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调节异常者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的编制及疗效 被引量:8
1
作者 卢勤 张岚 +5 位作者 李旭 李晓靖 陈蒂丝 廖红 宫飙 孙学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08-813,共6页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 目的:编制一套针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并初步考察方案对糖调节异常者血糖控制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深度访谈、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基础上编制心理治疗方案。选取糖调节异常者38例,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组(简称团体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另外,对团体治疗组进行连续6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通过血糖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两组在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团体治疗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低于治疗前[(5.8±0.7)mmol/L vs.(6.6±1.1)mmol/L,(8.9±2.3)mmol/L vs.(11.0±3.1)mmol/L;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空腹指尖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治疗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0.8)mmol/L vs.(6.2±0.7)mmol/L,(9.2±2.8)mmol/L vs.(9.1±2.2)mmol/L;均P>0.05];团体治疗组治疗后SAS和SDS得分均下降[(40.2±5.4)vs.(45.3±9.6),(32.5±4.2)vs.(37.9±8.3),均P<0.05],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得分上升[(41.0±8.0)vs.(39.5±8.0),(22.8±3.9)vs.(19.6±3.9);P<0.05或0.001],而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糖调节异常者的血糖水平及抑郁、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等具有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调节异常 认知行为团体治疗 方案编制 疗效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在社交焦虑医学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爱华 张乃正 +1 位作者 李磊 王娟丽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以期改善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某校三年制高职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对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的效果,以期改善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某校三年制高职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进行干预。运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惧怕否定量表(FNE)、社交回避与困扰量表(SAD)对干预前、后社交焦虑医学生认知、情绪、行为水平进行测量,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医学生社交焦虑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认知行为团体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医学生社交焦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 社交焦虑 医学生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缓解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帮助因素 被引量:21
3
作者 徐慊 邹晓丹 +2 位作者 何丽 符仲芳 王建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05-912,共8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中所感知到的帮助因素。方法:选取8名有抑郁症状接受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大学生,围绕他们所感知到的团体干预的帮助因素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处理访谈数据。结果: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目的:探讨抑郁症状大学生在认知行为团体干预中所感知到的帮助因素。方法:选取8名有抑郁症状接受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的大学生,围绕他们所感知到的团体干预的帮助因素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处理访谈数据。结果: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有三类帮助因素,一是“团体过程与动力因素”,包括团体凝聚力、交流与促进、自我效能感;二是“技巧学习与认知调整”,包括情绪的觉察与接纳、思维的识别与转换、行动的意识与执行、系统化学习与应用;三是“团体内外背景性系统”,包括团体内部要素和外部生活系统。结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通过多种帮助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来改善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抑郁症状 大学生 帮助因素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建芳 白延欣 +4 位作者 宝继英 马军 麻钰超 黄悦勤 于东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0-665,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GCBT)对抑郁症(MDD)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疗效。方法:招募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IGCBT联合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三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盲法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4周末HAMD、HAMA以及8周末HAMA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在4周末、8周末时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基线得分(均P<0.001),在基线、4周末、8周末,联合治疗组HAMD总分、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均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更好,且对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庆玲 乐发国 +4 位作者 蒋成刚 张婷 雷莉 王延江 高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睡眠参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分值差异。结果在治疗第4周时,GCBT组的入睡潜伏期(SOL)、总睡眠时间(TST)、卧床时间(TIB)、入睡后觉醒次数(NOA)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效率(SE)、HAMA及HAMD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GCBT组SOL、SE、NOA、HAMA、HAMD及ISI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T、TI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T及药物对睡眠参数、焦虑水平及失眠严重程度均有改善,且GCBT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尽管GCBT起效慢于药物,但疗效优于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 被引量:42
6
作者 闫煜蕾 王珊珊 +2 位作者 唐淼 王建平 谢秋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青少年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高颖 陶筱琴 +2 位作者 武静 刘希凌 陈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3期68-69,88,共3页
目的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 目的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应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文娟 季建林 +1 位作者 叶尘宇 陈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14-818,共5页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 目的:评估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主要治疗性因素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4例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治疗结束时完成团体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和认知行为治疗反馈问卷。结果:34例患者治疗10周后SAI评分降低[(34.9±6.4)vs.(53.6±5.4),P<0.01];4种诊断治疗前后S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团体治疗疗效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人际互动中的获取、自我了解、普遍性、信息传递、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情绪宣泄、希望重塑、人际互动中的付出、利他性、家庭情境重现、行为模仿。患者认为受益最多的认知行为技术依次是关于焦虑和ABC情绪理论的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结论:跨诊断取向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不同诊断的焦虑障碍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技术中心理教育、社交技巧训练和放松训练在团体形式中运用较为充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诊断取向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障碍 开放性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和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杨意念 钱华英 +2 位作者 唐陆秀 丁钟琴 马小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3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和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血液透析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和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血液透析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进行负性自动想法、核心信念的识别及矫正,由营养师指导和制订个体化食谱。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残余肾功能与尿量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效果。结果两组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恐惧及其他分数,以及残余肾功能、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及尿量,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团体认知行为 饮食干预 残余肾功能 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及疗效因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宇 苑成梅 +8 位作者 孙霞 曹岚 卢卫红 陈涵 叶尘宇 陈华 薛莉莉 张亚 方贻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36-1140,共5页
目的评估自主编制的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比较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其抑郁... 目的评估自主编制的针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比较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其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这种改变在随访的24、36和48周仍持续存在。生活质量是预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的重要变量(β=-0.436,Wals=4.246,P=0.039)。结论自主编制的结构式轻症抑郁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手册疗效肯定、持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症抑郁 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生活质量 领悟社会支持 早年创伤经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失眠患者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莲莲 薛闯 +5 位作者 胡霖霖 徐悠 尹岩 余正和 唐文新 毛洪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71-976,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失眠患者94例,随机分为GCBT组(n=48)和非GCBT对照组(n=46)。GCBT组开展为期12周的GCBT(每周1次,每次2 h),对照组每周1次心理健康讲座。在基线与12周后对2组进行匹...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失眠患者94例,随机分为GCBT组(n=48)和非GCBT对照组(n=46)。GCBT组开展为期12周的GCBT(每周1次,每次2 h),对照组每周1次心理健康讲座。在基线与12周后对2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测评。结果:12周治疗后,除催眠药物因子外, GCBT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基线期(均P<0.05);GCBT组在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Ⅲ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比均高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NREMⅠ期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及基线期(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能缓解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疗效 多导睡眠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老年抑郁症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娜 李霞 +4 位作者 史琰琛 盛梅青 仇琦 房圆 林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应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以及适应人群的特征。方法·37例患者进入研究。GCBT分为3个部分,每部分4次治疗,每周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需12周,共12次治疗。在入组前和治疗12周末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Hamilton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GDS)进行评估。同时比较治疗完成组和脱落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结果·完成12次GCBT的患者20例。12周末完成治疗组HAMD、HAMA、GDS评分显著低于基线评分。基线时完成治疗组(20例)与脱落组(17例)在年龄、性别、工作类别、疾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完成治疗组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脱落组。结论·GCBT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更适合作为GCBT治疗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抑郁患者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的病耻感变化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卢静芳 畅临亚 +12 位作者 王宇 丁菲 卢卫红 叶尘宇 薛莉莉 宋蕊 王琰 陶华 周慧鸣 葛方梅 李静茹 方贻儒 苑成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7-813,共7页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组(线上视频组)与线下面对面团体干预组(线下对照组),每组均给予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12次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治疗4周、8周和12周末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C)评估。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基线后至少一次随访(线上视频组50例,线下对照组27例)。两组的基线HAMD-17总分、SSMI-C总分及3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12周治疗后,两组的SSMIC总分及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均降低(均P<0.01),线下对照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4周末时出现降低(P<0.05或P<0.01),线上视频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12周末时出现降低(均P<0.01)。结论: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线下干预形式可较早改善患者的被歧视感和病情掩饰,线上干预形式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轻症抑郁 病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效果与卫生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雨鑫 高睿 +2 位作者 王振 王纯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2-628,622,共7页
目的·比较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和认知行为团体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group therapy,CBGT)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成本、成本-效果以及效用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精... 目的·比较网络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和认知行为团体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group therapy,CBGT)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成本、成本-效果以及效用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28例,按意愿分配进入ICBT组(16例)、CBGT组(12例)。2组患者均进行6周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基线水平、治疗中、治疗后的强迫、焦虑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分析2种治疗方式的成本、成本-效果和效用的差异。结果·在基线水平,2组患者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得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中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1,P=0.114,P=0.478,P=0.799)。治疗后2组患者的YBOCS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2组患者YBOCS得分减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水平相比,ICBT组的SDS得分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03)。ICBT组较CBGT组平均每名患者少花费2710.50元,ICBT组患者每多降低1个单位的YBOCS得分较CBGT组少花费281.33元;2组患者治疗后VAS得分均显著提高,且ICBT组VAS得分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ICBT与CBGT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治疗效果相当。ICBT是一种成本更低、更具成本-效果和效用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认知行为团体疗法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 成本-效果 效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心理干预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中的实践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姝亚 金丽芬 +3 位作者 白志仙 刘凯 高娟 吴婷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 :分析系统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 :选择既往在我院就诊并符合AD诊断标准的患者照顾者80例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评估,通过3次筛选,将有抑郁症的照... 目的 :分析系统心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照顾者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 :选择既往在我院就诊并符合AD诊断标准的患者照顾者80例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评估,通过3次筛选,将有抑郁症的照顾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40)和对照组(n=40),对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治疗,干预2个月后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SCL-90、SDS、LES、HADM 4个量表的测试,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的SCL-90、SDS、LES、HAD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顾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应该延伸至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抑郁 心理干预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