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认同与价值创获研究 |
李晔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
2
|
柔石小说创作中的主体认同与启蒙向度 |
刘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
3
|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与内部评价实现主体认同的博弈分析及建议 |
刘莹
胡婷
李文平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
4
|
主体认同、个人史与生命的辩证法——论王蒙新作《笑的风》 |
李萌羽
常鹏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
5
|
基于消费主体认同的信息系统评价模型 |
康慧
|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6
|
新媒体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认同的探讨 |
曹挹芬
曾长秋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11
|
|
|
7
|
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与民族身份/认同 |
杨静
王超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
8
|
主体间性修辞理论构建 |
赵培玲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5
|
|
|
9
|
现代学校治理的现实阻碍与方法进位 |
宋娜娜
|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0
|
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
杨燕楠
陈建录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1
|
主体发生学与儒学的诠释视域——评丁为祥新著《发生与诠释: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 |
邸利平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
12
|
异托邦、世界想象与主体——从《叶问4》看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重建 |
高鹏飞
吴琼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
13
|
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同困境与路径 |
孟晶
杨宝忠
|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
2023 |
10
|
|
|
14
|
论党内法规规范性的三重来源 |
陈红梅
郝钰凯
|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15
|
论人形机器人使用者的注意义务 |
宁园
|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
16
|
“好课”是不断成长的 |
张言顺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17
|
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
龚举善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8
|
作为“开端”和“起源”的《故乡》 |
卢建红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19
|
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再审视 |
熊治东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
2017 |
6
|
|
|
20
|
回归本源的价值观建设——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前提性思考 |
于小植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