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上颈椎及其相关结构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被引量:4
1
作者 沙勇 张绍祥 +11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杨晓萍 陈现红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470-1472,共3页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上颈椎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为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上颈椎部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上颈椎部局部可...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上颈椎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为该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上颈椎部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上颈椎部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能够清晰显示上颈椎部各种重要结构 ,着重显示了上颈椎部韧带、血管与骨性结构三维解剖关系。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 ,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断面数据 ,上颈椎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可视化人体 断层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正颌外科应用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超 洪虓 +5 位作者 杨椋昕 马腾飞 黄珊珊 赵利 韩良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66-1668,共3页
选择6例颌面部畸形的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所有颌面部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三维重建,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手术模拟,最后确定手术方法。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为6例颌面部畸形患者术前提供相对准确的诊断,通过辅助三维重... 选择6例颌面部畸形的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所有颌面部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三维重建,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手术模拟,最后确定手术方法。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为6例颌面部畸形患者术前提供相对准确的诊断,通过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获得的图像弥补了普通X线及二维CT轴位图像不足,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在正颌外科的术前诊断、手术计划制定及手术后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颌面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口腔计算机辅助外科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 颌面畸形 三维手术预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尾壳核、边缘区和苍白球生后发育的计算机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耀宇 江贵平 +1 位作者 舒斯云 包新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6-360,T061,共6页
为研究大鼠脑的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在出生后的三维立体形态的发育变化规律 ,在脑连续冠状切片的基础上进行Nissl染色 ,然后对脑的整个外轮廓、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尾壳核生后 (P0 1~P3... 为研究大鼠脑的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在出生后的三维立体形态的发育变化规律 ,在脑连续冠状切片的基础上进行Nissl染色 ,然后对脑的整个外轮廓、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尾壳核生后 (P0 1~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1.40± 0 .2 0 ) mm3到 (4 4 .5 2± 0 .10 ) mm3,最大吻尾径从 3 .1mm到 6.8mm;最大背腹径从 1.5 8mm到5 .0 41mm;最大内外径从 1.0 5 mm到 3 .64 1mm。苍白球生后 (P0 1~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0 .2 5± 0 .0 2 ) mm3到 (4 .84± 0 .0 8)mm3,最大吻尾径从 1.0 mm到 3 .3 mm;最大背腹径从 1.175 mm到 2 .5 5 1mm;最大内外径从 0 .80 5 mm到 1.5 98mm。边缘区生后 (P0 1~ P3 60 )的发育变化 :体积从 (0 .0 3 0 0 2± 0 .0 0 3 6) mm3到 (0 .5 6± 0 .0 1) mm3,最大吻尾径从 0 .8mm到 1.76mm;最大背腹径从 1.15 6mm到 2 .3 60 mm;最大内外径从 0 .0 65 mm到 0 .185 mm。提示 ,在生后一年中 ,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的形态基本未发生明显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壳核 边缘区 苍白球 计算机三维重建 生后发育 大鼠 脑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匹配和内插值的连续切片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4
作者 张显全 李自双 +1 位作者 卢晓 王公瑞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8-470,共3页
关键词 匹配 内插值 连续切片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再生坐骨神经病理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罗永春 陈菁 +3 位作者 朱刚 李兵仓 赵辉 陈志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变性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改变,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实现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改变的可视化。材料和方法采用30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坐骨神经切割伤模型,硅胶管桥接,术后3d、7d、15d、30d、60d、90d取坐骨神经断端...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变性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改变,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实现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改变的可视化。材料和方法采用30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坐骨神经切割伤模型,硅胶管桥接,术后3d、7d、15d、30d、60d、90d取坐骨神经断端两侧神经及对侧正常神经各5mm,丝线标记定位,石蜡切片,三色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摄像并输入微机,进行图像配准和数据预处理,导入SGI图像工作站中完成三维图像重建及显示。结果三色法染色标本结构层次清晰,境界分明,三维图像成功再现神经损伤后变性与再生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典型病理变化。结论利用普通三色染色法与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相结合,是研究周围神经显微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坐骨神经再生 病理结构 计算机三维重建 三色染色法 周围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集成成像系统中物体三维信息的重建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钉钉 王晓蕊 +2 位作者 杨琛 向健勇 张方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06,153,共6页
依据三维集成成像特性,以立体视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对匹配的单元图像立体匹配算法,建立了单元图像像素到重建三维物体点的精确映射关系,实现了三维集成图像的重建.最后,提出一种符合人眼视觉观测效果的评价尺度,定量分析了... 依据三维集成成像特性,以立体视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对匹配的单元图像立体匹配算法,建立了单元图像像素到重建三维物体点的精确映射关系,实现了三维集成图像的重建.最后,提出一种符合人眼视觉观测效果的评价尺度,定量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三维图像重建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集成成像 三维重构 三维图像处理 微透镜阵列 计算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三维重建及虚拟内窥镜 被引量:11
7
作者 邱明国 张绍祥 +4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72-574,共3页
目的 建立人体耳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探索虚拟耳内窥镜在内耳解剖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耳部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 ,并模仿耳内窥镜对中耳、内耳等结构进行观察。结... 目的 建立人体耳部可视化数字模型 ,探索虚拟耳内窥镜在内耳解剖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耳部重要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 ,并模仿耳内窥镜对中耳、内耳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成功获得耳部可视化模型 ,应用虚拟内窥镜可清楚显示中耳及内耳结构三维形态。结论 虚拟耳内窥镜观察有助于分析阐明耳内部结构的三维空间毗邻关系 ,可为耳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耳神经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人体 虚拟内窥镜 模型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人数据集三维重建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苏秀云 裴国献 +2 位作者 李鉴轶 赵卫东 金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于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特点的图像配准,彩色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4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再将断层图像根据第一个定位杆的质心坐标... 目的:探索适合于中国数字人数据集特点的图像配准,彩色图像分割以及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首先基于中国数字人连续断层图像的4个定位杆坐标值,对断层图像进行射影变换,消除其射影失真。纠正失真后再将断层图像根据第一个定位杆的质心坐标值裁剪成大小一致的断层图像。其次使用photoshop中knockout滤镜,完成断层图像的分割。最后使用mimics软件完成三维重建。结果:建立了中国数字人女1号髋部骨骼肌精确的三维模型。结论:髋部骨骼肌模型的三维交互可视化可以准确反映该区域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空间毗邻关系,同时为数字人三维可视化提供了一种精确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字人 图像配准 射影变换 彩色图像分割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下海绵窦MRI与薄层断面及三维重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现红 张伟国 +5 位作者 张绍祥 赵涛 刘正津 陈金华 谭立文 杜兴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研究枕下海绵窦MRI、断面解剖及三维图像,为临床开展颅颈交界区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对枕下海绵窦及毗邻结构进行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在SGI工作站上对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 目的:研究枕下海绵窦MRI、断面解剖及三维图像,为临床开展颅颈交界区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对枕下海绵窦及毗邻结构进行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在SGI工作站上对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枕下海绵窦在MRI和标本薄层断面中具有良好对应关系,二者各组数据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提供三维立体视觉,显示复杂的空间结构。结论: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而精确的断面数据,三维可视化图像可较好显示枕下海绵窦正常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海绵窦 断层解剖 MRI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像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压缩感知理论的烟囱烟羽断层重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鸣宇 周海金 +3 位作者 司福祺 王煜 窦科 苏静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08-1712,共5页
烟羽断层重建质量受两方面条件限制:其中一个限制条件是遥感设备的时间分辨率。以往的研究多使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进行CT重建,受采集数据速度的限制,重建图像的时间分辨率较低。另一个限制条件是,采集到的数据量有限,是典... 烟羽断层重建质量受两方面条件限制:其中一个限制条件是遥感设备的时间分辨率。以往的研究多使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进行CT重建,受采集数据速度的限制,重建图像的时间分辨率较低。另一个限制条件是,采集到的数据量有限,是典型的不完全角度重建。过去多使用代数迭代重建算法或统计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受测量误差的影响比较大,分辨率较低且伪影较多。构造了基于成像差分吸收光谱技术(IDOAS)的光谱数据采集系统,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构造的系统相比,数据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160多倍,基本解决了时间分辨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和低三阶导数模型的烟羽断层重建算法——投影凸函数集低三阶导数法,简称为POCS-LTD。在投影的过程中,使用代数重建算法使重建图像符合投影方程;在全变分迭代的过程中使用了优化算法,将低三阶导数模型的全变分归一化值作为优化算法的迭代方向,前次迭代运算结果与本次投影运算的差值的模作为迭代步长。对重建算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重建图像的接近度和一致性相关因子为指标,对重建结果进行了分析。数值模拟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抗误差能力,与传统的低三阶导数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将重建接近度减小了80%以上。使用烟羽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外场实验,用POCS-LTD算法对外场实验的数据进行了烟羽重建,重建图像显示烟羽图像清晰,伪影得到了较好的抑制。介绍的烟羽断层数据采集系统和烟羽断层重建算法,提高了烟羽断层重建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减少了重建图像的伪影,扩大了光谱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差分吸收光谱仪 大气吸收光谱 计算机断层重建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的股动脉插管个性化设计
11
作者 安高 洪丽 +1 位作者 彭田红 杨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重建股动脉插管区血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方法采用1例股动脉插管失败病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获得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手动分割技术、三维动态区域增长...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重建股动脉插管区血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方法采用1例股动脉插管失败病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获得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手动分割技术、三维动态区域增长技术、布尔运算技术对股动脉插管区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按照组织层次获得了股动脉插管区皮肤、血管、髋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该三维模型可以进行任意缩放旋转,可显示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和空间构象,可在三维空间进行距离、角度的测量,由此找到了股动脉插管导丝误入腹壁下动脉的原因。结论提示在个人PC上用Mimics软件可以较为快捷地建立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为临床介入治疗和影像诊断提供了形态学参考及个性化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腹壁下动脉 CT增强扫描 计算机三维重建 数字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疾病康复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55-256,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疾病康复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颈椎和25例胸腰椎患者行MSCT后,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积重建(SSD)及实时再现(VR)软件实现三维重建。结果经重建的图像可显示颈椎后... 目的探讨经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疾病康复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颈椎和25例胸腰椎患者行MSCT后,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积重建(SSD)及实时再现(VR)软件实现三维重建。结果经重建的图像可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椎间孔狭窄、骨质增生等,胸腰椎可显示各种骨折及骨质增生、滑脱等病理改变。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在脊柱疾病及损伤中有独特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辅助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颞骨三维重建的冰冻连续切片技术
13
作者 黄玮 董明敏 刘宏建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35-835,838,共2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豚鼠颞骨冰冻连续切片技术。将颞骨标本用甲酸脱钙,在标本两侧放置定位线,然后将定位线与标本一起用明胶包埋。此技术具有切片薄、制片周期短、定位准确等优点,所得图像既具备切片的细节性,又能反映颞骨的空间特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豚鼠颞骨冰冻连续切片技术。将颞骨标本用甲酸脱钙,在标本两侧放置定位线,然后将定位线与标本一起用明胶包埋。此技术具有切片薄、制片周期短、定位准确等优点,所得图像既具备切片的细节性,又能反映颞骨的空间特性,对颞骨解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 计算机三维重建 解剖 颞骨 冰冻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完成 被引量:171
14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17 位作者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杨晓萍 张伟国 陈现红 陈金华 丁仕义 陈伟 陆明 游箭 许忠信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31-1232,共2页
目的 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 (Digitizedvisiblehuman)。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盐水池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 目的 建立中国的数字化可视人体 (Digitizedvisiblehuman)。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盐水池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男性 ,3 5岁 ,身高 170 0mm ,体重 65kg ,重庆人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为 1.5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头部和颈部为 0 .5mm ,其中颅底部为 0 .1mm ,其他部位为 1.0mm ,全身共计 2 5 18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90 .64 8GB。结论 ①本文报道的研究结果为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 (ChineseVisibleHuman)的正式报道 ,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本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站为 :http : www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数字化可视人体 可视化人体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采集与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20 位作者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刘光久 单锦露 刘继军 张伟国 陈金华 王健 陈伟 陆明 游箭 庞学利 肖红 许忠信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 建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 (Chinesedigitizedvisiblehumanfemale)。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女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 目的 建立中国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 (Chinesedigitizedvisiblehumanfemale)。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女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利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 ,在SGI图像工作站上 ,利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三维重建软件包进行人体结构的三维重建和立体显示。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女性 ,2 2岁 ,身高 162 0mm ,体质量 5 4kg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 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头部为 1 5mm ,其余部位为 3 0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头部为 0 2 5mm ,其他部位为 0 5mm ,全身共计 3 64 0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13 1 0 4GB。结论 ①经文献检索和查新 ,仅见美国Colorado大学于 1995年 12月完成了 1例女性人体标本的数据采集。本研究结果增添了新的一例女性可视化人体的数据资料 ,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女性 数字化可视人体 可视化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报告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绍祥 刘正津 +16 位作者 谭立文 邱明国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刘光久 单锦露 刘继军 张伟国 陈金华 王健 陈伟 陆明 游箭 庞学利 肖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 建立更为细致的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 目的 建立更为细致的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方法 选择经肉眼观察、CT和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青年男性人体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 5 %明胶包埋 ,置入 -3 0℃冰库中冰冻 1周 ,然后在 -2 5℃低温实验室中用TK 63 5 0型数控铣床 (铣切精度为 0 .0 0 1mm)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模型数据获取 ,得到人体结构数据集。结果 所选用标本为男性 ,2 1岁 ,身高 182 0mm ,体质量 66kg ,非器质性疾病死亡。CT扫描层厚 :头颈部为 1.0mm ,其他部位为 2 .0mm。MRI扫描层厚头颈部为 1.5mm ,其他部位为 3 .0mm。连续横断面层厚 :全身均为 0 .1mm ,全身共计 183 98个断面。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10 9890 5 6( 4 0 64× 2 70 4)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62 .9MB ,整个数据集数据量为 115 7.2 3GB。其研究结果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站发布 ,网址为 :http : www .chi nesevisiblehuman .com 。结论 ①经文献检索 ,目前全世界已经报道的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全身切片最薄为 0 .2mm (本研究组报道的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颅底部局部切片达到 0 .1mm) ,切片数均为数千个断面 ,断面摄影分辨率均为数百万像素 ,数据量为数十个GB ,或一百多个G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人体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盆底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邱明国 张绍祥 +10 位作者 刘正津 谭立文 李七渝 李恺 崔高宇 郭燕丽 杨晓萍 陈现红 王欲甦 邓俊辉 唐泽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盆底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盆底解剖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肛提肌由四部分组成 ,在薄层断面图像上可通过其所在不同层面和肌肉纤维... 目的 建立中国人体男性盆底局部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SGI工作站上对盆底解剖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肛提肌由四部分组成 ,在薄层断面图像上可通过其所在不同层面和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清楚地将它们分开。盆底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盆底肌肉与骨性结构、膀胱、前列腺及直肠等的三维解剖关系。三维重建结构可以单独或联合显示 ,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进行适时三维测量。结论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断面数据 ,盆底可视化模型准确反映该区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 可视化人体 断面解剖 计算机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蜣螂后胸叉骨的几何形态学分析及其适应进化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佟一杰 杨海东 +1 位作者 马德英 白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1-879,共9页
【目的】甲虫的后胸叉骨是基部位于后足基节关节处,端部游离在胸腔内的几丁质构成的内骨骼。后胸叉骨作为胸腹部运动肌肉的联结点,在甲虫运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承载了分类和系统发育信息。蜣螂根据其习性可分为滚粪球和直接... 【目的】甲虫的后胸叉骨是基部位于后足基节关节处,端部游离在胸腔内的几丁质构成的内骨骼。后胸叉骨作为胸腹部运动肌肉的联结点,在甲虫运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承载了分类和系统发育信息。蜣螂根据其习性可分为滚粪球和直接掘洞两类行为类型。通过传统的比较形态学方法,我们无法得知滚粪球或直接掘洞的行为对后胸叉骨形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定量的几何形态学方法探究蜣螂后胸叉骨形态对不同行为选择压力的响应关系。【方法】对76种蜣螂后胸叉骨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二维几何形态学定量评估;利用显微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对直接掘洞类蜣螂和滚粪球类蜣螂的代表种西班牙粪蜣螂Copris hispanus和忠诚泽蜣螂Kheper devotus的后胸叉骨进行三维重建,用于比较两者的三维形态差异。【结果】经过几何形态学分析可知,两类蜣螂后胸叉骨背面观和侧面观的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的p值均低于0.0001,表明两类蜣螂的后胸叉骨的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C.hispanus和K.devotus后胸叉骨3D模型的比较发现,两类蜣螂后胸叉骨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胸叉骨的端半部(叉臂和中突)。前者的叉臂细长,中突面积大,背立脊呈窄条状且不发达;后者的叉臂宽扁,叉臂基半部十分宽大,中突面积小,背立脊呈鳍状且十分发达。【结论】滚粪球或直接掘洞的行为会对蜣螂后胸叉骨的形态有显著性影响,蜣螂后胸叉骨形态与滚粪球和直接掘洞两种行为的选择压力显著相关,这与后胸叉骨所附着的胸部肌肉参与相关运动关系密切。本研究为探索昆虫形态与功能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蜣螂 后胸叉骨 几何形态学 计算机三维重建 进化 选择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像素匹配的图像重构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朴燕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60-2563,共4页
为了解决目前全景成像技术中分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3D场景立体像素光线映射的全景图像计算机重构技术.在全景成像技术中,3D场景的每个立体像素点经全景成像系统的编码系统分别映射在一定区域的多个体元素图像的不同像素点上... 为了解决目前全景成像技术中分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3D场景立体像素光线映射的全景图像计算机重构技术.在全景成像技术中,3D场景的每个立体像素点经全景成像系统的编码系统分别映射在一定区域的多个体元素图像的不同像素点上.在计算机重构全景图像时,根据逆光学路径原理,提出了从立体像素映射到的体元素图像区域中提取对应立体像素的多个2D像素点来重构全景图像,使重构的全景图像最大分辨率可达到传统成像方法图像分辨率的N倍(N为映射区域面积).提出的立体像素的匹配技术大大提高了重构的计算机全景图像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镜阵列 全景图像 计算全景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角度CT中使用改进的SART算法消除截断投影伪影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恩翔 王育昕 袁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5-1011,共7页
有限角度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项应用广泛的医学影像成像技术,DBT(Digital Breast Tomography)是有限角度CT在乳腺成像上的应用,在早期乳腺癌检测上应用广泛.在有限角度CT采样过程中,由于探测器面板的尺寸有限,当X光光源位于一... 有限角度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项应用广泛的医学影像成像技术,DBT(Digital Breast Tomography)是有限角度CT在乳腺成像上的应用,在早期乳腺癌检测上应用广泛.在有限角度CT采样过程中,由于探测器面板的尺寸有限,当X光光源位于一些大的投影角度时,探测器面板不能接收所有穿过被测物体的X射线,导致投影数据出现截断.在使用存在截断的PV(Projection Views)进行重建时,由于截断部位的体素不参与PV的更新,使体素的更新次数出现差异,产生截断投影伪影(Truncated Projection Artifacts,TPA).使用优化的SART(Simultaneous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算法,通过对每次更新的更新值进行扩散,降低重建过程中体素更新次数的不均衡对重建图像的影响,从而减少TPA的产生.使用模拟数据、仿体和选定患者的病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证明优化的SART算法可以去除截断投影伪影,恢复被伪影遮挡的物体并改善有限角度CT的图像质量,这有利于放射科医生对患者的有限角度CT图像作出更好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角度计算机断层重建 截断投影伪影 联合代数重建技术 扩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