 林嫦梅 肖桂华 陆虹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实施中护士的角色与功能。方法2024年9-10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妇产科、心理科以及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半结构式访谈...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实施中护士的角色与功能。方法2024年9-10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妇产科、心理科以及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半结构式访谈,使用主题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产后抑郁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实施中护士的角色与功能共提炼出5个主题: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云端心理支持者与赋能者,在线社区心理护理提供者,人智协同心理健康管理者以及护士角色发展的实现条件。结论护士以多维角色参与产后抑郁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的全链条实施,通过人智协同以及护理人才的系统规划和有序培养,共同为孕产妇提供数智化时代的高质量产后心理健康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 护士 角色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程度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疗效分析
3
作者 卢静芳 李静茹 +2 位作者 张洁 葛方梅 苑成梅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不同程度失眠障碍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26例失眠障碍伴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分为中度失眠组和重度失眠组,两组均接受8周的CBT-I治疗。分别在基线、2周、4周及8周时,使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睡眠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16)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的PSQI[5.00(4.00,8.00)vs.7.48(7.00,10.25)]分、HAMD-17[6.00(2.00,6.44)vs.6.44(5.00,8.00)]分、HAMA[5.10(2.00,5.20)vs.5.20(3.00,7.25)]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中度组所有指标在2周末均明显改善(均P<0.05);重度组DBAS-16后果因子和药物因子在4周末明显改善(均P<0.05),且睡眠潜伏期和生活质量存在波动现象。结论CBT-I对失眠、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疗效,但不同失眠严重程度患者的失眠改善幅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建芳 白延欣 +4 位作者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黄悦勤 于东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4周末HAMD、HAMA以及8周末HAMA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在4周末、8周末时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基线得分(均P<0.001),在基线、4周末、8周末,联合治疗组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均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更好,且对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初探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娜 李霞 +4 位作者 史琰琛 盛梅青 仇琦 房圆 林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Hamilton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GDS)进行评估。同时比较治疗完成组和脱落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结果·完成12次GCBT的患者20例。12周末完成治疗组HAMD、HAMA、GDS评分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基线时完成治疗组(20例)与脱落组(17例)在年龄、性别、工作类别、疾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完成治疗组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脱落组。结论·GCBT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更适合作为GCBT治疗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94
6
作者 马云 李占江 +4 位作者 徐子燕 郭志华 屈英 王向群 KINGDON David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1-807,共7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相关因素,为寻找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相关因素,为寻找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n=60)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组(ST组,n=60),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15次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基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应付方式问卷(CSQ)、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及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盲法评定。第12周、24周采用WHOQOL-BREF和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结果:第12周,CBT组患者WHOQOL-BREF总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基线[(77.0±13.9)vs.(73.1±13.8),(22.4±4.5)vs.(21.5±4.7),(18.9±4.1)vs.(17.8±4.3),(9.3±2.2)vs.(8.9±2.3),(26.4±5.0)vs.(24.7±5.3),均P<0.05],而ST组患者仅环境因子有显著改善[(23.9±4.7)vs.(25.0±5.2),P<0.05],其余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两组在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因子分上组间效应显著(F=6.77,7.21,均P<0.05),CBT组得分均高于ST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应对方式分数较低、接受CBT及男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正性预测作用(B=-0.25,2.31,-1.64,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基线应对方式得分相对更低、能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及男性患者更容易从治疗中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认知行为治疗 生活质量 随机对照试验 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赵雅娟 符浩 王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当前已被证实,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方式。虽然这2种治疗方式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睡眠障碍发病率高、机制复杂,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公共健康问题。当前已被证实,药物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的主要方式。虽然这2种治疗方式优点突出,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治疗的耐受性与依赖性、不适合长期服用等,传统认知行为治疗受地理因素、经济因素较大影响等。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疗法因其简便、经济的优势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已有较系统的针对失眠症状的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该干预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主要综述了网络化认知行为疗法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和疗效,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网络化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强迫症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黄芳芳 李占江 +2 位作者 韩海英 熊红芳 马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3-649,共7页
目的: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比较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与单纯药物或CBT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选择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entral数据库,收集比较药物联合CBT与单纯药物或CBT治疗强迫症疗效... 目的:通过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比较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与单纯药物或CBT治疗对强迫症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选择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entral数据库,收集比较药物联合CBT与单纯药物或CBT治疗强迫症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的耶鲁-布朗强迫量表测量数据并采用均差作为效应量,应用RevMan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符合标准的研究,合计样本量468人。排除可能引起异质性的1组数据后,3组数据比较了药物联合CBT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且无异质性(Q=0.48,P>0.1),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对强迫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药物组(MD=6.46,Z=5.03,P≤0.05);7组数据比较了药物治疗联合CBT与单纯CBT的疗效且无异质性(Q=9.08,P>0.1),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CBT组对强迫症状的改善没有差别(MD=0.87,Z=1.22,P>0.05)。结论:鉴于目前结果,推测对于强迫症状的改善,药物治疗联合CBT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与单纯CBT相当,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认知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认知行为治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希望感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4
9
作者 贺方 宋红静 +4 位作者 张欣 张丽丽 崔伟 张香云 栗克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8-763,共6页
目的:探讨优势认知行为治疗(SB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希望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ICD-10轻中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89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至联合治疗组(n=44)与舍曲林组(n=45)。联合治疗组在舍曲林治疗基础上接受8次SBCBT... 目的:探讨优势认知行为治疗(SBCB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希望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ICD-10轻中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89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至联合治疗组(n=44)与舍曲林组(n=45)。联合治疗组在舍曲林治疗基础上接受8次SBCBT干预。使用希望特质量表(ADHS)、汉密顿抑郁量表-17(HAMD-17)、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在基线及6周干预后评估。结果:6周干预后,两组的ADHS总分均高于基线(均P<0.001),HAMD-17、HAMA评分均低于基线(均P<0.001);联合治疗组ADHS总分高于舍曲林组,而HAMD-17、HAMA评分均低于舍曲林组(均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ADHS总分差值与HAMD-17差值、HAMA差值均呈正相关(r=0.46、0.29,P<0.001或P<0.01)。结论:优势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轻中度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提升其希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认知行为治疗 青少年 抑郁 希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前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的变化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洋 王菲 +3 位作者 汤艳清 魏胜男 姜晓薇 张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低频振幅(ALFF)技术对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进行研究,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抑郁症患者的神经作用机制。方法对首发抑郁症者(患者组,18例)及与其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低频振幅(ALFF)技术对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活动变化进行研究,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抑郁症患者的神经作用机制。方法对首发抑郁症者(患者组,18例)及与其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40例)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患者组在完成8周CBT治疗后再次进行fMRI扫描,并对患者组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进行量表评估,运用基于Matlab平台的DPARSF软件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被试全脑的ALFF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抑郁症患者治疗后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总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额中回ALFF值升高,枕中回ALFF值降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过CBT治疗后该脑区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脑区治疗后趋于正常化。结论CBT可以增强额中回和降低枕中回的脑活动强度,对抑郁症患者脑功能有双向动态平衡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认知行为治疗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性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专家共识的德尔菲法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韩海英 姚淑敏 +6 位作者 李占江 郭萌 付兆燕 徐子燕 郭志华 罗佳 刘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0,共7页
目的:使用德尔菲法(Delphi法)研究国内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CBT技术奠定基础。方法:复习国外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35个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并制定专... 目的:使用德尔菲法(Delphi法)研究国内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CBT技术奠定基础。方法:复习国外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35个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并制定专家咨询表,发放给31名认知行为治疗专家,进行两轮咨询,最后对这些技术进行排序。结果:综合秩次排前4位的依次为,建立治疗关系、心理教育、资料收集与评估和放松练习;而国外常用的技术,如苏格拉底提问、担忧暴露排在第26位和第22位;思维阻止在可操作性维度、使用频率维度和对治疗的贡献维度上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0.25、0.36和0.31。结论:在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中,专家达成共识的技术为建立治疗关系、心理教育、资料收集与评估和放松练习,而思维阻止是否剔除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焦虑障碍 认知行为治疗 技术成分 专家咨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 被引量:42
12
作者 闫煜蕾 王珊珊 +2 位作者 唐淼 王建平 谢秋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青少年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被引量:33
13
作者 刘肇瑞 黄悦勤 +4 位作者 李占江 魏镜 唐牟尼 张婷婷 后轩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1-247,共7页
目的:评估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单纯使用SSRI类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符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 目的:评估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单纯使用SSRI类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符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治疗周期为24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疗效,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两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两组各入组24例患者,至24周末联合治疗组脱落8例,单纯药物组脱落11例。控制性别、年龄、病程、HAMA基线得分后,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组(P<0.001),OR值即疗效好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之比为21.83(95%CI:5.92~80.41)。联合治疗组患者脱落与疗效无关(P>0.05),治疗间隔为每6周1次时的脱落率最高。而单纯药物组未脱落患者的治疗疗效优于脱落患者(P<0.05),OR值为5.82(95%CI:1.44~23.63)。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独药物治疗,单纯药物组患者脱落与疗效欠佳有关,而联合治疗组脱落与维持期中CBT治疗间隔时间较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焦虑障碍 认知行为治疗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2
14
作者 罗佳 李占江 +4 位作者 韩海英 徐子燕 郭志华 刘竞 熊红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0-914,共5页
目的:验证操作手册指导下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未服药强迫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17例,在自行编制强迫障碍CBT操作手册指导下进行12周个别治疗。... 目的:验证操作手册指导下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未服药强迫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可接受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17例,在自行编制强迫障碍CBT操作手册指导下进行12周个别治疗。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 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 A)分别于基线和12周治疗结束时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研究期间不服用任何精神药物。结果:17例强迫障碍患者中有14例完成了12次治疗(脱落率为17.6%)。12周治疗结束时,Y-BOCS总分由(22.4±5.9)下降至(9.7±6.0)分,HAMD分由(9.2±4.2)下降至(4.6±3.7),HAMA分由(14.1±4.7)下降至(5.9±4.6),均P<0.01。按照意向性治疗的统计方法,CBT对强迫障碍的有效率为70.6%(12/17),缓解率为52.9%(9/17)。结论:手册指导下的单一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强迫障碍患者的强迫症状、焦虑和抑郁情绪,且患者对该疗法的接受度较高,治疗依从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强迫障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及疗效因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宇 苑成梅 +8 位作者 孙霞 曹岚 卢卫红 陈涵 叶尘宇 陈华 薛莉莉 张亚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评估自主编制的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比较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其抑郁... 目的评估自主编制的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比较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其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这种改变在随访的24、36和48周仍持续存在。生活质量是预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重要变量(β=-0.436,Wals=4.246,P=0.039)。结论自主编制的结构式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疗效肯定、持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症抑郁 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生活质量 领悟社会支持 早年创伤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认知行为治疗在睡眠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9
16
作者 蔡耀婷 宋锦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439-3442,共4页
介绍了数字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和发展史,综述了数字认知行为治疗在国内外睡眠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数字技术在认知行为治疗睡眠障碍领域的应用优势与不足,建议研究者应从软件应用程序的开发、专业睡眠治疗师的培养、测量工具的设... 介绍了数字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和发展史,综述了数字认知行为治疗在国内外睡眠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数字技术在认知行为治疗睡眠障碍领域的应用优势与不足,建议研究者应从软件应用程序的开发、专业睡眠治疗师的培养、测量工具的设计和修订、数字认知行为治疗用户的筛选规范、循证证据收集方面出发,不断落实和完善数字认知行为治疗方案,共同推进该治疗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失眠 认知行为治疗 数字认知行为治疗 互联网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的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 被引量:24
17
作者 任志洪 黎冬萍 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5-555,共11页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CBT),即指通过电脑交互界面,以清晰的操作步骤,高度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网页、漫画、动画、视频、声音等)来表现认知行为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治疗方式。抑...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CBT),即指通过电脑交互界面,以清晰的操作步骤,高度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网页、漫画、动画、视频、声音等)来表现认知行为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治疗方式。抑郁症的CCBT近年来在西方崭露头角,目前Beating The Blues、MoodGYM、E-Couch和Good Days Ahead等抑郁症CCBT程序在西方使用较为广泛。从可行性分析上发现,该疗法较受病人接纳、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用和易用性;现有实验研究证明了抑郁症采用CCBT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仍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往研究存在着较少关注治疗有效性的内在机制、治疗效果差异较大、风险评估简化和被试选择偏向等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1)中介效应及机制研究;(2)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研究;(3)风险评估与隐私保护研究;(4)在"弱势群体"中的研究与运用。最后,对其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计算化机化认知行为治疗 机制 中介效应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的疗效 被引量:17
18
作者 侯永梅 胡佩诚 +1 位作者 梁燕萍 莫湛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38-542,553,共6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合并失眠的MHD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渐进性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合并失眠的MHD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3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和干预2、4、6、8、10、12周(干预结束)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共98例患者(干预组51例,对照组47例)完成试验。干预后,干预组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附加因子分,和PSQ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如,SCL-90总分(1.94±0.50)vs.(2.29±0.31);PSQI量表总分(12.63±2.27)vs.(16.40±2.16);均P<0.01]。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联合刺激控制疗法能有效改善MH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认知行为治疗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刺激控制疗法 失眠 睡眠质量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文娟 季建林 +1 位作者 叶尘宇 陈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14-818,共5页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最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诊断取向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障碍 开放性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看心理治疗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建平 王晓菁 唐苏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3-936,共4页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能否评估以及如何评估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话题,也是各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努力的方向。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各流派中,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认为是唯一循证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本文作者是CBT治疗师,结合自己多年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践经验和回顾相关文献,从CBT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CBT是真正遵循和体现了"科学家-实践家"的模式,其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是有证据支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