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认知神经美学发展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孟凡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7,共7页
认知神经美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美学的一股重要潮流。借助客观的、科学的视角,美学的基本问题呈现出崭新的空间视域和实践领域。比较中、西认知神经美学的发展历程、当前机遇和未来道路,有助于厘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有助于我们促进... 认知神经美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美学的一股重要潮流。借助客观的、科学的视角,美学的基本问题呈现出崭新的空间视域和实践领域。比较中、西认知神经美学的发展历程、当前机遇和未来道路,有助于厘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而有助于我们促进中西美学的交流互动。从发展线索、理论根源、焦点问题等角度进行比较,可以彰显中、西认知神经美学的各自研究特色。同时,在共同话语资源和共同实践领域中促进中西美学融合,这有助于重新建构美学体系,形成关于美感科学机理的共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神经美学 中西比较 美感的科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认知神经美学视域下的新阐释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志宏 卢言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0-226,255,共8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宏观地指出了人与对象事物之间审美关系得以结成的总体原则。沿着这一方向进一步深入思考,势必会提出新的问题:审美本质力量是怎样构成的?审美的对象化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就此,认知神经美学作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宏观地指出了人与对象事物之间审美关系得以结成的总体原则。沿着这一方向进一步深入思考,势必会提出新的问题:审美本质力量是怎样构成的?审美的对象化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就此,认知神经美学作出新的阐述:人依据对事物内在价值和外在形式的掌握而在大脑中形成了“知觉模式中枢+意义中枢+肯定性情感中枢”式的认知模块,以此构成了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认知模块的核心要素是知觉模式,具有自动性、内隐性、类化性等特点。人与事物之间的对象性审美关系,实际上是由主体知觉模式与客体外形之间的对应匹配关系所承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力量对象化 认知神经美学 认知模块 内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信号的虚拟现实界面布局深度感知认知负荷研究
3
作者 王连彬 殷晓晨 +2 位作者 周涵 刘成龙 孟欣怡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1,共11页
目的 通过脑电信号的时频特征分析,探究视觉深度线索对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审美感知的影响。方法 从认知负荷角度出发,运用认知神经美学理论及生理数据采集手段,通过AB对比实验佐证视觉深度线索对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审美感知的影响... 目的 通过脑电信号的时频特征分析,探究视觉深度线索对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审美感知的影响。方法 从认知负荷角度出发,运用认知神经美学理论及生理数据采集手段,通过AB对比实验佐证视觉深度线索对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审美感知的影响。将被试在2组实验下执行相同交互任务的任务态脑电信号(EEG)数据进行时频分析,并将θ、α、β频段的神经震荡节律作为脑电分析指标,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被试在2组不同界面布局形式下的脑电信号时频特征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被试在融入视觉深度线索的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实验中,θ频段在前额叶区(FP1、FP2电极)、α频段在枕叶区(PO7、PO8电极)、β频段在顶叶区(P3、PZ、P4电极)的组平均功率显著低于Web式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实验中相同脑区的组平均功率(P<0.05)。结论 θ、α、β频段相关脑区的组平均功率降低可能由于融入视觉深度线索的虚拟现实菜单界面布局认知负荷降低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神经美学 虚拟现实界面 EEG 深度视觉线索 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的科学化建构和阐释
4
作者 赵耀 李志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经系统中的表现是:对事物外形的知觉构成了知觉中枢,对事物内在价值的领悟构成了意义中枢,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构成了情感中枢;当人知觉到一个对象事物时,这三个中枢在瞬间被依次激活,形成暂时神经反应连接链。这一神经反应连接链的特定性和稳定性使之成为与某一事物相对应的功能性认知模块。在认知模块已然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人再遇到与此认知模块相匹配的事物,就能直觉性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当人处于没有急切利害性需求状态时,就不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因而意义中枢不被高度激活;但知觉中枢和情感中枢仍可被高度激活,从而形成二者间的直接关联,构成新型的、可审美的认知模块。其外在表现就是事物外形直接引发了愉快情感。这时的情感不与利害性需求相关联,被称为无利害的美感。引发美感的对象事物因此被称为美的。这一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论述的基础之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生命结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可有效地对康德美论及文艺的功利与非功利等现实理论问题作出科学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 科学化美学 认知论路径 认知神经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美而乐:人的发展视角下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幸福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佳 王海凤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共18页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最高人生理想是超越功利的自然审美之境。审美,作为充实主体情感、激发生命活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感性存在,已然活跃于乡村旅游的现实情境。乡村旅游从业者若想自身抑或是...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最高人生理想是超越功利的自然审美之境。审美,作为充实主体情感、激发生命活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感性存在,已然活跃于乡村旅游的现实情境。乡村旅游从业者若想自身抑或是使游客“观照神与美”,先需自身“似神而美”,其在审美意境中的幸福感知既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肯定性感受,亦表现为理欲交融的审美愉悦。文章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依托认知神经美学与空间设计美学原理,以安徽西递、宏村为案例地,采用实地调研、扎根理论与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旅游驱动下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诞生并向审美幸福感转变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从业者审美表现为审美观念判断、审美体验感知与审美设计能力3个方面,且其审美诞生的关键因素是旅游情境中其内在认知方式的变化,即从一般认知模式转变为审美认知方式。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审美幸福感主要源于空间美学设计的徽派协调性感知、元素多样性感知、徽派典型性感知和设计新颖性感知,且其审美幸福感的诞生有助于推动知、情、意相协调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检验旅游的人本价值与人的发展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人的发展 认知神经美学 空间设计美学 审美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