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认知情感理论——一种新的心智计算模型 被引量:9
1
作者 浦江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24,61,共11页
试图建立全认知情感理论的基础和框架体系。首先提出一种新的心智计算模型——多层次需求-认知-情感模型;在吸取信息与知识理论、情感动机-信息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PAD三维情感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定义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信息和情... 试图建立全认知情感理论的基础和框架体系。首先提出一种新的心智计算模型——多层次需求-认知-情感模型;在吸取信息与知识理论、情感动机-信息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PAD三维情感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定义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信息和情绪参量(先验、后验、实得和预期),重点分析了信息-情绪和知识-感情两层交互机制,对信息、知识的认知机理以及情绪、感情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信息-情绪和知识-感情的交互机理模型,导出了相应的交互定理,揭示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认知-情感交互规律;依据基本情绪与PAD值的对应关系,分析了14种情绪PAD值的情感计算,包括情绪状态的形成及其迁移机制,分析了情绪状态从惊奇到喜悦的迁移过程,并用实例证明了全认知情感理论的应用。全认知情感理论是一种新的关于认知情感交互机理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信息理论 情感信息理论 PAD三维情感模型 认知情感理论 认知-情感交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性教学何以激发高职学生创新行为?——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郑雅倩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7-74,共8页
学生创新行为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研究性教学是提升学生创新行为的关键行动。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通过1752份高职学生调查数据发现: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能够正向影响学生创新行为,也能通过激发学生院校认同以及学业自我效... 学生创新行为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研究性教学是提升学生创新行为的关键行动。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通过1752份高职学生调查数据发现: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能够正向影响学生创新行为,也能通过激发学生院校认同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提升创新行为,且间接效应高于直接效应。链式中介进一步表明学生院校认同感能够有效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但调研结果显示学生院校认同感较低。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展现院校创新样态提高学生院校认同感;重新调整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健全研究性教学指导制度,为研究性教学提供积极的制度环境;构建与疏通学生学业情绪反馈渠道,提高院校对学生学业认知态度与学业参与情感的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研究性教学 学生创新行为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慧芳 郭永玉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7,共5页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简称CAPS)被视为是与大五人格理论齐名的一种人格理论。该文拟从个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层面来阐述该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然后,又从CAPS与其它人际关系...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简称CAPS)被视为是与大五人格理论齐名的一种人格理论。该文拟从个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层面来阐述该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然后,又从CAPS与其它人际关系理论的契合说明该理论是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最后,指出了CAPS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由此对人格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APS) 人际关系 二人群体 情境中的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工会实践耦合对工作重塑的影响——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被引量:13
4
作者 胡恩华 张文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新型就业结构和灵活办公方式的涌现,传统自上而下的工作设计难以灵活应对工作场所的变化,员工主动重塑工作的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工会实践耦合通过角色宽度自我效...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了新型就业结构和灵活办公方式的涌现,传统自上而下的工作设计难以灵活应对工作场所的变化,员工主动重塑工作的行为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工会实践耦合通过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的认知路径与类亲情交换的情感路径作用于工作重塑的跨层模型,以66家企业的498名员工为研究样本,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工会实践耦合显著促进员工的工作重塑,且其对工作重塑具有“增量效应”;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类亲情交换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工会实践耦合与工作重塑间起中介作用,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工会实践耦合通过激活员工工作重塑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冲动”双重驱动机制,促进员工工作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工会 工作重塑 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 类亲情交换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影响: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的元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黎飞 卫旭华 程德俊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81-2695,共15页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二者关系机制的研究视角较为分散,且研究结论存在诸多分歧。为了厘清职场负面八卦与被八卦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对2000年以来51个研究、61个样本的197个效应值进...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二者关系机制的研究视角较为分散,且研究结论存在诸多分歧。为了厘清职场负面八卦与被八卦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对2000年以来51个研究、61个样本的197个效应值进行了定量整合,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构建了职场负面八卦影响员工行为的解释机制,探索了负面八卦感知属性和文化差异在调和职场负面八卦与员工行为矛盾结论方面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的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职场负面八卦具体通过降低积极人际认知对被八卦员工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从负面八卦感知属性的调节作用来看,当员工感知已被负面八卦时会表现出更加消极的行为,而当员工感知将被负面八卦时则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行为。从文化差异的调节作用来看,西方文化情境中职场负面八卦对被八卦员工行为的负向影响弱于东方文化情境。以上结论对于研究和管理职场负面八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负面八卦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负面八卦感知属性 文化差异 员工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情感”理论的达古冰川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芳姝 王丽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4-48,74,共6页
达古冰川景区位于四川省,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冰川、雪山、彩林、草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将达古冰川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携程网、去哪儿网和美团网提取相关点评和游记,利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来探索景区的旅游形象感... 达古冰川景区位于四川省,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处集冰川、雪山、彩林、草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将达古冰川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携程网、去哪儿网和美团网提取相关点评和游记,利用内容分析法和IPA分析法来探索景区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表明:冰川、风景、雪山是游客对于景区的基本感知形象,游客较为重视景区的自然景观;游客对景区形象持有积极情绪的占比最高,但重游意愿较低。由IPA分析可知,游客对于自然景观和整体氛围的满意度较高,属于积极感知,而消极感知来源于基础设施、门票服务等方面,因此管理者需要加以重视并改善这些要素。最后,对达古冰川景区未来发展提出改进建议,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情感理论 达古冰川景区 形象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冲突到融合:个性化交易改善个人−组织目标关系的理论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吕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18-2030,共13页
随着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从标准雇佣走向互利共生,如何改善个人−组织目标关系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议题。现阶段建立在组织目标基础上的一致性及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难以满足员工日益个性化、动态化的个人目标;越来越多员工主动与组织沟... 随着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从标准雇佣走向互利共生,如何改善个人−组织目标关系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议题。现阶段建立在组织目标基础上的一致性及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难以满足员工日益个性化、动态化的个人目标;越来越多员工主动与组织沟通或协商,获得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人力资源安排,即个性化交易。本研究旨在将个性化交易引入个人−组织目标关系改善领域,并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讨员工如何通过个性化交易主动改善两者关系:(1)辨析个性化交易提出的言语策略及达成条件;(2)厘清个性化交易在员工个人−组织目标冲突与融合感知间的作用机理;(3)阐明个性化交易改善两者关系的动态过程。研究成果将为改善个人−组织目标关系、促进组织−员工协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交易 个人−组织目标关系 组织−员工协同发展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其创意实施贡献——一个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8
作者 张慧颖 米学娇 曲霏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9-128,共10页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创新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需求洞察能够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创新灵感和方向,对企业持续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的创新价值...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用户创新价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需求洞察能够为企业提供宝贵的创新灵感和方向,对企业持续创新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创新社区中用户的创新价值(如用户的创意实施贡献)展开研究。基于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构建用户人格特质影响创意实施贡献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模型,以MIUI社区用户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用户开放性人格特质显著正向影响创意实施贡献,而神经质人格特质显著负向影响创意实施贡献;②认知能力、用户契合行为在开放性人格对创意实施贡献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消极情感、用户契合行为在神经质人格对创意实施贡献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③同伴认可显著正向调节认知能力在开放性人格与创意实施贡献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显著正向调节消极情感、用户契合行为在神经质人格与创意实施贡献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厘清用户人格特质影响创意实施贡献的具体机制,优化企业在开放创新社区中的用户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质 用户创意实施贡献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用户契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度语音情感识别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海峰 陈婧 +3 位作者 马琳 薄洪健 徐聪 李洪伟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5-2491,共27页
情感识别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涉及认知科学、心理学、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是使机器理解人类情感状态,进而实现自然人机交互.首先,从心理学及认知学角度介绍了语音情感认知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情感... 情感识别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涉及认知科学、心理学、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是使机器理解人类情感状态,进而实现自然人机交互.首先,从心理学及认知学角度介绍了语音情感认知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情感的认知理论、维度理论、脑机制以及基于情感理论的计算模型,旨在为语音情感识别提供科学的情感理论模型;然后,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系统地总结了目前维度情感识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包括语音维度情感数据库、特征提取、识别算法等技术要点;最后,分析了维度情感识别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思路,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维度模型 语音情感认知理论 情感计算 语音情感特征提取 维度情感识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人格理论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志剑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5-47,50,共4页
探讨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动态人格理论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正是因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对于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在"跨情境差异的规律性"这一现象的有力解释,预示... 探讨以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动态人格理论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正是因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对于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表现在"跨情境差异的规律性"这一现象的有力解释,预示着这一新的人格理论在优秀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及运动员心理选材和心理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人格 体操 心理选材 人格理论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驱动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困境及突破之道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章文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5,159,共12页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不仅是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可靠支点,也是应对由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引发的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廓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迷雾”的重要路径。在文生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本然在于复归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本位... 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不仅是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可靠支点,也是应对由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引发的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廓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迷雾”的重要路径。在文生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本然在于复归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本位,实然在于建构虚实共生的沉浸场景,应然在于实现技术驱动下的价值引领。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的视角,Sora类文生视频模型驱动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正面临着认知模式原子化、情感询唤虚拟化、意动行为畸形化的现实困境。破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现实之困,实现叙事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同构”,应循守“致知”“激情”“诚意”“励行”的实践逻辑。其中,“知”重在筑牢认知高度,“情”力在追求情感温度,“意”旨在提升思想厚度,“行”意在突出实践力度,只有四者之间互动融合,才能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叙事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文生视频模型 主流意识形态 视觉叙事 认知情感—意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诚信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珺 宋杰 +2 位作者 何毅 王珊君 李二亮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0,共6页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新时期,“三全育人”为高校工作尤其是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做好“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基于扎根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新时期,“三全育人”为高校工作尤其是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做好“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基于扎根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的混合理论框架,通过对全国7个省区市11所高校近110名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深入研究高校学生资助诚信行为要素及要素间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 诚信 扎根理论 认知情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
13
作者 谭春平 闫伊娜 张羽琦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39,共11页
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使得员工的知识破坏问题日趋明显,严重损害组织可持续发展。以两阶段配对的772份问卷为样本,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从员工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探究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领导底线心智... 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使得员工的知识破坏问题日趋明显,严重损害组织可持续发展。以两阶段配对的772份问卷为样本,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从员工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探究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领导底线心智通过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与职场焦虑引发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相较于情感路径(职场焦虑),认知路径(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的影响更显著;高水平合作氛围不仅会弱化领导底线心智对违反规范可接受感知和职场焦虑的影响,而且会削弱领导底线心智通过二者对员工知识破坏行为的传导作用。研究结论对保护员工与组织免受知识破坏侵害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破坏行为 知识隐藏 领导底线心智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领导者心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用户创新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祖平 阮荣彬 宋格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4,共11页
平台的开放共享特征促使用户更主动地参与到价值创造活动中,企业吸纳用户参与创新过程成为其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认知—情感双重视角出发,以创新自我效能感、情感承诺为中介变量,以主动型人格为调节变量,探究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励... 平台的开放共享特征促使用户更主动地参与到价值创造活动中,企业吸纳用户参与创新过程成为其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认知—情感双重视角出发,以创新自我效能感、情感承诺为中介变量,以主动型人格为调节变量,探究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用户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显示,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对用户创新行为均具有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与情感承诺分别在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用户创新行为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主动型人格分别在开放式创新平台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用户创新行为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平台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主动型人格 用户创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的积极情绪会促进多媒体学习吗?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佳雪 谢和平 +2 位作者 王福兴 周丽 李文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18-1830,共13页
近来,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 近来,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够成功诱发积极情绪,但由于情绪诱发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复杂性,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综述发现, 7项涉及外部情绪诱发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_(保持)=-0.25, d_(理解)=0.04, d_(迁移)=0.30; 14项涉及内部情绪设计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_(保持)=0.27, d_(理解)=0.36, d_(迁移)=0.29。诱发的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主观体验影响很小。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通过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而促进学习;相反,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阻碍学习。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情绪的操纵方法、效果评定以及潜在调节变量的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情绪 多媒体学习 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张状态下优秀运动员动态心理特征分析——情绪反应变化视角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志剑 王魏芳 杨健梅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37,共5页
采用实验法,研究放松状态和紧张状态下优秀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情绪反应特点。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的情绪反应剖面图变化平稳,而普通大学生剖面图变化陡峭;健将级运动员在紧张应激情境下良性心境增加,负性心境减少,并且在紧张情境下情... 采用实验法,研究放松状态和紧张状态下优秀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情绪反应特点。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的情绪反应剖面图变化平稳,而普通大学生剖面图变化陡峭;健将级运动员在紧张应激情境下良性心境增加,负性心境减少,并且在紧张情境下情绪反应稳定,而一级运动员的情绪反应呈起伏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心理 认知-情感人格理论 BFS心境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人机协作与员工工作意义感重塑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辉 毛基业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27,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为当企业提升员工工作意义感提供了新的情境。本文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分析个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为当企业提升员工工作意义感提供了新的情境。本文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分析个体在人机协作中的“情境-认知-情感链”,研究发现:在人机协作的不同阶段员工的工作意义感可分成三种模式,即初级阶段的数字化情境-工作体验感-工作意义感、深入阶段的工作场景智能化-工作认同感-工作意义感、共生阶段的数据交互重构-工作成就感-工作意义感。本研究丰富了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内涵,拓展了企业推进数字化、促进员工适应人机协作的复杂工作场景、提高工作意义感的路径。基于此,企业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注重组织关怀、从场景到系统整体实施数字化、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和提升员工工作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人机协作 工作意义感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心理学的未来:等待“大一” 被引量:9
18
作者 罗珊红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8年第4期21-24,共4页
本文对当前人格心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大一”———一个大理论来指导人格研究,然后以“大五”模型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例深入分析了“大一”的可取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人格心理学的未... 本文对当前人格心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大一”———一个大理论来指导人格研究,然后以“大五”模型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例深入分析了“大一”的可取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人格心理学的未来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心理学 “大五”模型 特质研究 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艺术表现论”的革新——以“分析美学”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悦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31,155,共9页
当代的"艺术表现论"已经更新换代,文章以"分析美学"作为视角,对于当代的艺术表现问题的核心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英国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批驳了传统的表现论,并试图给予"表现性"以更新的内涵。... 当代的"艺术表现论"已经更新换代,文章以"分析美学"作为视角,对于当代的艺术表现问题的核心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英国美学家理查德·沃尔海姆批驳了传统的表现论,并试图给予"表现性"以更新的内涵。这位英国分析哲学家更多是从"心灵生活"的角度来阐释"表现性"的,这就同传统意义上的表现理论划开了界限。另一外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不仅给出一种还算全面的"例示性的艺术定义",而且认定表现就是一种"隐喻性例示"。新西兰美学家斯蒂芬·戴维斯以音乐分析为例,表述了一种全新的多维"音乐意义"观念,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赞同。这意味着,戴维斯提供出了一整套的"意义类型学"。以美国美学家彼得·基维为代表的"认知—情感"表现理论,始终强调的是在人类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形态与声音,与音乐所表现相应的情感状态之间,无论是从听觉效果还是描述方式上看都具有直接的相似性,这其实就是"轮廓表现理论"的真义。类似的表现论主张在分析美学那里也逐渐占据了主导之势。总之,艺术表现论取决于如下两个相互联系的假定:一是艺术家所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表现他们的感情;二是这种表现是审美价值的源泉之一,当代分析美学家对于艺术表现论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东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其得失进行公正的评判,从而来重构一种既具有"新的中国性"又拥有全球性特质的当代艺术表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美学 艺术表现 表现性 隐喻性例示 意义类型学 认知情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