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6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黏土干缩裂隙表面形态量化下的深度计算模型
1
作者 董辉 王威 +2 位作者 姚英杰 刘高志 徐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8-1603,共16页
黏土失水产生裂隙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裂隙破坏了土体完整性,降低了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力学特征,是引发滑坡、堤坝失稳等岩土体破坏的重要原因。掌握干缩裂隙深度发展的变化规律,是探究裂隙深度影响边坡入渗模式并确定边坡稳定的关键环... 黏土失水产生裂隙是一种常见自然现象,裂隙破坏了土体完整性,降低了土体强度、渗透性等力学特征,是引发滑坡、堤坝失稳等岩土体破坏的重要原因。掌握干缩裂隙深度发展的变化规律,是探究裂隙深度影响边坡入渗模式并确定边坡稳定的关键环节,为此,通过室内模型实验,得到裂隙开裂过程的表面和深度之间变化关系,探索土体表面粗糙度对饱和红黏土干缩裂隙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深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依据裂隙表面形态特征,干缩有效裂隙大致分为直线型、曲线型和转折型3类,其中,直线型和曲线型裂隙分别占总数的54%和29%;随着土体表面粗糙度增加,表层裂隙发育速度增大75%且发生转折概率增大8%,得到相同深度下有效裂隙形态变化特征;饱和红黏土的裂隙表面面积、长度、距离与深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3、0.87。根据裂隙表面几何形态特征参数,以多元非线性回归和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建立裂隙深度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15%内,可为裂隙深度研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干缩裂隙 表面形态 裂隙深度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混凝土螺栓连接力学性能试验及承载力计算模型
2
作者 熊海贝 武喆 +2 位作者 欧阳禄 王治方 陈佳炜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8,共15页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保证木-混凝土混合结构中两种材料协同工作的基础.为研究常用工程木-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模式,分别选用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混凝土螺栓连接和云杉-松木-冷杉(Spruce Pine Fir,SPF)...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保证木-混凝土混合结构中两种材料协同工作的基础.为研究常用工程木-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模式,分别选用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混凝土螺栓连接和云杉-松木-冷杉(Spruce Pine Fir,SPF)规格材-混凝土螺栓连接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了27组单调加载试验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归纳并对比了两类木-混凝土螺栓连接的典型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木-混凝土螺栓连接节点承载力大小与螺栓屈服模式相关,CLT-混凝土螺栓连接相较于SPF-混凝土螺栓连接更易发生双铰破坏,且CLT-混凝土螺栓连接具有更好的延性.基于对两类连接力学性能差异的影响机理分析,考虑钢垫板对承载力的影响,并引入CLT等效截面,提出了木-混凝土螺栓连接的承载力力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的平均误差为12.18%,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可为木-混凝土螺栓连接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 螺栓连接 破坏模式 力学性能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控制模式的混合式电力变压器潮流计算模型
3
作者 唐爱红 尚宇菲 +3 位作者 童泽军 马路路 王子涵 郑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902-5914,I0012,共14页
新型电力系统潮流多变、潮流倒送、电压越限等问题日益突出,混合式电力变压器不仅可以进行功率可靠传输,还可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多种灵活调节需求。该文构建有效反映混合式电力变压器各元器件工作特性的等效电路,推导反映调控变流器... 新型电力系统潮流多变、潮流倒送、电压越限等问题日益突出,混合式电力变压器不仅可以进行功率可靠传输,还可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多种灵活调节需求。该文构建有效反映混合式电力变压器各元器件工作特性的等效电路,推导反映调控变流器输出电压与被控母线电压、被控线路有功潮流和无功潮流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基于功率注入法分别推导并构建混合式电力变压器实现电压调节功能的潮流计算模型和实现潮流调控功能的潮流计算模型;提出电压调节和潮流调控多控制模式的混合式电力变压器潮流计算方法;基于PSASP软件构建混合式电力变压器多控制模式的用户自定义模型,验证所构建的混合式电力变压器潮流计算模型和所提潮流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电力变压器 等效电路 功率注入法 潮流计算模型 潮流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的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田 侯正猛 +4 位作者 张盛友 方琰藜 陈前均 李晓琴 孙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混凝土裂缝演化规律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为分析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规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Sidoroff损伤理论,建立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定... 混凝土裂缝演化规律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为分析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规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Sidoroff损伤理论,建立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定量描述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行为,有利于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及其损伤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强度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发现了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交叉点,对应的损伤分别为0.57和0.62。损伤交叉点是损伤演化曲线从快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的一个临界点。不同强度混凝土在损伤交叉点前后的损伤演化规律一致。在交叉点前,强度越高,对应的损伤越小;交叉点之后则呈现相反的情况。基于以上发现,根据突变性判据的内涵,将发现的损伤交叉点作为混凝土出现裂缝区域性贯通的临界判据,对应的损伤被解释为量化混凝土裂缝区域性贯通的损伤阈值。进一步地,利用已验证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加载位移下RC构件的损伤状态和裂缝贯通区域进行系统分析,验证损伤阈值的合理性。所得结论可为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混凝土损伤分析和裂缝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 压缩损伤 拉伸损伤 裂缝贯通 损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力计算模型及其在冻胀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田飞 刘济华 +1 位作者 岳祖润 张翊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3,I0018,共13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基于地源热泵的人工供热方法是寒区路基冻害防控的一种新措施。该文建立路基专用热泵的稳态热力计算模型,用于热泵选型匹配与优化设计。建立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器、蒸发器的结构参数与环境参数、制冷剂状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子模型间耦合方法,基于Python语言编制程序。首先,选择压缩机和制冷剂类型,拟定供热温度和集热温度;然后,依次调用4个子程序,以部件目标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收敛判据,以制冷剂状态参数的计算值与拟定值是否相等为终止判据。循环计算收敛时对应的部件结构参数即为优化结果。文中选择准池铁路某冻害路基设计供热方案,验证程序可靠性。结果表明,热泵性能达到预设水平,保证了路基供热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路基 地源热泵 计算模型 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 供热性能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内部结构与管片协同受力计算模型及其力学特性
6
作者 张西文 江晓童 +4 位作者 杨殿勇 门燕青 刘鑫锦 孙文昊 张亮亮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6-433,共8页
为了探究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内部结构与管片的协同受力特性,并寻求更符合工程实际的计算模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6种公轨合建盾构隧道计算模型,即单管片、单内部结构、内部结构与管片固接、内部结构与管片单铰接、内部结构与管片双铰接、... 为了探究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内部结构与管片的协同受力特性,并寻求更符合工程实际的计算模型,采用ABAQUS软件建立6种公轨合建盾构隧道计算模型,即单管片、单内部结构、内部结构与管片固接、内部结构与管片单铰接、内部结构与管片双铰接、接头刚度折减计算模型(分别编号为模型1、2、…、6),分析汽车、列车荷载作用下内部结构与管片的内力和变形分布。结果表明:利用模型2计算所得弯矩最小,利用模型4、5计算所得弯矩最大;内部结构自重对管片产生的附加正弯矩为859.3~876.9 kN·m,附加负弯矩为-770.5~-798.6 kN·m;内部结构与管片协同受力计算模型按照连接方式对弯矩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模型5、4、6,模型3、6的影响程度接近,按照土体压力荷载及汽车、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模型4、5、6,模型3、6的应变接近;鉴于工程实践中通常分开设计和计算盾构管片与内部混凝土结构,建议在涉及内部结构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设计过程中,构建内部结构与管片协同受力计算模型;工程设计中应根据施工工艺和连接方式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对于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内部结构型式,更宜选用模型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轨合建盾构隧道 内部结构 内力分析 计算模型 力学特性 ABAQU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匹配法的TEV地网宽频计算模型研究与验证
7
作者 王致远 成林 +3 位作者 张宗扬 康超 陈宇浩 郭洁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随着近些年GIS的广泛应用和电压等级的提高,由开关操作产生的陡波前过电压(VFTO)经传导、耦合在GIS壳体上引起的瞬态地电位抬升(TEV)对电站设备与人员安全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准确的仿真计算TEV对分析TEV特性和确定防护措施具有重... 随着近些年GIS的广泛应用和电压等级的提高,由开关操作产生的陡波前过电压(VFTO)经传导、耦合在GIS壳体上引起的瞬态地电位抬升(TEV)对电站设备与人员安全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因此准确的仿真计算TEV对分析TEV特性和确定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TEV计算模型中,电气尺寸大、结构复杂的地网模型是保证计算准确性的关键,文中通过研究多种频率注入电流下地网的TEV特性,结合电路的黑箱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矢量匹配法与Cdegs仿真软件的地网宽频计算模型搭建方法,并依托330 kV GIS隔离开关模拟骚扰源实验平台,验证了地网宽频计算模型的合理性,TEV的主频计算误差为5.9%,TEV幅值计算误差为13.15%,证明了该方法搭建的地网宽频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网宽频计算模型 VFTO TE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拱墙排水系统通水能力计算模型优化及现场测试
8
作者 郭小雄 马伟斌 +3 位作者 张翠兵 罗驰 郑泽福 徐湉源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6,共10页
铁路隧道排水系统是及时排出衬砌背后地下水、降低衬砌水压力的主要措施,其通水能力直接关系铁路隧道结构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针对铁路隧道防排水板和排水盲管2种拱墙结构排水构造型式,构建面排水构造和线排水构造的通水能力计算模型,... 铁路隧道排水系统是及时排出衬砌背后地下水、降低衬砌水压力的主要措施,其通水能力直接关系铁路隧道结构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针对铁路隧道防排水板和排水盲管2种拱墙结构排水构造型式,构建面排水构造和线排水构造的通水能力计算模型,优化谢才公式中过流面积、湿周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提出3种防排水板通水量计算模型和1种排水盲管通水量计算模型;采用现场注水试验的方法开展多种排水构造的通水能力测试,评估比选出最优的防排水板通水量计算模型,验证防排水板和排水盲管通水量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铁路隧道排水系统通水能力计算模型所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吻合性较好,能较好地预测铁路隧道排水系统的通水能力,可为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提供直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排水系统 通水量 计算模型优化 现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相角与幅值跳变的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特性及其计算模型
9
作者 邵尹池 巩宇 +3 位作者 牛萌 杨若奂 刘雅婷 丁然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1-2461,共11页
构网型储能是提升弱电网工况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关于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短路电流模型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现有文献通常基于构网型储能的机电暂态模型分析构网型储能的短路电流,难以反映线路感性、容性元件导致的短路电... 构网型储能是提升弱电网工况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关于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短路电流模型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现有文献通常基于构网型储能的机电暂态模型分析构网型储能的短路电流,难以反映线路感性、容性元件导致的短路电流瞬态变化,导致继电保护参数整定、控制参数优化困难。本工作在电磁暂态时间尺度构建了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等效模型,根据电网故障下电压幅值和相角的阶跃特性建立了构网型储能内电势相角变化量和幅值变换量在时域下动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构网型储能控制参数与构网型储能内电势相角和幅值响应速度、超调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构网型储能不同控制参数下的阻尼特性,系统性分析了计及相角突变和幅值突变的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经仿真验证,所提方法在对称与不对称故障工况下均适用,偏差校核结果表明本工作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可较为精确地量化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水平,可为电网运营商及调度人员评估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动态特性 短路电流 控制参数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荷载下高密实度泥质粉砂岩回填土浸水隆沉计算模型
10
作者 严狄 王树英 郑响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6-1476,共11页
为探究高密实度泥质粉砂岩回填土的遇水隆沉变形规律,以长沙黄花机场泥质粉砂岩回填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隆沉试验分析泥质粉砂岩回填土隆沉规律,建立荷载作用下颗粒破碎引起的沉降计算模型,结合吸水膨胀规律得到膨胀计算模型,建立... 为探究高密实度泥质粉砂岩回填土的遇水隆沉变形规律,以长沙黄花机场泥质粉砂岩回填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隆沉试验分析泥质粉砂岩回填土隆沉规律,建立荷载作用下颗粒破碎引起的沉降计算模型,结合吸水膨胀规律得到膨胀计算模型,建立泥质粉砂岩回填土浸水隆沉预测模型,并根据隆沉试验结果验证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隆沉试验中,泥质粉砂岩回填土浸水饱和;随着荷载增加,试样变形逐渐由隆起向沉降转变;当荷载达到200 kPa时,荷载沉降增加,变形率趋于稳定;试样浸水饱和后膨胀率将随荷载增加而减少;隆沉预测模型的变形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在11.63%以内,证明了隆沉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实度回填土 泥质粉砂岩 颗粒破碎 沉降 吸水膨胀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线顶管底幕法水下沉船打捞顶推力计算模型与施工扰动分析
11
作者 李培楠 刘学 +6 位作者 戴泽余 翟一欣 张弛 寇晓勇 范杰 甄亮 王长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03-418,436,共17页
曲线顶管底幕法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沉船打捞技术,因该工法采用了新型竖向小曲率半径顶管,其掘进过程中变深度理论顶推力的计算及对船体及周边的扰动情况还尚未明晰。在分析了管-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简化管-土的剪切破坏作用,建立了更... 曲线顶管底幕法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沉船打捞技术,因该工法采用了新型竖向小曲率半径顶管,其掘进过程中变深度理论顶推力的计算及对船体及周边的扰动情况还尚未明晰。在分析了管-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简化管-土的剪切破坏作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管-土相互作用模型,推导了竖向曲线顶管的理论推力。并将该理论模型对应推力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以及前人既有理论公式进行对比,验证了推力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同时,建立精细化的曲线顶管底幕法水下沉船打捞有限元计算模型,将理论推力作为模拟输入参数代入数值分析,由此获得了在不同施工顺序下曲线顶管底幕法顶进过程中周边土层和沉船的扰动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下曲线顶管顶进时主要是机头后方的管节与土体相接触并发生摩擦,是顶推过程中贡献最大的阻力源。单侧施工与对称施工完成后会对土体产生-15~-16 cm的竖向扰动。但是对称施工引起的土体扰动更均匀对称,对沉船造成的扰动与偏转也更小。提出的水下曲线顶管底幕法推力计算模型与现场实测结果更加接近,研究成果可为水下曲线顶管底幕法的推力计算及精细化分析其施工扰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顶管底幕法 水下沉船打捞 顶推力计算模型 理论解析法 施工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M隔板吸液量计算模型探讨
12
作者 黄嘉林 刘玉 +5 位作者 郭志刚 张峰博 王卫东 孔鹤鹏 邓成智 李桂发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准确计算吸附式玻璃纤维(AGM)隔板在不同装配压力下的吸液体积,对于电池的设计十分重要。建立两种用于计算AGM隔板吸液量的模型,并探讨模型的准确性。孔隙率模型计算隔板受压缩后孔隙的吸液体积;体积差模型基于两极板之间与隔板骨架的... 准确计算吸附式玻璃纤维(AGM)隔板在不同装配压力下的吸液体积,对于电池的设计十分重要。建立两种用于计算AGM隔板吸液量的模型,并探讨模型的准确性。孔隙率模型计算隔板受压缩后孔隙的吸液体积;体积差模型基于两极板之间与隔板骨架的体积之差,得到储存电解液的体积。结果表明,在40 kPa、50 kPa和60 kPa的装配压力条件下,孔隙率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差异为3%~7%,体积差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差异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阀控式铅酸(VRLA)电池 吸附式玻璃纤维(AGM)隔板 装配压力 吸液量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机械零部件可靠度计算模型
13
作者 史策 张媚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1期158-160,190,共4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行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可靠度作为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环节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概述了模糊数学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当前机械零部件可靠度计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行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可靠度作为衡量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环节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概述了模糊数学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当前机械零部件可靠度计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机械零部件可靠度计算模型的优势,提出了在模糊数学背景下构建机械零部件可靠度计算模型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机械零部件可靠度计算模型,有效提升了机械零部件的使用效率,能够助力机械行业制造出更优质的机械零部件,为机械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机械零部件 可靠度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LNG水上泄漏后果计算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14
作者 谢澄 孙兰心 +3 位作者 郝国柱 汪瑞 朱明昌 黄立文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6,共9页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下内河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LNG水上泄漏后果成为其推广营运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已有研究对LNG地面泄漏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而与地面相比,水面与LNG之间存在剧烈的热交换过程...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下内河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LNG水上泄漏后果成为其推广营运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已有研究对LNG地面泄漏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然而与地面相比,水面与LNG之间存在剧烈的热交换过程,其对LNG泄漏后果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LNG水上泄漏水面传热模拟方法,耦合多相流模型、湍流扩散模型和燃烧模型等,利用大型LNG水上泄漏试验Falcon-1号试验和Phoenix-1号试验数据,引入相对偏差(FB)、几何平均偏差(MG)、几何平均方差(VG)、相对均方误差(MRSE)、归一化的均方误差(NMSE)和FAC2等统计学参数作为定量评价指标,对LNG水上泄漏后果计算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NG水上泄漏水面传热模拟方法对LNG水上泄漏扩散和燃烧后果进行模拟时,各定量评价统计指标的取值均能满足模型有效性评价标准的要求,该模型未来可有效应用于LNG水上泄漏后果仿真模拟中,对LNG燃料内河营运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其安全保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水上泄漏 液化天然气试验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 统计偏差分析 有效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黏性堤防溃口发展过程计算模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段文刚 刘备 黄卫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溃决将可能带来严重灾害损失,明确堤防溃口发展速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预测堤防溃决过程和洪水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系列非黏性沙质堤防溃决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溃口垂向下... 堤防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溃决将可能带来严重灾害损失,明确堤防溃口发展速率与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预测堤防溃决过程和洪水演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系列非黏性沙质堤防溃决试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溃口垂向下切速率、横向展宽速率与溃口流量、溃口单宽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堤防溃口发展主要存在垂向冲刷、横向扩展2种形式;溃口发展速率与溃口流量呈正相关,但受入流流量影响,没有适用于所有工况的关系表达式;溃口发展速率与溃口单宽流量间的关系基本不受入流流量影响,下切和展宽速率与溃口单宽流量呈现指数关系;基于此关系,构建了以溃口单宽流量为参数的溃口发展过程计算模型,并对溃口垂向下切、横向展宽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拟情况与真实的溃口发展过程吻合较好,说明所提出的计算模型科学合理,且计算过程简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黏性堤防 溃口流量 溃口单宽流量 下切速率 展宽速率 溃口发展过程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乘客OD间路径旅行时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布计算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炜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2,18,共8页
[目的]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线网客流分布计算模型的客流计算结果与实际客流存在偏差的现象,需基于OD间路径的实际旅行时间,对基于多路径概率分配的客流分布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展开研究。[方法]基于乘客OD间路径的实际... [目的]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线网客流分布计算模型的客流计算结果与实际客流存在偏差的现象,需基于OD间路径的实际旅行时间,对基于多路径概率分配的客流分布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展开研究。[方法]基于乘客OD间路径的实际旅行时间,分析揭示了现有城轨客流分布计算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融合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和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两类数据,构建并标定了基于乘客OD间路径旅行时间的城轨客流分布计算模型;对目前国内城轨系统广泛采用的基于多路径概率分配的城轨客流分布计算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及结论]现有城轨客流分布计算模型在路径选择集和路径选择比例上存在主要问题。通过基于多路径概率分配的城轨客流分布计算模型获取的路径分配比例,得到的旅行时间分布模拟结果均为单峰,无法重现从AFC票卡提取的实际旅行时间分布的多峰情况。当城轨线网较为简单时,基于多路径概率分配的城轨客流分布计算模型基本适用;当线网规模不断增加,线网结构进一步复杂,列车运行方式的多样性、乘客出行行为的差异性等不断加大的条件下,该模型对于路径阻抗差异小的OD可能适用,而对于路径阻抗差异大的OD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分布计算模型 乘客OD间路径旅行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