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综合模型及其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林岩 李志孝 金天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76-83,共8页
从分析人的认识过程入手,在现有认知工效学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直觉、模板、推理3层并行处理的竞争、协作的认知综合模型.通过此模型分析影响人的认知效率的3个关键因素:(1)认知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即直觉、模板、推理... 从分析人的认识过程入手,在现有认知工效学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直觉、模板、推理3层并行处理的竞争、协作的认知综合模型.通过此模型分析影响人的认知效率的3个关键因素:(1)认知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即直觉、模板、推理以及W&R和环境的匹配程度);(2)各处理层的处理能力;(3)认知策略(直觉、模板、推理3层竞争、协作的策略).利用此理论对现有基于经验的界面设计原则进行总结,提出基于模板的人机交互过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界面 认知工效学 认知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质愤怒与反应性攻击的综合认知模型述评 被引量:37
2
作者 杨丽珠 杜文轩 沈悦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49-1258,共10页
综合认知模型(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ICM)整合多个相关理论,探讨在敌意情境下不同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反应性攻击行为出现差异的内部认知机制,构建了敌意解释、反思注意和努力控制三个核心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具... 综合认知模型(Integrative Cognitive Model,ICM)整合多个相关理论,探讨在敌意情境下不同特质愤怒水平的个体反应性攻击行为出现差异的内部认知机制,构建了敌意解释、反思注意和努力控制三个核心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具有结构清晰、易于操控等特点,对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具有启发意义,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该理论仍缺乏囊括更多因素的综合实证研究支持,以及有关的神经生理研究和心理干预探索,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质愤怒 反应性攻击 综合认知模型 敌意解释 反思注意 努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知觉的理论模型与展望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有国 黄希庭 +1 位作者 尹天子 张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33,222,共8页
时间知觉包括时距知觉和时序知觉。时距知觉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起搏器-累加器模型、资源分配模型、记忆衰减模型和状态依赖网络模型;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中枢计时机制、特定特征机制和信息强度假设;同时考虑时距和时序加工的... 时间知觉包括时距知觉和时序知觉。时距知觉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起搏器-累加器模型、资源分配模型、记忆衰减模型和状态依赖网络模型;时序知觉的认知机制主要包括:中枢计时机制、特定特征机制和信息强度假设;同时考虑时距和时序加工的综合模型包括:层级周期振荡模型和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未来将在探明时间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扩展时间知觉的应用领域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方法结合探索机理上可能有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知觉 时距 时序 理论模型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秒时距认知分段性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尹华站 李丹 +1 位作者 陈盈羽 黄希庭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9-1129,共11页
时距认知分段性指不同长度时距的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是不同的。以往研究者对1 s以上时距认知的分段性仍存在分歧,为了探讨这一主题,本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采用时间复制任务比较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在完成1~6 s视、听时距... 时距认知分段性指不同长度时距的加工机制和表征方式是不同的。以往研究者对1 s以上时距认知的分段性仍存在分歧,为了探讨这一主题,本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采用时间复制任务比较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在完成1~6 s视、听时距加工的成绩,结果发现,时距长度与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均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复制1 s、2 s的平均复制时距、复制比率及变异系数没有随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而变化,而复制3 s、4 s、5 s及6 s时,高WMC组较低WMC组或听觉组较视觉组,平均复制时距显著更长、复制比率显著更高、变异系数显著更小。实验2采用时间产生任务比较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在完成1~6 s视、听时距加工的成绩,结果也发现,时距长度与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均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在产生1 s、2 s的平均产生时距、产生比率及变异系数没有随工作记忆容量或通道而变化,而产生3 s、4 s、5 s及6 s时,高WMC组较低WMC组或听觉组较视觉组,平均产生时距显著更短、产生比率显著更低、变异系数显著更小。这意味着1~6 s的时距认知存在分段性,大约2~3 s可能为分段临界点。时间认知的分段性可以用时间工作记忆说解释,该假说是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解释短时距加工分段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性 工作记忆容量 视听通道 时间工作记忆说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知觉的进程与源定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有国 袁宏 +1 位作者 黄希庭 刘光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190,共10页
心理学家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计时模型和局部任务依赖的计时模型。本研究中三个实验分别在视觉、听觉和触觉通道,要求被试完成时间任务和非时间任务(颜色、音调和位置),同时记录错误... 心理学家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计时模型和局部任务依赖的计时模型。本研究中三个实验分别在视觉、听觉和触觉通道,要求被试完成时间任务和非时间任务(颜色、音调和位置),同时记录错误率、反应时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数据。探讨了不同感觉通道内时间知觉的进程以及源定位,检验以上三种基本的模型假设。ERP分析发现,不同通道时间任务与非时间任务诱发ERP的差异开始显著的时间点不一致,但视觉、听觉分离点与各自关联负变化(CNV)的始潜时接近,触觉分离点与CNV开始负走向的起始点接近。源定位分析发现,视觉、听觉和触觉时间知觉均激活了额叶、顶叶的部分区域,此外视觉时间知觉还激活了枕叶部分区域,听觉时间知觉还激活了颞叶部分区域。以上的结果提示,CNV可以作为反映不同通道时间知觉过程的指标。三种基本的模型均只能解释本研究的部分结果,时间知觉双加工模型可以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知觉 进程 源定位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时间知觉双加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动态性及心理机制
6
作者 杨莲莲 黄希庭 +1 位作者 刘培朵 岳童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29,共9页
时间流逝过程中,回溯式时距估计动态性体现在短时延迟和长时发展两个方面。前者聚焦秒、分级的延迟,将其归为背景变化或由目标时距引发的认知差异;后者聚焦跨年龄(如婴儿、儿童到成年)的个体发展,认为主要是信息加工速度的差异。最后,... 时间流逝过程中,回溯式时距估计动态性体现在短时延迟和长时发展两个方面。前者聚焦秒、分级的延迟,将其归为背景变化或由目标时距引发的认知差异;后者聚焦跨年龄(如婴儿、儿童到成年)的个体发展,认为主要是信息加工速度的差异。最后,从综合视角出发,认为其动态性可能是由不同时距信息心理表征的差异造成的,这体现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性。未来需以时间流逝的动态视角开展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心理表征研究,深入探讨与目标时距紧密相关的计时策略在回溯式时距估计中的作用,并扩展年龄、人格类型等个体差异方面的动态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溯式时距估计 动态性 延迟 个体发展 认知分段综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