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名词谓语句研究:构式界定与认知动因 被引量:18
1
作者 帖伊 覃修桂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9,共8页
体认语言学主张认知基于体验,语言是互动体验认知加工的结果。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指导,建立FRG分析模型研究汉语名词谓语句,具体考察该构式的界定与其认知动因。我们发现,((NP1)NP2)构式中的NP1与NP2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概念联结关系,概... 体认语言学主张认知基于体验,语言是互动体验认知加工的结果。本文以体认语言学为指导,建立FRG分析模型研究汉语名词谓语句,具体考察该构式的界定与其认知动因。我们发现,((NP1)NP2)构式中的NP1与NP2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概念联结关系,概念化者在从NP1向NP2的序列式扫描中,依据NP1与NP2间的概念联结关系对小句指称作出认识控制,实现小句标示类型范畴的实例化。名词谓语句作为以((NP1)NP2)结构独立成句的表达式,其生成具有认知动因:概念关系的呼应性与语义推理的顺应性是其形成的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名词谓语句 ((NP1)NP2)构式 认知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M比一M+VP”构式的语义分化、认知动因与语用功能 被引量:7
2
作者 吕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82,共9页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系统内有两种同形的"一M比一M+VP"构式:具备量级序列的"一M比一M+VP"仍为实比,是递进性差比义构式;不具备量级序列的"一M比一M+VP"构式已经不再表示递进性差比义,而是现代汉语中的另...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系统内有两种同形的"一M比一M+VP"构式:具备量级序列的"一M比一M+VP"仍为实比,是递进性差比义构式;不具备量级序列的"一M比一M+VP"构式已经不再表示递进性差比义,而是现代汉语中的另一独立构式,有其独特构式义——遍指性非差比义。该构式语义分化的内在动因是认知主体对意象图式不同成分或关系的突显及构建情景时不同的扫描方式。语用上,该构式有极强的表达气势,体现了强烈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化 认知动因 突显 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来”和“V到”的替换条件及认知动因 被引量:6
3
作者 范立珂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4-112,共9页
"V来"和"V到"的共性是[+位移],"V来"凸显[+立足点][+方向][+目标][+客体位移][+过程],认知方式是[+简括扫描][+散点透视];"V到"凸显[-立足点][-方向][+终结][-客体位移][+结果],认知方式是[+... "V来"和"V到"的共性是[+位移],"V来"凸显[+立足点][+方向][+目标][+客体位移][+过程],认知方式是[+简括扫描][+散点透视];"V到"凸显[-立足点][-方向][+终结][-客体位移][+结果],认知方式是[+渐次扫描][+焦点透视]。"V来"受"来"趋向性的限制,总体上是表趋向的结构,因而属动趋式;"V到"受限少,语法化程度高,虚化到可以表[+时间][+程度],因而属动结式。二者的句法、语义条件交叉对立。基于路径图式的认知动因,是联结和贯穿句法、语义的内在制约因素。这种认知动因及各种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应用于动趋式、动结式的对比分析及动趋式其它成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来 V到 替换条件 认知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也不是,B也不是”构式及其认知动因 被引量:2
4
作者 石慧敏 汪小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6-151,172,共6页
"A也不是,B也不是"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构式,该构式的前后两项形式上对称,A、B的语义通常相反或相对。对举反义聚合的两个极端项,概括该范畴所有可能的行为或状态,通过"不是"否定了极端项,从而达到全量否定的效... "A也不是,B也不是"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构式,该构式的前后两项形式上对称,A、B的语义通常相反或相对。对举反义聚合的两个极端项,概括该范畴所有可能的行为或状态,通过"不是"否定了极端项,从而达到全量否定的效应。经历时考察发现,"A也不是,B也不是"最早出现于宋代,元明时期产生了"A又不是,B又不是"和"A不是,B不是"两种变体,进入明清构式逐渐稳定,构式义也日益凝固,体现话语主体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也不是 B也不是” 构式 构式义 对举:主观化 认知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健康社区用户信息交流的认知动因探究——基于SEM和fsQCA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贺珊 曹坡 +1 位作者 余佳琪 刘蕤 《现代情报》 CSSCI 2023年第3期42-52,共11页
[目的/意义]网络健康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健康信息的重要场所,探究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行为认知动因有利于提高健康信息交流质量、增强网络健康社区的用户粘性、促进网络健康社区的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 [目的/意义]网络健康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健康信息的重要场所,探究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行为认知动因有利于提高健康信息交流质量、增强网络健康社区的用户粘性、促进网络健康社区的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电子健康素养、健康数学运算能力构建网络健康社区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认知动因的研究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使用SPSS 22.0、Amos 24.0和fsQCA 3.0对研究模型检验。[结果/结论]SEM分析结果显示,行动线索、感知收益、行为态度、健康焦虑、健康数学运算能力、电子健康素养对健康信息交流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与健康焦虑两情感变量分别在感知易感性与健康信息交流行为、感知严重性与健康信息交流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感知障碍对健康信息交流行为无显著影响。fsQCA分析分别发现4种触发用户产生/不产生信息交流行为的前因构型。行为态度是触发用户产生健康信息交流行为组合路径的共有因素,其与电子健康素养、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等共同导致用户的健康信息交流;感知障碍是用户不产生健康信息交流行为组合路径的共有因素。既探讨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行为认知动因的净效应,又厘清了导致结果变量的构型,研究结果可为用户提升健康信息交流效率以及医疗健康社交媒体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信息 信息交流 健康信念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 认知动因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拟辞格的社会认知心理动因 被引量:3
6
作者 龙绍赟 《山东外语教学》 2008年第5期27-31,共5页
从社会认知动机理论的视角看,优秀的仿拟辞格可满足发话人求达、求新、求雅的心理,同时仿拟辞格独特的修辞特色和它强调类比与联想的语言理据能加深受话人对仿体的注意、联想和记忆,这为仿拟语言的创造与理解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仿拟 发话人 受话人 语言理据 认知心理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 被引量:45
7
作者 汪少华 王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44,共5页
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歇后语。文章首先回顾了歇后语研究的传统方法和历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接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条典型的歇后语。概念整合理论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 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歇后语。文章首先回顾了歇后语研究的传统方法和历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接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条典型的歇后语。概念整合理论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可以更细致地阐释歇后语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网络 认知动因 推理逻辑 意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容词定语的逆向指向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蒋静忠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本文在语料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几种不同类型,分析了制约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语义条件、音节条件以及句法条件。最后讨论了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认知动因以及语法化操作过程。
关键词 形容词 定语 逆向指向 制约条件 认知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的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松松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112,共7页
形态句法层面的隐喻和转喻研究为认知视角下的句法和语义互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法意义隐喻和转喻视角转向拓宽了认知语法的视野。本文从介绍认知语法和生成语法对待句法和语义互动冲突的不同解决方案入手,回顾了语法意义的隐喻和转... 形态句法层面的隐喻和转喻研究为认知视角下的句法和语义互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法意义隐喻和转喻视角转向拓宽了认知语法的视野。本文从介绍认知语法和生成语法对待句法和语义互动冲突的不同解决方案入手,回顾了语法意义的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现状,认为语法隐喻和语法转喻并不是互动关系的两种单纯的唯一模式,隐喻和转喻互动的具体模式的确定是研究语法意义和隐喻/转喻互动关系的前提和难点。最后,本文尝试提出了语法意义和隐喻/转喻的互动模型以及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模型。但是,它们具体互动模式的确定还有待基于汉语语料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动因 句法语义互动 语法隐喻 语法转喻 隐喻-转喻连续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的多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云华 许群爱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文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MCA)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BL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义的主客观性倾向,对比了汉英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影响因素的共性和差异,并应用认知语言学转喻、隐喻和识解理论,阐释了认知动因。基于C... 文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MCA)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BL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义的主客观性倾向,对比了汉英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影响因素的共性和差异,并应用认知语言学转喻、隐喻和识解理论,阐释了认知动因。基于COCA和BCC语料的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均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共同影响因素是动用颜色词、主语有生性、认知方式、语用意义及心理/情感变化,不同影响因素分别是语用意义和语态。不同于英语的客观性倾向,汉语的“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更倾向主观识解。文章对非母语者习得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用颜色词+宾语” 主客观性 多因素 认知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美哭”类流行语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宁阳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7-93,共7页
"美哭"类流行语是位于动结型致使合成词"V哭"和"形容词+程度补语"之间的独特新生结构,其内部组合在语义构造、组合机制、修辞功能、产生理据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美哭"类结... "美哭"类流行语是位于动结型致使合成词"V哭"和"形容词+程度补语"之间的独特新生结构,其内部组合在语义构造、组合机制、修辞功能、产生理据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美哭"类结构的语义解读路径和产生动因,进一步探讨由"美哭"衍生出的系列程度补语的夸张修辞机制。研究发现此类新兴补语表达的核心概念为极致义,主要修辞功能为程度夸张,同时带有基于言说者主观审美经验的情感宣泄,探讨流行语创生过程中语言经济性原则和元语言认知驱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现代汉语"乖戾"构词背后的认知动因,为新词构成机制和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哭”致使合成词 程度补语 认知动因 夸张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位移动词的整合词汇化模型研究
12
作者 马应聪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34,共6页
根据"整合词汇化模型"理论,形态语义融合和音位联合是词汇化过程中的明显标记。英语空间位移动词为介词类动词,是在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由词汇化产生的结果,在现代英语中又将经历再词汇化的演变,呈现出从"部... 根据"整合词汇化模型"理论,形态语义融合和音位联合是词汇化过程中的明显标记。英语空间位移动词为介词类动词,是在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由词汇化产生的结果,在现代英语中又将经历再词汇化的演变,呈现出从"部分固定短语到单个的词或者完全不可分析的复合形式"的发展进程,期间介词的语义被融入到动词中且其形态音位消失。在再词汇化过程中,介词增加整体构式的词汇语义内容,实现动词意义的拓展,是空间位移动词语义构建的重要认知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位移动词 整合词汇化模型 认知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