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认同与价值创获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晔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7,共4页
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是一种网上生活的精神动能和意志修养,是一个在网络生活中自我领悟又不断扬弃自我领悟的自我生成过程。在新的网络时代语境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和网络自律能力,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认... 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是一种网上生活的精神动能和意志修养,是一个在网络生活中自我领悟又不断扬弃自我领悟的自我生成过程。在新的网络时代语境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能力和网络自律能力,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认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密切关联,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用领域方面的信用和效度。科学、灵透、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将指引当代大学生于混乱中寻找方向,从诱惑学会拒绝,在迷茫中把握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道德 主体认同 价值创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石小说创作中的主体认同与启蒙向度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文本展示的写实画面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一个丰富复杂的思想"引力场"。普罗意识和人文情怀这两种内涵相异的现代启蒙向度构成了其中富有张力的两极。作为创作主体的身份疏离与认同使文本在价值... 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文本展示的写实画面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一个丰富复杂的思想"引力场"。普罗意识和人文情怀这两种内涵相异的现代启蒙向度构成了其中富有张力的两极。作为创作主体的身份疏离与认同使文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分殊与缠绕的态势。这一特征不仅在他的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题材中得到鲜明体现,而且也透过文本所呈现的写实精神与浪漫基质获得生动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石 思想“引力场” 主体认同 启蒙向度 两大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与内部评价实现主体认同的博弈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莹 胡婷 李文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2-67,共6页
近年来,第三方评价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领域的重要工具,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并没有因为第三方评价的引进而得到明显有效的提高。文章基于博弈论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第三方评价主体获得内部评价主体认同不足的影响因素包括职... 近年来,第三方评价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领域的重要工具,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并没有因为第三方评价的引进而得到明显有效的提高。文章基于博弈论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第三方评价主体获得内部评价主体认同不足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院校理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信息集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实力等。为此,建议第三方评价主体要注重内部提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明确元治理的角色、加强顶层设计及职业院校改变传统办学观念,增强第三方评价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质量 第三方评价 主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认同、个人史与生命的辩证法——论王蒙新作《笑的风》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萌羽 常鹏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1,共7页
在共和国一代作家中,王蒙无疑是个人身份与主体经验都颇为复杂的一个,作家、学者、官员的多重身份,加之特殊的历史遭际与执着的主体承担意识,注定了他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然而,不管在与共和国同行的路途中有过多少&q... 在共和国一代作家中,王蒙无疑是个人身份与主体经验都颇为复杂的一个,作家、学者、官员的多重身份,加之特殊的历史遭际与执着的主体承担意识,注定了他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然而,不管在与共和国同行的路途中有过多少"杂色"与"巡游",贯穿王蒙80余年生命历程的底色始终是革命和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到80年代的《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再到90年代的"季节系列"、《暗杀3322》等,王蒙一面回望历史,一边直面现实,以多变的言说方式表达自我对历史与时代的审视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主体认同 《蝴蝶》 《活动变人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青春万岁》 主体经验 多重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消费主体认同的信息系统评价模型
5
作者 康慧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83,87,共3页
从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价体系出发,分析了现代无纸化办公体系中信息系统的枢纽作用与协调功能,通过消费主体认同评价的意义、指标体系两个方面对信息系统的评价进行了论述,并构建了基于消费主体认同的信息系统评价的过程与结果模型。
关键词 信息系统 消费主体认同 信息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认同的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曹挹芬 曾长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95-200,共6页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环境由现实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结合,认同客体信息源由国家信息垄断到网络信息多元,认同主体的认同方式由外界灌输系统学习为主到自我选择碎片阅读为主,认同载体也由主导载体的唯一性同质化...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环境由现实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结合,认同客体信息源由国家信息垄断到网络信息多元,认同主体的认同方式由外界灌输系统学习为主到自我选择碎片阅读为主,认同载体也由主导载体的唯一性同质化到多样性分众化。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众认同,必须研究并遵循新媒体时代认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规律,强化新媒体时代认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凝聚力,发挥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载体的功能,优化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众认同 认同主体 认同客体 认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与民族身份/认同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静 王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8,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对塑造云南各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建国初期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按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构建了区别于传统民族身份/认同的国家身份/认同,各民族在接受并认同影...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对塑造云南各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建国初期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按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构建了区别于传统民族身份/认同的国家身份/认同,各民族在接受并认同影片中自己民族镜像的同时认同了"镜像"描述的国家主体的身份。新时期以来,各民族以高度的民族自觉性和主体性参与了本民族电影的创作,关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性意义,强调各民族形象、个人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与其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按照消费文化逻辑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则构建了一个想尽可能获得更多观众认同的混杂的民族身份却得不到本民族观众认同。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有效构建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第一,民族身份/认同主体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第二,影片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对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电影 民族文化 身份 认同 认同主体 民族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构建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培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94-200,共7页
传统修辞理论构建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主-客对立的不平等关系。为克服该弊端,运用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来构建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探讨修辞双主体如何通过语言达到认知和情感双层面的主体间性认同。研究认为,该理论赋予修辞双主体充分... 传统修辞理论构建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主-客对立的不平等关系。为克服该弊端,运用哈贝马斯等人的主体间性理论来构建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探讨修辞双主体如何通过语言达到认知和情感双层面的主体间性认同。研究认为,该理论赋予修辞双主体充分的使动权和能动性,为文化冲突中如何将失衡关系转化为共存互生的平等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认同 主体间性修辞 修辞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学校治理的现实阻碍与方法进位
9
作者 宋娜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39,共5页
推进现代学校治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保障。传统学校在发展导向、治理主体、教育行为与激励功能上的问题呈现,为学校治理系统重构、持续增效提供了现实驱动。本研究立足现代学校治理的实然需求与... 推进现代学校治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保障。传统学校在发展导向、治理主体、教育行为与激励功能上的问题呈现,为学校治理系统重构、持续增效提供了现实驱动。本研究立足现代学校治理的实然需求与逻辑联系,梳理形成优化治理行为的思路方法:基于发展定位,构造旨在引领治理的特色制度框架;立足角色信任,打造指向民主治理的多元参与格局;聚焦机制培育,建造服务全域治理的文化支持环境;着眼激励赋能,锻造引动高效治理的分层评估体系,以期为现代学校治理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治理 学校文化 民主治理 评价考核 主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10
作者 杨燕楠 陈建录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26-31,共6页
教育家精神对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的重要引领作用,能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筑起精神支柱且提供行动导向。教育家精神能够涵养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情感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知行合一。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家精神对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的重要引领作用,能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筑起精神支柱且提供行动导向。教育家精神能够涵养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情感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知行合一。教育家精神融入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应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将职教教师精神象征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动力;深化主体认同,从认知到行动以教育家精神全面塑造职教教师专业身份;践行教育家理念,构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职业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顶层设计 主体认同 教育家理念 专业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发生学与儒学的诠释视域——评丁为祥新著《发生与诠释: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
11
作者 邸利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19,共5页
儒学既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在不断的反向诠释过程中自觉地奠定、发展、诠释和张扬着其鲜明的人文关怀、道德精神和主体品格。《发生与诠释》一书考察了三代到两汉之儒学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涉及到儒学对"生存技能"和&... 儒学既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在不断的反向诠释过程中自觉地奠定、发展、诠释和张扬着其鲜明的人文关怀、道德精神和主体品格。《发生与诠释》一书考察了三代到两汉之儒学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涉及到儒学对"生存技能"和"人伦文明"关注侧重的变化、在现实政治中的自我定位和理论建构倾向,以及在道德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性智慧等重要问题,最后展现出儒学的客观发生发展与主体认同诠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当代儒学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发生学 生存技能 双重主体 具体的普遍性 主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托邦、世界想象与主体——从《叶问4》看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重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鹏飞 吴琼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35,共4页
电影作为某种类似福柯所谓的异托邦的事物,在后者特有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法中,揭秘了电影对现实的变形、指涉和某种程度的改造。[1]正是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影片《叶问4》在功夫片的传统中,讲述了一种新的主体认同故事,而这又与以《... 电影作为某种类似福柯所谓的异托邦的事物,在后者特有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法中,揭秘了电影对现实的变形、指涉和某种程度的改造。[1]正是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影片《叶问4》在功夫片的传统中,讲述了一种新的主体认同故事,而这又与以《流浪地球》《战狼》等为代表的新近影片产生了共鸣,即它们共同揭示出当下中国电影乃至现实中国在文化身份重建上的努力。不过,相较前两部电影,《叶问4》的独特性也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问 身份重建 异托邦 《战狼》 主体认同 功夫片 辩证法 独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同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孟晶 杨宝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32,共5页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关键,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同关系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W市某教育集团为例,从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价值认同、内容认同、执行主体认同、执行方式认同四个方面调查分析课后服务现状,结果发现,忽视教师...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关键,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同关系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W市某教育集团为例,从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价值认同、内容认同、执行主体认同、执行方式认同四个方面调查分析课后服务现状,结果发现,忽视教师的内在需求使得执行方式认同较低,弱化教师的支持力度导致执行主体单一,搁置教师的专业愿景致使执行内容脱离实践。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认同的实践路径是多元联动保障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持久效能需要学校完善机制,供给耦合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建构平台,资源统领盘活教师的外部支持;创新模式,技术革新用活教师的专业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课后服务 价值认同 内容认同 执行主体认同 教师内生动力 执行方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党内法规规范性的三重来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红梅 郝钰凯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党内法规规范性的来源是解答“党员为什么遵守党内法规”的前提。立足于党内法规的历史可溯性特点,以党的百年发展为脉络探究党内法规规范性内涵的变化,可有效发掘党内法规规范性的多重来源。具体而言,考察党内法规的历史演变,其规范性... 党内法规规范性的来源是解答“党员为什么遵守党内法规”的前提。立足于党内法规的历史可溯性特点,以党的百年发展为脉络探究党内法规规范性内涵的变化,可有效发掘党内法规规范性的多重来源。具体而言,考察党内法规的历史演变,其规范性有三重来源:一是党员内心认为“应当”的内生来源,即党内法规自诞生时就已经存在于党员心中的“党性”;二是基于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认同,并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增强的实践来源;三是以党内法规体系自身的制度正当性为核心,维持党内法规规范性稳定的制度来源。明确党内法规规范性来源,既可以推动党内法规学的发展,又可以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与实践层面为党内法规规范性的强化指明思路,进而为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激发党内法规的制度活力,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 规范性来源 “党性” 主体认同 制度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形机器人使用者的注意义务 被引量:7
15
作者 宁园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8,共11页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将产生人形机器人使用致害风险,并引发有关使用者是否应负注意义务的诘问。使用者是人形机器人的直接管控者,应设置与其风险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注意义务,以保障智能社会交往安全、维系人的主体性认同和共同体认同...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将产生人形机器人使用致害风险,并引发有关使用者是否应负注意义务的诘问。使用者是人形机器人的直接管控者,应设置与其风险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注意义务,以保障智能社会交往安全、维系人的主体性认同和共同体认同、实现动态利益衡平。人形机器人的注意义务包括合理指令义务、合理操作义务和过程管理义务,注意义务的成立则需满足义务履行的必要性、损害可预见性、损害可避免性三个要件。由于使用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支配存在有限性和依赖性,应以人形机器人制造者、人工智能提供者未就损害发生之危险履行必要辅助义务作为使用者注意义务的免除事由,以避免使用者承担超出其支配能力的注意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 注意义务 社会交往安全 主体认同 免除事由 侵权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课”是不断成长的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言顺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37-39,共3页
从"好课"成长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好课观念,即:好课是教师对于自身课堂的反思与重建;好课是源自课堂主体的深度认同;好课需要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立体建构;好课需要长时期的有效规划。
关键词 好课观 反思和重建 主体认同 立体建构 教学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7
作者 龚举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3,共5页
有关文学本质的追问既是文学研究绕之不过的重点,也是当代文艺学建构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难点。究其实,所谓文学本质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多向度动态式综合生成的价值指认。这些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规训,文化地理的非对称性限定,... 有关文学本质的追问既是文学研究绕之不过的重点,也是当代文艺学建构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难点。究其实,所谓文学本质是由诸多主客观因素多向度动态式综合生成的价值指认。这些因素包括:国家意识形态的体制性规训,文化地理的非对称性限定,文学阐释的主体性认同。文学本质的多向生成,不仅说明其发生机制的后发式、多源化和流动性,而且表明文学本质一元化认定的不合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质 动态生成 国家意识形态 地理差异 主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开端”和“起源”的《故乡》 被引量:4
18
作者 卢建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6,共11页
立足于"启蒙"和"革命"视野,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理所当然被置于革命/启蒙话语的"开端"位置,被赋予反封建和改造国民性的"起源"意义。但如果从中国现代性的"乡愁"视野看... 立足于"启蒙"和"革命"视野,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理所当然被置于革命/启蒙话语的"开端"位置,被赋予反封建和改造国民性的"起源"意义。但如果从中国现代性的"乡愁"视野看出去,则小说《故乡》无疑处在另一个"开端"的位置,具有不同的"起源"意义:一方面"故乡"演变为现代中国"个体"与"共同体"的意义源头,另一方面乡愁书写则成为现代中国主体建构与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凸显了主体的建构与认同困境,同时通过神异的海边图画揭示出"希望"的源泉,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鲁迅文学中的"希望/绝望"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开端 起源 主体建构/认同 “希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再审视 被引量:6
19
作者 熊治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51-56,共6页
社会整合功能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思想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要视域。文章从认知-阐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策略-行动层面、多样-复杂层面对意识形态的内... 社会整合功能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思想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要视域。文章从认知-阐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策略-行动层面、多样-复杂层面对意识形态的内涵进行多维解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概念中隐含的社会性、价值性、共识性等特征;从社会思想整合与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利益整合与社会发展整合、社会制度整合与社会组织整合等角度概括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主要内容;指出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实践为内生基础,以主体认同为逻辑起点,以情感共鸣为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实践 主体认同 情感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本源的价值观建设——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前提性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小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0,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在时间密度、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上构筑了自我标识和主体认同。但在长时间的演进和阐释过程中仍然有一个核心问题没有梳理清楚和清理干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如何借鉴西方文化资源,并在与西方文化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在时间密度、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上构筑了自我标识和主体认同。但在长时间的演进和阐释过程中仍然有一个核心问题没有梳理清楚和清理干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如何借鉴西方文化资源,并在与西方文化资源对话中展现自身的文化独立性和时代合理性。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处理与西方文化资源关系时呈现出一种失衡状态,西方文化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借鉴的主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主体认同 价值观建设 思想深度 失衡状态 阐释过程 回归本源 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