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彦琴
李清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具有“向内的加工方式”“非对象化的认知加工”及“内生的道德属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德性认知的提出凸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作多角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
性
认知
物理
认知
认知
模式
心
性
论
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德性养成教育
被引量:
47
2
作者
戴木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4,共7页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
性
德
性
养成
德
育工作
学校教育
德
育
德
性
养成教育
德
性
认知
教育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客观性的历史建构——科学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
3
作者
郝苑
孟建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5,共6页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论
科学客观
性
推理的风格
认知德性
视角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
被引量:
3
4
作者
白惠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94,158,共10页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别、种族、国别、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偏见。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的身份偏见造成了其可信度下降,持续发生的身份偏见消解了部分人的知识身份,从而造成认知非正义。减少这种认知非正义的可能方式是诉诸于包含了认知与伦理维度的认知正义德性,或是诉诸于罗尔斯式的理想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传递
自然状态
非推论主义
认知
非正义
认知
正义
德
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彦琴
李清清
机构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训练模式研究”(项目号:20YJA190007)
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心性心理学体系建构”(项目号:22HQA3)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具有“向内的加工方式”“非对象化的认知加工”及“内生的道德属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德性认知的提出凸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作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
德
性
认知
物理
认知
认知
模式
心
性
论
心理机制
分类号
B82-054 [哲学宗教—伦理学]
B842.1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德性养成教育
被引量:
47
2
作者
戴木才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48-54,共7页
文摘
道德沦丧和精神堕落严重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培育德性是迈向21世纪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由德性所铸成的道德自觉和心灵秩序,是遏制恶欲、恶念、恶势力蔓延和滋长的精神武器。人的德性的养成和培育,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重视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对德性养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重要的,家庭的熏陶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关键词
德
性
德
性
养成
德
育工作
学校教育
德
育
德
性
养成教育
德
性
认知
教育
社会实践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客观性的历史建构——科学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
3
作者
郝苑
孟建伟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5,共6页
文摘
在尼采的视角主义和福柯的主体解释学等欧陆哲学的影响下,历史认识论结合观念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历史语境,考察了科学客观性的概念的历史建构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科学实践的复杂性的认识,并为科学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
历史认识论
科学客观
性
推理的风格
认知德性
视角主义
Keywords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scientific objectivity
styles of reasoning
epistemic virtues
perspectivism
分类号
G301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
被引量:
3
4
作者
白惠仁
机构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94,158,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科学中的认知非正义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CZX026)。
文摘
知识传递是人类日常认知实践中重要的知识来源。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听者自发的非推论式的知识接受包含了相应的批判性判断,该判断依赖听者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如同道德感知一样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社会训练,同时会沿袭因为阶层、性别、种族、国别、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偏见。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的身份偏见造成了其可信度下降,持续发生的身份偏见消解了部分人的知识身份,从而造成认知非正义。减少这种认知非正义的可能方式是诉诸于包含了认知与伦理维度的认知正义德性,或是诉诸于罗尔斯式的理想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关键词
知识传递
自然状态
非推论主义
认知
非正义
认知
正义
德
性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he state of nature
non-inferentialism
epistemic injustice
virtue of epistemic justice
分类号
B01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彭彦琴
李清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德性养成教育
戴木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科学客观性的历史建构——科学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
郝苑
孟建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
白惠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