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喻与象征关系的认知符号学阐释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宁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8-161,共4页
对于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学界的看法虽无甚分歧,但其分析大都显得不够系统和明晰。文章拟从"联想"的认知心理学意义着手,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探讨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并基于皮尔士(Charles A.Pierce)的动态符号观对隐喻和象征... 对于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学界的看法虽无甚分歧,但其分析大都显得不够系统和明晰。文章拟从"联想"的认知心理学意义着手,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探讨隐喻与象征的关系,并基于皮尔士(Charles A.Pierce)的动态符号观对隐喻和象征分别作出符号学的定义,此定义可将隐喻和象征纳入统一的符号学解释框架之中,因而可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系统化、明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象征 联想 认知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人本观视野下的认知符号学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2,共6页
本文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学派之间的继承性与批判性渊源关系,在(后)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体验人本观视野下批判了后两个语言学派的客观主义哲学立场,重新审视了索绪尔所用"social"的确切含义,意在澄清它与学... 本文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学派之间的继承性与批判性渊源关系,在(后)后现代哲学所倡导的体验人本观视野下批判了后两个语言学派的客观主义哲学立场,重新审视了索绪尔所用"social"的确切含义,意在澄清它与学界常说的"社会性"之间的分歧。笔者还尝试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运用于认知符号学,且基于"体验人本观"进一步论述了"一元观、体认观、象似观"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符号学 体验人本观 象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符号学:重新思考文学艺术的新路径 被引量:5
3
作者 马大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237,255,共7页
符号首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是人把握世界的中介。人类符号建模的发生过程存在三个序列:行为建模、语言建模、符号建模。其中,语言诞生是关键。语言具有对象化及符号化能力,它不仅将行为建模转化为"行为语言"... 符号首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是人把握世界的中介。人类符号建模的发生过程存在三个序列:行为建模、语言建模、符号建模。其中,语言诞生是关键。语言具有对象化及符号化能力,它不仅将行为建模转化为"行为语言",并且协同行为建模共同构造了其他所有符号。人的世界和文学艺术世界就是由各式各样的符号建构的,因此,最终都可以用"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二维张力结构加以解释。这种二维张力结构决定着:人与世界之关系既是一元的,又是二元的。西方理论之所以难以摆脱语言中心主义、理性中心主义,难以超越二元思维,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存在着实质性差异,认为语言可以单独解释一切其他符号,这就势必走向谬误。唯有从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的二维张力结构入手,才可以对文学艺术和文化实践做出更加贴切的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 认知符号学 符号建模 关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国记法》的认知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慈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1-78,2+158,共8页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下了《西国记法》一书。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最早一部用汉文书写的记忆术论著,更在于它详细讲述一位既精通西方记忆术又熟悉汉字文化的古代西方学者是如何对汉字文本信息进行记忆术编码处理的。《西...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下了《西国记法》一书。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最早一部用汉文书写的记忆术论著,更在于它详细讲述一位既精通西方记忆术又熟悉汉字文化的古代西方学者是如何对汉字文本信息进行记忆术编码处理的。《西国记法》中所提出的象记法虽然已经得到了认知科学的实验证实和理论解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环节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如图像编码的认知机制。本文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结合隐喻认知、转喻认知、理想认知模型和概念整合等基本认知机制,对《西国记法》立象篇中的图像编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西国记法》中所说的图像编码方法均遵守基本认知原则,不存在什么特殊的认知机制。记忆术的研习者可以借助认知符号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象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国记法》 记忆术 图像编码 认知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符号学打开的可能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6,共5页
作为认知科学和符号学相结合的年轻学科,认知符号学在形成之初就确定从认知角度研究一切文化符号,破解意义生成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符号学被影视、文学、广告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们运用,以解决学科的认知问题,拓展... 作为认知科学和符号学相结合的年轻学科,认知符号学在形成之初就确定从认知角度研究一切文化符号,破解意义生成的认知结构和过程。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符号学被影视、文学、广告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们运用,以解决学科的认知问题,拓展着学术领域。而认知心理学中,符号表征的认知规律、认知图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可以为这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认知 认知符号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符号学视角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凤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1,共6页
概念语法隐喻是英语写作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培养外语学习者概念流利的重要途径。实验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概念语法隐喻对学习者在不同语言学习阶段写作的影响。调查发现,学习者沉睡的概念隐喻机制完全可以被激活,一... 概念语法隐喻是英语写作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培养外语学习者概念流利的重要途径。实验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概念语法隐喻对学习者在不同语言学习阶段写作的影响。调查发现,学习者沉睡的概念隐喻机制完全可以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后就会对他们的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概念语法隐喻使输出语言的句子结构多样化,语义内容获得客观性,从而使语言表达的直白和汉味得到改善。研究从认知符号学视角描述了语法隐喻实现这些符号价值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路径,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教学法层面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符号学 概念语法隐喻 英语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符印”: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认知模塑机制
7
作者 胡易容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176,共8页
术语“stereotype”源于法语印刷术语“刻板”,经社会学家李普曼引入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后形成多维度理论视域。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stereotype”被表述为“套话”,作为异国形象的最小单元;在传播学中,则以“刻板印象”为核心... 术语“stereotype”源于法语印刷术语“刻板”,经社会学家李普曼引入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后形成多维度理论视域。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stereotype”被表述为“套话”,作为异国形象的最小单元;在传播学中,则以“刻板印象”为核心概念,指向片面媒介化再现或片面的符号认知。不同学科因自身的立场对“stereotype”形成不同的创见,同时又因自己的视点局限而形成各自的“偏见”。基于符号传播认知机制,可将“stereotype”处理为“符印”(sigil)这一中性概念作为符号表意的基础单元,它通过类型化与反复表意的累积过程,模塑文化群体的认知,并生成“拟态环境”;“符印”并非必然导向偏见,而是文化传播中意义生成的基础形式,其简化性既是认知的必然路径,也是文化象征形成的必要前提。通过文学形象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对照分析,可以发现,“符印”的普遍性机制为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符号误读与象征升华提供了理论框架,并为构建“一般符号形象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印” 刻板印象 跨文化传播 拟态环境 认知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讯
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18,30,38,181,223,共5页
《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作者:马大康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5月本书分别阐述了行为、语言和其他各种类型符号不同的施行方式、性质及功能,它们关联世界的不同模式,并吸收中国古代思想精华,力图超越西方... 《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作者:马大康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5月本书分别阐述了行为、语言和其他各种类型符号不同的施行方式、性质及功能,它们关联世界的不同模式,并吸收中国古代思想精华,力图超越西方符号学中的二元论思想。本书最重要的观念是把符号首先视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 认知符号学 人与世界的关系 研究新路径 文学艺术 关联世界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外语研究》总目录
9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外语研究 多模态隐喻 翻译批评 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转喻 短篇小说 汉语欧化 认知符号学 语用分析 基于语料库 存在句 目录 检索工具 语义类型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