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视角下的城市家庭认同变迁和女性崛起 被引量:37
1
作者 沈奕斐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71,共8页
"家庭"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对个体来说,"家庭"更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中的一种认同,很多的家庭变迁和家庭问题都和家庭认同有关。本文从家庭认同出发,以个体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在上海深度访谈的46个家庭(以... "家庭"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对个体来说,"家庭"更是存在于个体意识中的一种认同,很多的家庭变迁和家庭问题都和家庭认同有关。本文从家庭认同出发,以个体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在上海深度访谈的46个家庭(以中产阶层家庭为主),探讨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本文详细论述了个体家庭的认同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背后的性别关系变迁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家庭 家庭主义 个体化 家庭认同 性别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个体化理论的研究视角 被引量:10
2
作者 吕梦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60,共4页
尽管因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学术界所称的"个体化"是所有现代社会共享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国史无前例的个体崛起浪潮中的冲浪者,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痛与惧"已和前代人截然不同,其自我认同困境也植根于... 尽管因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学术界所称的"个体化"是所有现代社会共享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国史无前例的个体崛起浪潮中的冲浪者,当代青年所面临的"痛与惧"已和前代人截然不同,其自我认同困境也植根于这种时代的变迁之中。从个体化理论视角出发勾勒当代青年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对自我归属的退守、从共挈性到相对性的价值位移以及社会交往关系的私化与隔绝的种种困境,挖掘其根源并探索化解困境的可能路径,无论对当代青年的成长还是个体化社会的整合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理论 当代青年 自我认同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嵌入与网络认同个体化--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
3
作者 董敬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4-209,共6页
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流动人口抒解流动困境和形成新的认同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选择。然而因为流动过程中面临再嵌入的问题及网络本身的特征,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认同无法形成群体认同,反而是一种个体化认同。这种个体化的认同既与当前主... 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流动人口抒解流动困境和形成新的认同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选择。然而因为流动过程中面临再嵌入的问题及网络本身的特征,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认同无法形成群体认同,反而是一种个体化认同。这种个体化的认同既与当前主流研究结论相悖,又反映了流动人口与网络社区相遇的现状。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个体化认同形成既与结构有关,又与网络特征有关。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个体化认同背后是流动人口群体的结构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网络社区 认同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的执政党认同 被引量:4
4
作者 祝灵君 冉茜仪 《党政研究》 2015年第4期45-49,共5页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个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也正步入个体化社会的进程。个体化社会造就了一个崭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呈现出许多新的显著特征。在新的环境下,影响执政党认同的因素表现出多样化,执政党认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分析和认... 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个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也正步入个体化社会的进程。个体化社会造就了一个崭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呈现出许多新的显著特征。在新的环境下,影响执政党认同的因素表现出多样化,执政党认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分析和认识个体化社会新环境下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理解和把握个体化社会对执政党认同的影响,有助于世界各国执政党共同正视风险和挑战,共同提升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社会 执政党认同 经济增长 城镇化 新媒体 反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风险社会与个体化的世界想象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31,共7页
现代社会对进步的信奉经由全球风险而与现代性自我去魅的过程相矛盾。作为现代性内部变异的一种新形态,风险社会成为自反性现代化的代名词。社会风险从社会结构转移到个体身上,风险社会的增长与不确定的个体自由成为现代人的双重生活特... 现代社会对进步的信奉经由全球风险而与现代性自我去魅的过程相矛盾。作为现代性内部变异的一种新形态,风险社会成为自反性现代化的代名词。社会风险从社会结构转移到个体身上,风险社会的增长与不确定的个体自由成为现代人的双重生活特征,要求个人被迫发展出具有自反性的政治行动。个体化的世界主义通过强调承认社会的差异和他性的价值判断,既崇尚平等又尊重差异的政治方案实现了个体自由与世界社会的内在联结。将人的行动与意义联系起来的个体化宗教信仰,成为主体间道德感生成的缘由。全球风险对日常生活的不断侵蚀,导致个体化时代的认同困境不仅表现为个体愈来愈严重的社会认同危机,而且表现为自我认同的困境。这也成为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风险社会 个体化 世界主义 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认同论纲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2,共8页
个体是现代社会个体化时代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方式,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存在方式的接受和认可。个体认同实现于工作、消费、社会交往等生活活动中,身体是重要的载体;个体认同与个体生活和自我认同具有统一性,更是在社会认同、社会共识... 个体是现代社会个体化时代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方式,个体认同是个人对这一存在方式的接受和认可。个体认同实现于工作、消费、社会交往等生活活动中,身体是重要的载体;个体认同与个体生活和自我认同具有统一性,更是在社会认同、社会共识和社会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赋予了个体认同最深刻的本质和特性,构建了个体认同的一般机制。个体认同是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历史挑战,社会启蒙是中国社会完成这一使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 个体认同 社会认同 现代性 社会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红云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9-60,共2页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的个体化现象日益突显,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农村居民的个体意识不断觉醒,更加注重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农村基层治理主体对农民的...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的个体化现象日益突显,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农村居民的个体意识不断觉醒,更加注重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农村基层治理主体对农民的组织整合能力日趋弱化。因此,从个体化视角来看,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对此,各农村治理主体地区还需加强农民认同感,提升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组织力;切实关注农民利益,深入挖掘农村基层治理资源;完善农民支持系统,多维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 农村基层 基层治理 治理资源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跨文化认同的四种视角 被引量:42
8
作者 戴晓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4-151,160,共8页
跨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产物。它超越传统的文化认同观,在促进跨文化对话,建构美美与共、互惠双赢的跨文化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分析了西方三个解读跨文化认同的经典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另... 跨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产物。它超越传统的文化认同观,在促进跨文化对话,建构美美与共、互惠双赢的跨文化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分析了西方三个解读跨文化认同的经典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另一种诠释。阿德勒从认同的多元化与世界化来理解跨文化认同,把它定义为新的身份意识及其人格在更高层次上的再整合,展现跨文化人多重、流动的文化归属与世界主义情怀。吉川从认同的互动与联合出发,把它理解为"非一非二"、既独立又联系的双螺旋式跨文化关系,打破二元对立,创建"在之间"的身份认同可能性。金荣渊聚焦认同的个体化与普遍化,把跨文化认同看作不断寻求自我本真与人类共性的进程,昭示交际者打破族群中心主义与文化刻板印象,不断自我转化,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笔者关注认同的延伸,把跨文化认同界定为文化认同的拓展与更新,彰显交际者立足自身社会,开放自我,整合不同文化元素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认同 认同的多元化 认同的互动与联合 认同的个体化与普遍化 认同的延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与自我认同——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明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3,共9页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焦虑 自我认同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