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3,共7页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网络语言 隐喻 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民族转喻思维模式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景亮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7-179,共3页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边缘学科,其特征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语言的社会性研究。依据其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本文以汉语熟语为语料,运用概念转喻理论,来揭示汉民族转喻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并借此再探语言、思维与文化各自的特性...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边缘学科,其特征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语言的社会性研究。依据其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本文以汉语熟语为语料,运用概念转喻理论,来揭示汉民族转喻思维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并借此再探语言、思维与文化各自的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熟语 转喻思维模式 语言、思维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构式变迁研究--以“going to”/“gonna”为例
3
作者 赵永峰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98,112,共8页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随着社会语境变迁而变化。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认为作为形式功能配对体的构式也处于变迁之中,其变迁的源动力是基于用法的社会竞争。语言变异和语言标准化有两种基本模式: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理性主义模式将语言...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随着社会语境变迁而变化。基于这一观点,本文认为作为形式功能配对体的构式也处于变迁之中,其变迁的源动力是基于用法的社会竞争。语言变异和语言标准化有两种基本模式: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理性主义模式将语言视为民主参与和解放的中立媒介,超越地域差异和社会差异,提倡语言标准化,而浪漫主义模式则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将语言视为一种地方性的身份表达途径。本文主要以美国英语历史语料库(COHA)中“going to”和“gonna”为语料,以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变异模式为理论切入点,系统考察两大构式的变迁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going to”与“gonna”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一种竞争态势,在形态结构、使用频率、社群分布和构式意义方面历经变迁才发展成今日之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构式 语言变异 理性主义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位变异与社会意义的建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红英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6,共6页
音位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实例化,称为音位变异,包括语音环境引起的自由变异和社会情境语境引起的地域或社会方言变异。音位变异产生音位变体。本文从方言变异的角度,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评述,阐... 音位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实例化,称为音位变异,包括语音环境引起的自由变异和社会情境语境引起的地域或社会方言变异。音位变异产生音位变体。本文从方言变异的角度,通过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评述,阐述认知社会语言学关于音位变体建构社会意义的独特视角和基于用法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位变异 结构主义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 社会语言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新词研究
5
作者 刘儒清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51-153,共3页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近年来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反而更加注重对语言社会性质的考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与思维的不断进步发展,各种新词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Dirk Geerae...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近年来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反而更加注重对语言社会性质的考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思想与思维的不断进步发展,各种新词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Dirk Geeraerts提出了三种语义社会因素,即语义合作因素、语义权威因素与语义冲突因素。针对www.wordspy.com网站上近几年出现的新词,结合以上三种因素,探讨其在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新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语义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选择和身份认同——基于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10
6
作者 陆小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4,共5页
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变体往往会用来传达特定的社会形象或地位。人们会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变体。成功的社会交往需要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理解,选择与身份相符的得体语言,其身份才能被社会认知。基于此,本文分别试... 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变体往往会用来传达特定的社会形象或地位。人们会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变体。成功的社会交往需要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理解,选择与身份相符的得体语言,其身份才能被社会认知。基于此,本文分别试图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人际交往中三个阶段的语言选择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得体的语言可以获得身份认同,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是在人际交流中语言不断被认知或被排斥修正的过程中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语言学 人际关系发展理论 语言的选择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与社会:网络新词意义建构的双重驱动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婉童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认知社会语言学主张把认知、社会和语言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考察。以这一基本理念为依据,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补充为基于背景的概念整合理论,并在该理论框架下以"颜值"和"空巢青年"为例探讨汉语网... 认知社会语言学主张把认知、社会和语言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考察。以这一基本理念为依据,将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补充为基于背景的概念整合理论,并在该理论框架下以"颜值"和"空巢青年"为例探讨汉语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网络新词的意义建构是存在于既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认知加工,在网络新词的概念整合过程中,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对元素的跨空间映射以及选择性投射具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和概念整合机制的双重驱动实现了网络新词意义的创造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网络新词 概念整合 意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话语、认知与社会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
8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84,共1页
话语的多元化、多维度与多方法研究一方面使语言的认知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其中以认知社会语言学与批评认知语言学为两个主要的研究取向,衍生和发展出认知、语言(话语)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与话语研... 话语的多元化、多维度与多方法研究一方面使语言的认知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其中以认知社会语言学与批评认知语言学为两个主要的研究取向,衍生和发展出认知、语言(话语)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与话语研究的“认知转向”;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也反映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除了质性研究外,还包括语料库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实验等定量研究。为了进一步促进这些交叉领域的研究,推动其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于2020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话语、认知与社会高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话语、认知与社会:前沿理论与多元方法。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有7名嘉宾进行了主旨发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 话语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育研究中心 心理语言学 多元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 认知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