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电图(EEG)和磁共振/X线计算机断层(MRI/CT)在狼疮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冯爱平 谭志健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8-80,共3页
为探讨狼疮性脑病患者脑电图和磁共振/X线计算机断层(MRI/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24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活动期监测脑电图变化、MRI/CT颅脑或脑部的异常表现等。结果,脑电图90%呈现异常、MRI/CT图像66.7%异常,脑损害主要表现为脑... 为探讨狼疮性脑病患者脑电图和磁共振/X线计算机断层(MRI/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24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活动期监测脑电图变化、MRI/CT颅脑或脑部的异常表现等。结果,脑电图90%呈现异常、MRI/CT图像66.7%异常,脑损害主要表现为脑梗塞、钙化及脑萎缩,好发于基底节及额、顶叶等区域。结果示,脑电图等检查对狼疮性脑病的早期结构特征,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损害 脑电图 磁共振 计算机x线断层照相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代谢指标对局限期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孟鑫 郭宏 +5 位作者 王丽 周健 赵文静 隋雪峰 崔红升 徐进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最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贾崇富 王照谦 +5 位作者 杨志强 卞晓明 孙喜霞 王海燕 郑鹏 谢丽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EVE前、后行MSCT检查,对比观察EVE前、后MSCT图像,分析真、假腔、重要分支及内支架等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①真、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EVE前、后行MSCT检查,对比观察EVE前、后MSCT图像,分析真、假腔、重要分支及内支架等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①真、假腔内径在EVE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支架覆盖区假腔内完全血栓化,20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化;②9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EVE后4支修复,30支不同程度缓解,63支无变化。2支无名动脉受累,EVE后修复;③1例支架伸展不良合并Ⅰ型内漏;④8例支架内漏发生,占26.7%;其中Ⅰ型内漏5例(均位于支架近端),Ⅱ型内漏即肋间动脉漏2例,Ⅰ型与Ⅱ型内漏并发1例。结论:MSCT应作为主动脉夹层EVE后随访并优先选择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4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分析
5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卢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6-791,793,共7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结合预选的"外部特征点"以供下一步的混合"对焦",遵循"特征提取"、"图像对位"的步骤,实施"循点择面、循面分割"。这一"9点3面"立体定位配准方案的设计首先在几何学上被证明理论可行,并在实时工作站Mimics通过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和讯号叠加技术使图像融合最终实现。结果以肿瘤患者为例试验[PET+CT]3D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代谢状况和解剖结构的互补3D影像,获得54%的检出率,虽在定量分析方面低于2D同机[PET+CT]的检出率,但在定性分析角度具备同机[PET+CT]所没有的视觉功用。结论在[PE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ET+CT]立体融合仍未实现的状况下,[PET+CT]异机3D融合是同机[PET+CT]2D融合功能的必要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6
作者 王怡宁 孔令燕 +7 位作者 苗齐 方理刚 李烁 周慷 王志伟 徐凯 樊红苓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DSCT增强扫描检查先心病患者20例,年龄4个月~53岁,平均19岁;所有病例均以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ECHO)为对... 目的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DSCT增强扫描检查先心病患者20例,年龄4个月~53岁,平均19岁;所有病例均以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ECHO)为对照,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2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的心内外结构畸形共63处,DSCT检出59处,诊断敏感性为93·7%;ECHO检出55处,诊断敏感性87·3%,两种方法诊断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4,P=0·225)。63处结构畸形中,心脏部分畸形41处,DSCT检出37处(90·2%),ECHO检出37处(90·2%),两者敏感性相当(P=1·000);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9处,DSCT检出9处(100%),ECHO检出8处(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部分畸形13处,DSCT检出13处(100%),ECHO检出10处(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能够显示心内外结构畸形,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对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合并心外大血管畸形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超声心动描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结核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胡玉敬 边艳珠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18-322,共5页
结核病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结核病诊疗过程中仍面临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解决的问题。^(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多模态显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和代谢图像,有... 结核病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结核病诊疗过程中仍面临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解决的问题。^(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是应用比较成熟的多模态显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和代谢图像,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尤其在定位隐匿部位的结核病病灶方面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另外,病灶的代谢情况能反映炎性细胞的活化程度,^(18)F-FDG PET/CT能客观判断结核分枝杆菌的稳定状态和病灶活动性。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18)F-FDG PET/CT可先于常规影像学检测获得优于细菌学评估的早期治疗疗效。^(18)F-FDG PET/CT实现了从代谢角度探讨结核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机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个体化,对整合结核病的医学诊疗模式和治疗策略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对^(18)F-FDG PET/CT显像在结核病诊治中主要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 被引量:7
8
作者 施斐 倪才方 +2 位作者 陈珑 刘梦瑶 李青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45-1548,共4页
目的评估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PVP治疗的18例(19个病变椎体)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患者的资料。记录病变椎体部位、术中透... 目的评估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PVP治疗的18例(19个病变椎体)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患者的资料。记录病变椎体部位、术中透视时间、C臂CT扫描次数、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差异,计算止痛有效率。结果19个病变椎体,分别为T1 2个,T2 5个,T3 3个,T4 9个。PVP术后3个月内止痛有效率为88.89%(16/18),术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PVP术中椎体平均透视时间为(14.76±3.14)min,C臂CT扫描次数(3.32±0.13)次,骨水泥用量(2.66±0.70)ml。无症状骨水泥渗漏率为31.58%(6/19)。无PVP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C臂CT结合X线透视引导下PVP治疗疼痛性上胸椎转移癌操作安全、方法可行,止痛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x线透视检查 椎间盘切除 经皮 肿瘤转移 胸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泌尿系结石清石率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聪 王亚洲 +3 位作者 吴青霞 朱永月 廖雯欣 王道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泌尿系结石经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后清石率(SF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16例接受RIRS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并将其分为残余组(n=73)及无残余组(n=143)。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预测泌尿系结石经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后清石率(SF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16例接受RIRS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并将其分为残余组(n=73)及无残余组(n=143)。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及结石CT表现,筛选RIRS后SFR独立预测因素。分别利用窗宽窗位归一化联合最大最小归一化(记为方法 a)、最大最小归一化(记为方法 b)、窗宽窗位归一化(记为方法 c)及无归一化(记为方法 d)对RIRS前腹部CT进行预处理,基于结石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建立ML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和随机梯度下降(SGD)模型]并筛选其中最佳者;行RUSS及改良S. T. O. N. E评分预测RIRS后泌尿系结石SFR;联合独立预测因素及最佳ML模型构建联合模型。评估各模型及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结果 结石数量、最大结石CT值及体积均为RIRS后SFR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方法 b预处理后图像构建SVM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861),高于RUSS及改良S. T. O. N. E总评分(AUC=0.750、0.759,P均<0.05)而与联合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853,P=0.775)。结论 基于最大最小归一化法预处理CT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SVM模型可有效预测泌尿系结石经RIRS后S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石症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代谢评估在淋巴瘤疗效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梓延 冯成涛 +3 位作者 张海波 邓赟 郑皓 朱高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PERCIST)1.0在淋巴瘤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且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采用Ka...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PERCIST)1.0在淋巴瘤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且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采用Kappa检验比较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RECIST)1.1和PERCIST 1.0标准评估淋巴瘤治疗疗效的一致性,比较两者的治疗有效率(RR)。结果PERCIST 1.0与RECIST 1.1标准评估93例淋巴瘤治疗效果的一致性欠佳(Kappa=0.272,P<0.05);对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5例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估的一致性欠佳(Kappa=0.253、0.316,P<0.05)。93例淋巴瘤患者,RECIST 1.1标准的RR低于PERCIST 1.0标准(RR=46%、64%,P=0.003)。在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5例霍奇金淋巴瘤中,RECIST 1.1标准的RR均低于PERCIST 1.0标准(非霍奇金淋巴瘤:RR=50%、66%;霍奇金淋巴瘤:RR=32%、56%,P=0.043、0.031)。结论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RCIST 1.0评价淋巴瘤治疗效果的有效率高于传统使用的基于解剖变化评估的RECIST 1.1标准,PERCIST 1.0标准对淋巴瘤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治疗结果 参考标准 实体瘤疗效价标准(REC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
11
作者 杨春燕 魏小琴 +2 位作者 杨琼 李杨 杜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6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311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217例和验证组94例。于动脉期、门静脉... 目的探讨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6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311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217例和验证组94例。于动脉期、门静脉期CT图像中,对肿瘤及瘤周5 mm勾画感兴趣区,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模型。将临床独立危险因素与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进而建立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净重分类改善指数以及综合判别改善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程度,运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用,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所有模型中,Rad-A5V5-临床模型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性能最佳,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0.743(95%CI 0.640~0.846)、0.647、0.717;净重分类改善指数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显示,与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比较,RadA5V5-临床模型预测能力改善效果最佳;校准曲线显示,Rad-A5V5-临床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符合度最好;决策曲线结果显示,Rad-A5V5-临床模型在特定的阈值范围内能够获得最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瘤周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可显著提高对肝细胞癌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的预测效果,为识别复发高危患者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复发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肿瘤切除 影像组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胰管结石治疗和影像学预测的现状与未来
12
作者 莫少佳 边云 邵成伟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2-1066,共5页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P-ESWL)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为治疗胰管结石(PDS)的首选方案。该疗法通过高效碎石与导管清除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术后存在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P-ESWL)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为治疗胰管结石(PDS)的首选方案。该疗法通过高效碎石与导管清除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术后存在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但其总体发生率较低,且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可进一步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基于CT的定量分析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为个体化P-ESWL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预示着未来治疗将更加精准与高效。随着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应用,P-ESWL在PDS治疗领域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震波碎石 胰管结石 慢性胰腺炎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肺结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其生 路希维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21-625,共5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扫描可对潜伏性结核感染/亚临床结核病进行早期评估,确定潜在的感染病变部位;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病因;通过观察病变处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情况了解病变的炎症反应,可对结...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PET-CT)扫描可对潜伏性结核感染/亚临床结核病进行早期评估,确定潜在的感染病变部位;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寻找病因;通过观察病变处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情况了解病变的炎症反应,可对结核活动性做出客观评价。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病变的18F-FDG摄取的系列变化可对治疗是否成功做出预测。但由于其价格昂贵等问题,目前该技术尚不具备临床广泛应用的条件;不过基于其技术优势,有望在结核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结核病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左心房CT成像左心耳形态学评估对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张建英 高雪莲 +2 位作者 曾朝强 张福洲 王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6,164,共7页
目的 采用术前左心房CT成像对左心耳(LA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价其预测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PDL)风险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4年2月成功行LAA封堵术的房颤患者71例,根据LAA封堵术后CT检查... 目的 采用术前左心房CT成像对左心耳(LAA)进行形态学评估,评价其预测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后发生残余漏(PDL)风险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4年2月成功行LAA封堵术的房颤患者71例,根据LAA封堵术后CT检查结果分为PDL组26例和无PDL组45例,比较两组术前LAA口及着陆区长径、短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LAA长度及LAA深度,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两组患者出现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PDL组LAA口长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与着陆区长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均大于无PDL组(t/Z=4.952、-5.570、-2.912、3.191、6.757、-6.462、-3.318、3.733,P均<0.05);PDL组LAA口短径、LAA长度、LAA深度及着陆区短径均大于无PD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Z=-1.773、1.765、1.509、-1.415,P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AA口和着陆区两者的长径、长径/短径比值、面积、周长均与术后PDL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A着陆区长径/短径比值是术后PD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左心房CT成像对LAA口及着陆区形态评估可提前预测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后PDL的发生,当着陆区长径/短径较大时,需高度警惕PDL的发生,为房颤患者LAA封堵术前选择与定制封堵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心房 左心耳封堵 Watchman封堵器 残余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定量CT分析身体组分对根治性切除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鹿佩瑶 翟建 +3 位作者 李云成 李培 武彤 魏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大径、TNM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信息,QCT测量身体组分参数包括L3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并计算VFA/SFA比值(VSR),以及门静脉右支层面的肝脏脂肪分数(Fat%-QC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VFA、SFA、VSR、Fat%-QCT的临界值,分别进行高、低水平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身体组分参数组间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总生存期(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VSR、Fat%-QCT高、低水平组的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肿瘤长径≥3 cm、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神经侵犯、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1.51、2.91、1.68,P=0.006、0.039、0.008、0.012)。结论:术前VSR及肝脏脂肪含量可作为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术前QCT身体组分参数对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肿瘤 预后 定量CT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根治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小结节胸腔镜手术前CT引导下新型钩线系统定位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郏晓东 陈光强 +1 位作者 杨伟 孙张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新型钩线系统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胸腔镜(VATS)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前CT引导下肺小结节定位的92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63例患者(63个肺小结节)采用CT引导的带钩钢丝定位(A组),29例患者...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新型钩线系统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胸腔镜(VATS)术前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前CT引导下肺小结节定位的92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63例患者(63个肺小结节)采用CT引导的带钩钢丝定位(A组),29例患者(29个肺小结节)采用CT引导的新型钩线系统定位(B组)。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A、B两组病例的定位手术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VATS手术,A组有2例定位器脱落,B组有1例定位器脱落,两组定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8%和96.6%,P=1.000);B组患者的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和17.5%,P=0.04);两组的平均定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5 min和13.2 min,P=0.222),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立性肺小结节VATS术前应用CT引导新型钩线定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胸腔镜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线 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断层融合摄影在腕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浩东 兰永树 +1 位作者 罗铧 戴贵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DTS)在腕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行腕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和2个月时行腕关节普通数字化X线摄影(DR)及DTS检查,其中25例行CT检查。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三种... 目的:探讨数字断层融合摄影(DTS)在腕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行腕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和2个月时行腕关节普通数字化X线摄影(DR)及DTS检查,其中25例行CT检查。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三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由临床医师对术后2个月复查的普通DR和DTS图像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术后1周时,DTS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59±1.20)分,高于DR组的(2.70±1.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个月时,DTS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98±1.01)分,高于DR组的(2.91±1.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CT检查的25例中,图像质量评分为(2.08±0.86)分,低于DTS的图像质量评分[(3.88±1.0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个月时DTS图像上能清晰显示骨折愈合情况的患者比例为91.1%(82/90),显著高于普通DR的64.4%(58/9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腕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复查中DTS能更清晰地显示术区骨质结构及骨折愈合情况,成像质量优于普通DR和CT,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状骨骨折 内固定 数字断层融合摄影 数字化摄影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 X 线直接体积成像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谌飙 庄天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2-76,共5页
对由锥形束X线投影重建体积数据的直接体积成像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Radon变换的体积成像几何结构的完全性条件.构造了基于中间函数的体积重建算法.在不同的成像结构下得到了直接体积重建的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理论... 对由锥形束X线投影重建体积数据的直接体积成像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基于Radon变换的体积成像几何结构的完全性条件.构造了基于中间函数的体积重建算法.在不同的成像结构下得到了直接体积重建的计算机数值仿真结果.理论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层析 锥形束x线投影 直接体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肝细胞外体积分数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杨鑫 王文剑 +4 位作者 傅剑雄 孙骏 叶靖 蒋国庆 罗先富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7-912,共6页
目的:探讨CT肝细胞外体积分数(ECV)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胃底食管静脉再出血(EGV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的患者术前CT图像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经过术后一年的随... 目的:探讨CT肝细胞外体积分数(ECV)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胃底食管静脉再出血(EGV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D)的患者术前CT图像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经过术后一年的随访,将患者分为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选取平扫及延迟期图像,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及主动脉的增强前后CT值,计算肝脏及脾脏细胞外体积分数(ECV)。比较ECV在再出血与非再出血组之间差异。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构建ECV及联合参数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构建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LSD术后再出血组肝脏ECV值显著低于非再出血组(32.0%±4.5%vs.39.9%±4.0%,P<0.0001)。再出血组脾脏ECV低于非再出血组(42.1%±7.5%vs.46.2%±6.8%,P=0.002)。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肝脏ECV是患者发生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再出血的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711、0.724、0.923。联合模型(PT+FIB+肝脏ECV)的AUC值为0.963,与单独肝脏ECV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脏ECV能有效预测门静脉高压患者LSD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优于PT和FIB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肝硬化 细胞外体积分数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食管胃底静脉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超声联合CT三维重建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丹璞 赫嵘 +4 位作者 贾哲 王米雪 何楠 张萌 张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超声(LUS)联合CT三维重建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LH的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术前CT三维重建及LUS分为观察组(n=46)或对照组(n=32);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预后。结果... 目的观察腹腔镜超声(LUS)联合CT三维重建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LH的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术前CT三维重建及LUS分为观察组(n=46)或对照组(n=32);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预后。结果组间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主体所在肝段、切除方式、肿瘤切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死亡15例,对照组死亡14例;组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P=0.040)。结论LUS联合CT三维重建用于引导LH可降低术中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CC患者无瘤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腹腔镜 肝切除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