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技术的化学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设计模型研究
1
作者 温金菊 钱扬义 +1 位作者 彭盈盈 刘颖彤 《化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技术,分析2015至2023年发表的98篇各学科的密室逃脱教育游戏的开发案例文献,而后聚焦到化学学科,对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进行设计要素的画像,提出化学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设计的LCSEGM 2024模型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 认知网络分析 密室逃脱 化学教育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前中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线上实习总结的认知网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玉屏 武晓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50,203,共13页
职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未来的教学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潜力。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对20名职前中文教师的实习总结进行编码并构建认知网络模型,以探究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轨迹及特征,发现: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中,教学法... 职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未来的教学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潜力。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对20名职前中文教师的实习总结进行编码并构建认知网络模型,以探究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发展轨迹及特征,发现:职前中文教师在实习中,教学法相关知识发展突出,学科内容知识有所拓展,技术知识发展不足;实习各阶段的知识呈现渐进式发展特征。比较不同专业背景组和有无教学经验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发现,不同组别职前中文教师在知识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本专业组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发展,跨专业组在技术知识整合上更有优势;有教学经验组比无经验组掌握了更多复合知识。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发展期的职前教师培养,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引入TPACK理论,变革职前中文教师培养理念;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奠定TPACK发展基础;加强实习实践,促进职前中文教师TPACK知识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中文教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实习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共同体演化动态及其参与者交互模式研究——数据驱动的社会认知网络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彭文辉 王中国 +1 位作者 上超望 史玲玲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9-76,共8页
混合式学习中创建并维持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发展和维持动态平衡的跨界学习关系和认知过程,从而激发批判性思考和优化知识建构。研究采用数据驱动的社会认知网络分析方法,探索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演化动态及其与参与者交互模式发展之... 混合式学习中创建并维持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发展和维持动态平衡的跨界学习关系和认知过程,从而激发批判性思考和优化知识建构。研究采用数据驱动的社会认知网络分析方法,探索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演化动态及其与参与者交互模式发展之间潜在的关联。研究表明:以问题导向策略组织的学习共同体演化动态呈现短周期性,受时间契约影响;在线学习共同体中参与者交互模式动态变化,交互关系由生—师交互为主发展为生—生交互为主,高交互分组偏好于生—生交互,表现出较高的知识建构水平;参与者在不同学习共同体中存在较为一致的表现,与学习共同体相互影响;高成就组参与者注重发展和维持动态平衡的跨界学习和连贯一致的认知过程。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在混合式教学中发展和维持多样化学习共同体,鼓励同侪互动和跨界协作学习,提供动态教学支架进行动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共同体 演化动态 交互模式 社会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轨迹与提升策略研究——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法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海茹 马明月 +3 位作者 向前臣 刘清堂 白馨烨 蔡明翰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0-98,共9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目前,在线研修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伴随式评价及发展轨迹缺乏深入研究。认知网络分析是一种描述个人或团体认知框架模式的分析方法,可动态表征教师知识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目前,在线研修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伴随式评价及发展轨迹缺乏深入研究。认知网络分析是一种描述个人或团体认知框架模式的分析方法,可动态表征教师知识能力发展过程。该文对某小学语文工作坊中教师在线交互文本进行认知网络分析,探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轨迹。研究发现,群体教师的评论对话趋于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群体教师逐渐从学科理论知识的构建发展到信息化教学实施、评价能力的塑造,其信息化教学能力逐步提升;不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呈阶段性递进发展,且差异性显著;优秀组教师表现出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更稳定。从解构教师认知发展、优化协作研修设计、强化技术赋能培训以及落实全程监测评价方面提出策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评价数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发展轨迹 认知网络分析 网络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认知的特征探究——基于认知网络分析的途径 被引量:8
5
作者 吴筱萌 牛芊宇 +2 位作者 魏戈 荣赛波 王惠笛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143,共9页
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高低与其专业知识的多寡、深浅和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优化师范生的专业认知结构可从知识掌握程度调研的方向上发力,但更需要关注专业认知各要素的内在关联。研究采集了150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专业课上提交的写作文本... 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高低与其专业知识的多寡、深浅和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优化师范生的专业认知结构可从知识掌握程度调研的方向上发力,但更需要关注专业认知各要素的内在关联。研究采集了150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专业课上提交的写作文本,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法从认知内容与认知技能两个角度对师范生的专业认知结构展开建模。研究发现,师范生群体对于儿童性有着更深刻和全面的认知,而对教育性的把握则稍逊一筹,此外,师范生的阐释式表达远高于运用和分析式表达;在性别对比中,不同性别师范生在认知内容与认知技能上各具优势;在成绩水平对比中,优秀组的专业认知网络则更为复杂与丰富。研究结果揭示了师范生群体与群体内部在专业认知结构上的特征和差异,建议师范院校优化师范生培养观念,注重课程思政的落实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师范生则需要关注自身高阶思维的培养和专业认知网络的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知特征 师范生 小学教育 认知网络分析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前教师协作写作中反思能力发展轨迹研究——基于认知网络分析法 被引量:15
6
作者 冷静 易玉何 路晓旭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99,共7页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反思的过程具有不可见性,使得追踪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轨迹十分困难。认知网络分析(ENA)提供了一种量化定性数据中认知框架元素...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反思的过程具有不可见性,使得追踪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轨迹十分困难。认知网络分析(ENA)提供了一种量化定性数据中认知框架元素之间关系的方法。该文分析了30名职前教师在完成两个阶段协作脚本写作任务后的反思日记。基于ENA,探究在线协作写作中职前教师反思类型及元认知策略之间的关系,并追踪其反思能力发展轨迹。研究发现,在活动过程中,职前教师整体反思能力发展呈上升趋势。一开始,职前教师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对小组内容的描述;在完成协作写作活动之后,则转向对小组方法的讨论和个人收获的评价与总结。研究结果揭示了协作写作活动中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轨迹,为后续开展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能力 教师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 协作写作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教学中基于同伴互评的评价者认知网络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迎春 朱旭 陈乐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3,共9页
在同伴互评的评语中,蕴含着评价者对于课程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综合、客观、批判的认知。依据评判标准和知识体系,对同伴互评的评语进行结构化编码,分析评价者在评语中体现的认知层次和结构,可以得到关于评价者的最自然的认知评判。在《专... 在同伴互评的评语中,蕴含着评价者对于课程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综合、客观、批判的认知。依据评判标准和知识体系,对同伴互评的评语进行结构化编码,分析评价者在评语中体现的认知层次和结构,可以得到关于评价者的最自然的认知评判。在《专业教学法训练》精准教学评价中,设计了通过评语型同伴互评的评语,并对评价者进行认知分析,再采用ENA方法和在线工具,生成普通组和优秀组评价者不同的认知网络,并做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水平评价者在认知层次和结构上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使用认知网络分析和数学统计等学习分析技术,得出了两组评价者不同的认知层次、水平和结构特征。作为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这为改进教与学、实施精准教学,提供了更精准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教学 同伴互评 学习分析技术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网络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志军 杨阳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4,57,共9页
认知网络分析法(ENA)是在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日益重要的表征学习者认知网络结构的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从概念、理论基础、分析过程、支持工具、研究案例和特征等方面对认知网络分... 认知网络分析法(ENA)是在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日益重要的表征学习者认知网络结构的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从概念、理论基础、分析过程、支持工具、研究案例和特征等方面对认知网络分析法进行系统介绍。研究发现,该方法是一种以认知框架理论为基础,通过建构动态网络模型对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元素间的网络关系进行可视化表征、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节的编码”和“创建动态模型”两个阶段和八个具体操作环节。ENA Webkit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认知网络分析的工具。当前,该方法在协作学习、实践社区以及学习评价中被广泛应用,并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深度融合对学习者的认知网络进行深层次表征、分析和比较。它具有以下特征:对要素间共现关系的关注是其核心;可多层次、动态化表征个体和群体的认知网络;是一种思维工具,可基于多个理论框架多维表征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还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深度学习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网络分析 认知框架 学习分析 共现性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网络分析法:STEM教育中的学习评价新思路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忭 王戈 盛海曦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0,共8页
在知识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合格的STEM人才,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但STEM教育的跨学科特性和项目式学习方式给学习评估带来了挑战。单纯的质性或量化分析难以获得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真实、可靠的证据,而认知... 在知识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合格的STEM人才,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但STEM教育的跨学科特性和项目式学习方式给学习评估带来了挑战。单纯的质性或量化分析难以获得反映学生能力水平的真实、可靠的证据,而认知网络分析法(Epistemic Network Analysis,ENA)作为二者的结合,为促进评估效能提供了新思路。ENA将个人(或团体)的认知框架元素之间的联系作为证据,生成动态网络模型,对其思维加工、学习过程等进行深度分析,高效、便捷地评估"对象"间动态耦合关系,使获得学习者专业思维发展的全貌成为可能。工程设计中的专业思维评价、项目协作中的可穿戴分析、游戏设计中的师生认知发展轨迹分析,是STEM教育中的三个典型研究案例。案例分析表明,ENA作为一种量化民族志的数据分析方法,使质性和量化研究相融合,为最终得出的量化模型赋予了质性数据的意义。其在技术本质、分析层析及应用价值等方面,为STEM教育及其它领域的测评提供了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ENA 以证据为中心的评估设计 认知框架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供给的动力作用:合作探究中具身参与的认知网络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辞晓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具身认知领域较多关注个体的身体以及经验对认知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来探讨对合作学习中身体及其经验的认知作用。技术供给,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及相应的方法策略指导,是合作探究中重要教学元素。该研究期望通过差异化的技术供给,... 具身认知领域较多关注个体的身体以及经验对认知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来探讨对合作学习中身体及其经验的认知作用。技术供给,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及相应的方法策略指导,是合作探究中重要教学元素。该研究期望通过差异化的技术供给,揭示身体及其经验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和体现形式。具体地,虚拟教具的供给比例(1:1和1:m)和外部脚本的提供与否,共同构成该研究设计的技术供给。结合相关理论及合作视频分析,研究开发了包含合作探究和具身参与两个维度的编码表。基于该编码表,研究采用量化民族志方法,对合作探究中的具身参与进行了认知网络分析。研究发现:具身参与受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和探究内容的影响,主要有四种体现形式:在线行动、离线认知、认知卸载、经验调取;1:1小组的认知参与偏向离线整合,1:m小组偏向在线操作;此外,外部脚本对认知网络的质心起到动力作用,使1:1小组更偏向合作共享,使1:m小组更偏向任务协调。最后,研究指出教育实践者应综合考虑探究任务类型和学生合作技能等因素,进行资源配置设计以及外部支持的动态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教具 外部脚本 科学教育 具身认知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研修中教师研修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基于研修计划的认知网络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林静 张少帅 +3 位作者 刘清堂 李晶 杨炜钦 贺黎鸣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3-49,共7页
文章以网络研修中教师制定的培训计划为数据源,对不同类型教师研修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文章以TPACK模型为基础,制定了教师研修需求分析的内容编码表,并对国培计划中423位教师的研修计划进行了标注和分析。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文章对不... 文章以网络研修中教师制定的培训计划为数据源,对不同类型教师研修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文章以TPACK模型为基础,制定了教师研修需求分析的内容编码表,并对国培计划中423位教师的研修计划进行了标注和分析。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文章对不同绩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教师的研修需求进行差异分析后发现:(1)低分组教师描述了更多关于教学法知识的需求,高分组教师则更为关注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2)女教师更为关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男教师则更为关注教学法知识;(3)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需求逐渐由教学法知识向技术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过渡。针对上述差异,文章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培训策略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研修 研修需求 研修计划 认知网络分析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对话反思的认知网络分析--以语文“齐心协力教师工作坊”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思 邓露 +2 位作者 邓伟 夏丹 上超望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2-47,共6页
在网络研修社区的对话反思数据中,蕴含着教师对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丰富、客观和协同的认知。依据TPACK框架,对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的对话反思数据进行结构化编码,并应用认知网络分析法(ENA)探索教师的认知框架模式,可以... 在网络研修社区的对话反思数据中,蕴含着教师对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丰富、客观和协同的认知。依据TPACK框架,对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的对话反思数据进行结构化编码,并应用认知网络分析法(ENA)探索教师的认知框架模式,可以得到教师TPACK特征的最自然的评判。采集网络研修社区"齐心协力工作坊"中的教师对话数据,依据TPACK框架对数据进行编码,探索了教师认知行为的分布特征。再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探索了高低分组、不同年龄组、评论和回帖组教师的认知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教师对话的知识类型主要是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高分组教师的PK-PCK、PK-TPACK、CK-PCK连线系数较高,TPACK更加灵活,低分组教师则更关注技术知识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结合。低年龄组教师的PK-PCK、PCK-TPACK连线系数较高,而高年龄组教师的PK-TPACK、CK-PCK、TPK-PCK连线系数较高。回帖组教师的认知网络中各元素的连线系数均较高。认知网络分析法为大数据支持的学习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研修社区 对话反思 认知网络分析 教师工作坊 TPA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网络分析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治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思佳 王陆 梁友明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8,共7页
实践性知识是衡量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实践性知识开展的知识治理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研修组织内的知识效益最大化。认知网络可用于反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在关联特征,有效支持显性化地获得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变化特征规... 实践性知识是衡量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实践性知识开展的知识治理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研修组织内的知识效益最大化。认知网络可用于反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在关联特征,有效支持显性化地获得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变化特征规律,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治理提供新视角。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认知网络分析法,深入分析了165位研修教师在网络研修活动不同阶段中实践性知识的认知网络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新手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认知网络发展体现出以反思性知识为核心的星状认知结构特征,胜任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认知网络发展呈现出以反思性知识为交点的蝶状认知结构特征,而成熟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认知网络发展呈现出以反思性知识和教育信念为核心的复杂认知结构特征。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认知发展的角度,依据不同教师类型群体的认知结构特征提供了针对性策略,以期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性知识治理提供合适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治理 实践性知识 教师类型 认知网络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维关联的社会认知网络分析——协作学习交互研究的新进展
14
作者 马志强 管秀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103,共8页
协作学习交互研究的核心是从“横向的关系构成”与“纵向的关系演化”两个维度,对小组成员的“生产性”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将社会认知网络分析引入协作交互研究中,并重点探讨社会认知网络的内涵、分析框架、要素及分析思路,得到如... 协作学习交互研究的核心是从“横向的关系构成”与“纵向的关系演化”两个维度,对小组成员的“生产性”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将社会认知网络分析引入协作交互研究中,并重点探讨社会认知网络的内涵、分析框架、要素及分析思路,得到如下结论:首先,社会认知网络分析作为协作学习交互研究的新视角,能够从社会认知网络结构与演化的角度,对协作交互过程进行多维、关联、动态化的表征和分析;其次,社会认知网络分析框架融入了社会网络和认知网络的关键指标,包含节点层、关系层和网络层三个层级;最后,社会认知网络分析的基本思路包含目标与编码框架确定、数据整理与编码、网络模型构建以及网络模型分析等过程。进一步进行的案例分析发现,社会认知网络分析方法能够揭示协作学习小组的社会认知网络结构特征与关键指标,并描述小组网络结构演化的基本过程。基于此,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在于:扩展社会认知网络分析框架与指标,实现对社会认知网络节点与关系的精准描述;采用智能语音识别与深度神经网络结合的方式分析与编码,减轻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负担;探索将社会认知网络分析整合到论坛、WIKI等协作学习平台中,以实现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可视化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认知网络分析 学习分析 CS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外包:交互行为模式与认知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凡淙 汤筱玙 余胜泉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7-986,共20页
人类通过外包部分认知任务给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但认知外包的效果因人而异。为了揭示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特征和内在要求,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研究生的认知外包活动,参与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协助下... 人类通过外包部分认知任务给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但认知外包的效果因人而异。为了揭示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特征和内在要求,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研究生的认知外包活动,参与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协助下撰写开放性主题文章,并依据文章得分被划分为高绩效组和低绩效组。通过对知识前测的差异性分析发现高绩效组的先前领域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低绩效组。通过对交互过程数据进行滞后序列分析和认知网络分析,发现两组群体在交互行为模式和认知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高绩效组的行为转换更加多元,形成“快速自主的任务理解与规划——高效精准的人机互动——选择性提取与深度加工”的行为模式;高绩效组的认知结构较为均衡和完整,表现为交互中各认知元素间相对多样且紧密的关联,而低绩效组的认知结构相对失衡和松散,表现为对低层次认知元素的偏向和各元素间相对单一且微弱的关联。综合来看,有效认知外包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积极参与、深入加工的复杂过程,需要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平衡与有效连接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外包 人机协同 认知网络分析 滞后序列分析 内外部认知的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认知”二元视角下协同创作知识建构特征研究——基于过程挖掘和认知网络的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迎春 袁硕 +1 位作者 徐广如 赵思宇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协同创作作为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和深层次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协同创作产生的大量伴随式数据能映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进而发掘出学习者阶段性知识建构特征。基于此,从“行为-认知”二元视角,运用过程挖掘和... 协同创作作为协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和深层次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协同创作产生的大量伴随式数据能映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进而发掘出学习者阶段性知识建构特征。基于此,从“行为-认知”二元视角,运用过程挖掘和认知网络分析方法,对协同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水平学习者的研讨话语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学习者内隐的行为与认知,揭示其知识建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从行为视角看,社交和共享型行为是知识建构的核心活动;高分组知识建构发展遵循“共享-冲突-协商-共识”规律,低分组在对话中的探索、协商行为难以推进知识建构交互层次;当出现认知冲突时,高分组易同化同伴观点,而低分组易顺应同伴观点。(2)从认知视角看,随着知识建构的深入,高阶思维和深层理解逐渐凸显,认知结构随时间多元化发展,但“分析-关联结构”始终保持为基础路径,且活动中期是高、低分组学习者认知发展分水岭。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特征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诊断学习者协作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其知识构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作 知识建构 伴随式数据 过程挖掘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视域下学习者协同知识建构历程的社会认知网络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平红 周洪茜 +1 位作者 张屹 林利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9-107,共9页
通过协同知识建构有效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走向深入,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历程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估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两个通用的知识构建原则,构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大学生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并... 通过协同知识建构有效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走向深入,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历程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估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两个通用的知识构建原则,构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大学生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分析法对学生协同知识建构的社会认知演化轨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及协同知识建构水平;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参与度增强,网络凝聚性逐步提升;不同社群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知识进步水平具有层次性差异,核心组形成了高层次认知网络结构,知识进步呈现进阶演化趋势,半边缘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具有局部性特点,教学后期才出现明显知识进步,边缘组连接稀疏,共现极少,无明显知识进步。研究为一线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借鉴,为解构学习者知识建构历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协同知识建构 知识进步 社会认知网络特征 认知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中的学习者认知网络和动机策略分析——旨向深度学习的U型翻转教学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丁继红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40,共9页
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知识迁移和学习体验,构建旨向深度学习的U型翻转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探究学生的认知差异,继而探索高、中、低分组学生在作品质量、动机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在学习效果方面,实验组学生认... 深度学习关注学生知识迁移和学习体验,构建旨向深度学习的U型翻转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认知网络分析探究学生的认知差异,继而探索高、中、低分组学生在作品质量、动机策略和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在学习效果方面,实验组学生认知网络更丰富复杂,反映实验组认知水平更高、认知结构更广,再结合作品分析发现,高、中分层次实验组明显优于控制组,低分层次实验组高于控制组,但差异不显著;(2)在动机策略方面,高、中、低分层次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合作学习显著优于控制组学生,其中,在自我效能感维度,实验组学生优于控制组学生,但在高、低分层次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旨向深度学习的U型翻转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动机,拓展认知并促进知识迁移,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该学习模式为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认知网络分析 学习分析 翻转课堂 U型翻转教学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认知临场感发展研究
19
作者 白雪梅 霍玉莉 +3 位作者 孙彧 顾小清 苏瑞 芦嘉玥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2,共8页
认知临场感是衡量学生知识建构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其发展仍面临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为促进认知临场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研究通过两项实验探讨GAI对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认知临场感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 认知临场感是衡量学生知识建构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其发展仍面临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为促进认知临场感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研究通过两项实验探讨GAI对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认知临场感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与滞后序列分析法,对在线协作知识建构学习中学生的会话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实验组(GAI支持)认知临场感表现优于对照组(无GAI支持),实验组在“解决”阶段的节点强度和“探究—解决”的连接强度均高于对照组。(2)实验组各组认知临场感表现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触发事件—解决”“探究—解决”和“整合—解决”的连接强度上。(3)共享元认知是影响GAI支持的在线协作知识建构中认知临场感发展的关键,高共享元认知水平组在“探究—解决”连接强度上高于中、低水平组,高、中共享元认知水平组在“整合—解决”连接强度上高于低水平组。(4)不同共享元认知组的认知临场感发展轨迹存在明显差异:高水平组主要集中在整合与解决阶段;中水平组多处于探究阶段;低水平组则频繁触发新问题,且难以从整合过渡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临场感 生成式人工智能 认知网络分析 滞后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深度学习表征的一种新方法: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 被引量:7
20
作者 冷静 徐浩鑫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4,共9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被划分为三大维度: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已有的基于问卷、测试题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分析,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度学习中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的分析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被划分为三大维度: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已有的基于问卷、测试题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分析,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深度学习中的动态、过程和综合的分析需求。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结合了社会网络分析(SNA)和认知网络分析(ENA)两种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对深度学习的三个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对原有的SENS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深度学习SENS方法的一般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以两个典型案例展示如何利用SENS来促进深度学习,并将深度学习和在线协作数据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应用SENS的一些经验与建议,以期为今后研究深度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认知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认知网络特征 SE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