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6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与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技术在身体成分测量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秋海 陈佩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9-532,523,共5页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技 身体成分 测量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代谢指标对局限期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孟鑫 郭宏 +5 位作者 王丽 周健 赵文静 隋雪峰 崔红升 徐进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 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最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宫颈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志兴 朱芝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重要成像方法。PET/CT检测对宫颈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的诊断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明确宫颈癌的分期。对指导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复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且有助于结合患者实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宫颈癌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肾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灌注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余红 徐俊青 +1 位作者 丁文静 贾崇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及其变化特点。方法:90例资料完整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分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n=30)和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n=29),31... 目的:利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皮质血流灌注情况及其变化特点。方法:90例资料完整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9例,分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n=30)和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n=29),31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行128层双源CT全肾容积灌注扫描,测量肾皮质血容量(BV)、血流量(BF)、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结果:97例检查者完成全肾CT容积灌注成像,其中90例(92.8%)成功行灌注后处理分析。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BF增加,BV、MTT和TTP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BF较对照组显著减小[(214.6±36.1)ml/(min·100 ml)vs(262.1±26.6)ml/(min·100 ml),P<0.01],但两组BV、TTP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害组比较,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BF显著减小[(268.9±33.1)ml/(min·100 ml)vs(214.6±36.1)ml/(min·100 ml),P<0.01],TTP和MTT亦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肾CT容积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情况;在所有灌注参数中,BF较其他参数更能敏感地反应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肾微循环灌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器官损害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X线数字成像设备图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泽强 胡淑涛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9-32,共4页
对数字 X线成像设备图像存贮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并设计出一套图文管理系统 .它可以很方便地对采集到计算机的图像进行管理 ,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书写报告方式 ,实现了由程序解决影像报告 ,同时可实现图文报告一体化 ,为医生查询、... 对数字 X线成像设备图像存贮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并设计出一套图文管理系统 .它可以很方便地对采集到计算机的图像进行管理 ,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书写报告方式 ,实现了由程序解决影像报告 ,同时可实现图文报告一体化 ,为医生查询、统计资料带来了方便 .打印的报告单为病人留下了图文诊断的依据 ,也为临床医生共同判诊提供了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成像设备 DICOM3.0 图文管理 计算机 x线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功能成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3
6
作者 吕滨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33-835,共3页
临床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应用短短十年,已经成为门诊筛查、排除或者确诊冠心病的重要工具。近年CT心肌灌注成像(CTP)和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等功能学CT影... 临床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应用短短十年,已经成为门诊筛查、排除或者确诊冠心病的重要工具。近年CT心肌灌注成像(CTP)和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等功能学CT影像技术迅速推出,并获得重要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临床广泛关注,被认为具有改变临床诊断和治疗路径、优化冠心病诊疗策略和改善预后的作用。本文对这些新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做一简要介绍,以期尽快在我国获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图(EEG)和磁共振/X线计算机断层(MRI/CT)在狼疮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冯爱平 谭志健 吴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8-80,共3页
为探讨狼疮性脑病患者脑电图和磁共振/X线计算机断层(MRI/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24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活动期监测脑电图变化、MRI/CT颅脑或脑部的异常表现等。结果,脑电图90%呈现异常、MRI/CT图像66.7%异常,脑损害主要表现为脑... 为探讨狼疮性脑病患者脑电图和磁共振/X线计算机断层(MRI/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24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活动期监测脑电图变化、MRI/CT颅脑或脑部的异常表现等。结果,脑电图90%呈现异常、MRI/CT图像66.7%异常,脑损害主要表现为脑梗塞、钙化及脑萎缩,好发于基底节及额、顶叶等区域。结果示,脑电图等检查对狼疮性脑病的早期结构特征,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神经精神损害 脑电图 磁共振 计算机x线断层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荷心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灌注成像研究进展及前景
8
作者 贾崇富 王照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7-479,共3页
负荷心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可同时评价冠状动脉形态学和心肌微循环功能,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此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做一综述。
关键词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负荷 心肌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华 阎雄 +5 位作者 吴忠均 孔宪炳 沈艾 张洪宾 唐晓琼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行CTA检查(CTA组)与未行CTA检查行LS(对照组)的两组病例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8±14.09)min和(215.00±22.01)min,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65.78±88.42)ml和(262.78±80.70)ml,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46±1.48)d和(10.14±1.51)d,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组术前能掌握脾脏血管的解剖及其与胰腺的关系,指导术中精细解剖脾脏血管,采用Hem-O-lok结扎、超声刀离断脾蒂血管,免用Endo-GIA,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本研究认为CTA检查对ITP需行LS治疗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级脾蒂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险峰 熊青峰 +4 位作者 马兵毅 孙庆军 江帆 张雪莲 彭志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64-MSCT)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对我院2007-07至2007-10连续经64-MS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复杂先心病患儿64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2个月~6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64-MSCT)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中的成像技术。方法:对我院2007-07至2007-10连续经64-MS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复杂先心病患儿64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48例,女性1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2.5岁)。随机依照检查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扫描使用非心电门控方式组(no-ECG组),扫描使用心电门控方式组(ECG组),每组32例;比较两组间应用64-MSCT对复杂先心病的显示能力。结果:64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ECG组确诊29例,误漏诊3例,诊断符合率为90.6%(29/32)。no-ECG组确诊20例,误漏诊12例,诊断符合率为62.5%(20/32)。两组的诊断符合率、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扫描方式的有效照射剂量分别为2.23 mSv和2.55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0,P>0.05)。结论:64-MSCT的心电门控技术对小儿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非心电门控技术;两组扫描方式的有效照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造影 心电门控技 x线计算机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技术对比分析心房颤动及非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的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宏伟 王照谦 +7 位作者 尹晓盟 杨东辉 杨志强 肖明 高连君 张树龙 杨延宗 夏云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及非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86例患者分为房颤组44例为拟行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42例为无房颤的患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及非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86例患者分为房颤组44例为拟行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42例为无房颤的患者。所有患者经 MSCT 肺静脉成像检查,进行三维容积重建。测量左心耳容积、左心耳口长短径直径、左心耳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的关系、左心耳嵴的长度及宽度。结果: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容积(119.8±33.4)ml、左心耳容积(10.1±4.8)ml、左心耳口面积(293.2±113.7)mm^2、左心耳口长短径(24.3±5.3)mm、(15.6±4.4)mm 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9.6±29.2)ml,(7.5±3.1)ml,(221.5±87.6)mm^2,(20.8±3.8)mm 及(13.0±3.3)mm,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口面积自54.0 mm^2~502.4 mm^2不等,对照组为111.0 mm^2~566.6 mm^2不等。而两组中左心耳嵴的长度及宽度、左心耳基部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的距离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在房颤患者中,除了左心房的增大,左心耳容积及左心耳口面积也显著地增大,提示左心耳形态学的改变同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房颤患者左心耳口面积相差很大,术前评价左心耳口对选择封堵器及其型号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左心耳非常接近冠状动脉回旋支,基于左心耳基部消融时,应谨慎选择消融策略以避免损伤回旋支。MSCT 可作为测量及评价左心房、左心耳相关指标,明确左心耳周围组织结构的有效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心房颤动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贾崇富 王照谦 +5 位作者 杨志强 卞晓明 孙喜霞 王海燕 郑鹏 谢丽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EVE前、后行MSCT检查,对比观察EVE前、后MSCT图像,分析真、假腔、重要分支及内支架等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①真、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EVE前、后行MSCT检查,对比观察EVE前、后MSCT图像,分析真、假腔、重要分支及内支架等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①真、假腔内径在EVE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支架覆盖区假腔内完全血栓化,20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化;②97支腹部分支及髂总动脉受累,EVE后4支修复,30支不同程度缓解,63支无变化。2支无名动脉受累,EVE后修复;③1例支架伸展不良合并Ⅰ型内漏;④8例支架内漏发生,占26.7%;其中Ⅰ型内漏5例(均位于支架近端),Ⅱ型内漏即肋间动脉漏2例,Ⅰ型与Ⅱ型内漏并发1例。结论:MSCT应作为主动脉夹层EVE后随访并优先选择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条形注意力机制的电芯极片计算机断层图像分割
13
作者 刘泽芳 龙超 +4 位作者 刘学栓 韩艳 谭川东 谭辉 段黎明 《光学精密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525-3535,共11页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叠片电芯极片时,在CT图像中分割出极片是关键步骤。然而,由于叠片电芯的极片结构复杂、长宽比大,现有分割方法在速度与精度上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叠片电芯极片时,在CT图像中分割出极片是关键步骤。然而,由于叠片电芯的极片结构复杂、长宽比大,现有分割方法在速度与精度上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条形注意力机制的电芯极片CT图像分割网络。该网络主要由主干网络、条形空洞金字塔池化模块(Strip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S-ASPP)和解码器模块组成。其中,主干网络设计为轻量型网络MobilenetV2,用于减少网络参数量并提高分割速度;S-ASPP模块中将全局池化设计为条形池化,用于减少条形特征信息的丢失,有效解决欠分割的问题;解码器模块的条形注意力机制用于关注图像中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从而改善边缘模糊的问题。在电芯极片CT数据集上进行学习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网络对电芯极片的平均像素分类准确率(mAcc)、平均交互比(mIoU)、参数量和分割速度分别达到了98.62%,89.97%,5.814M,56.94 frame/s。相比DANet,DeepLabV3+,U-Net,HRNet和Segnext网络,本文网络的分割精度最高,分割速度优于DANet,DeepLabV3+,U-Net和HRNet网络,略逊色Segnext网络。综合考虑评价指标mIoU,mAcc,FPS,Parameters(M),本文方法在保持较低计算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极片分割的精度和效率,优于目前主流的分割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叠片电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涛 刘敬禹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既行CT平扫加增强又...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胰腺腺泡细胞癌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既行CT平扫加增强又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肿瘤影像学特征。结果肿瘤发生在胰头钩突1例、胰尾4例。病灶最大径为44.6~142.3 mm,平均为86.14 mm。5例患者病灶密度或信号均不均匀。1例患者病灶内部见出血、坏死、钙化,余4例内部仅见坏死。位于胰头的1例肿瘤包膜完整,位于胰尾的4例肿瘤包膜均不完整。5例肿瘤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均于门静脉期达到强化峰值,内部均有坏死。病灶位于胰头钩突的1例患者伴有胰胆管扩张;位于胰尾部的4例肿瘤均侵犯脾静脉,其中2例有肝脏转移瘤。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在CT及MRI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腺泡细胞癌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肾上腺静脉成像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炜 薛华丹 +5 位作者 孙昊 王萱 陈钰 苏佰燕 张晓娜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静脉成像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的图像质量,并对肾上腺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双侧肾上腺形态大致正常的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静脉成像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的图像质量,并对肾上腺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双侧肾上腺形态大致正常的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评价图像质量,并分别描述肾上腺静脉解剖位置、变异及与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关系。结果以MIP或MPR技术评价图像质量,左肾上腺静脉97例(97%)为1级,1例(1%)为2级,2例(2%)为3级;右肾上腺静脉52例(52%)为1级,19例(19%)为2级,29(29%)例为3级。左肾上腺静脉均为1支;91%与膈下静脉汇合后汇入左肾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6±0·6)mm(2·4~4·5mm);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形成交角,平均为(121·9±16·0)°(150~58°)。2例发现右侧双支肾上腺静脉;67例(94%)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4例(6%)汇入右副肝静脉;右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2±0·5)mm(1·9~4·0mm);右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形成交角,平均为(75·3±16·6)°(90~35°)。结论多排螺旋CT双侧肾上腺静脉成像结合MIP和MPR技术可清晰显示大部分肾上腺静脉,尤其是左肾上腺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肾上腺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补偿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空间分辨率增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保磊 杨民 傅健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14-1118,共5页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可以通过提高投影放大比来提高成像空间分辨率,但是对于一定尺寸的工件,随着放大比的增大容易引起投影截断,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重建的图像存在伪影和衰减系数漂移。提出了一种投影补偿的方法来补全截断的投影数...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可以通过提高投影放大比来提高成像空间分辨率,但是对于一定尺寸的工件,随着放大比的增大容易引起投影截断,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重建的图像存在伪影和衰减系数漂移。提出了一种投影补偿的方法来补全截断的投影数据。该方法对工件执行高放大比和低放大比两次扫描成像,其中低放大比下的投影数据没有被截断。在低放大比下执行低分辨率图像重建,将重建的CT图像数字放大并重投影以得到与高放大比下投影数据相匹配的截断投影的估计值。将估计出的截断投影与高放大比下的投影组合并进行滤波反投影重建,得到空间分辨率局部增强的显微CT图像。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 x线成像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 投影补偿 空间分辨率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上颌窦底间隔观察分析
17
作者 王蓉 王彦蒽 唐震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2-1507,共6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上颌窦底间隔的形态,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上颌窦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并拍摄CBCT的375例患者(750个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将CBCT图像的DICOM文件数据导入Mimics 22.0软件中重建上颌窦三维图像,对上颌窦体积及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情况、位置、高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上颌窦底间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和上颌窦体积的关系。结果在750个上颌窦中,130个出现窦底间隔,发生率为17.3%。男性和女性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8.5%(63/340)、16.3%(67/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龄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12.7%(29/228)、16.5%(32/194)、23.1%(36/156)、19.2%(33/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上颌窦体积0~10 cm^(3)、11~20 cm^(3)、>20 cm^(3)组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分别为7.1%(14/196)、19.9%(54/271)、21.9%(62/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168个上颌窦底间隔,其中24个(14.3%)位于上颌窦前部、84个(50.0%)位于上颌窦中部、60个(35.7%)位于上颌窦后部,上颌窦前部、中部、后部的窦底间隔高度分别为(5.75±1.84)、(9.08±3.77)、(6.41±1.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上颌窦底间隔的发生率随着上颌窦体积的扩大而增高。CBCT可以提供较准确的上颌窦底间隔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为临床实施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上颌窦 上颌窦底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通知
18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419-419,共1页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将于2009年3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CTC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已经证明可以替代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镜检查,对出现结直肠癌症状的患者进行结直肠癌诊断。它精确度高、安全性高、...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将于2009年3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杭州举行。CTC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已经证明可以替代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结肠镜检查,对出现结直肠癌症状的患者进行结直肠癌诊断。它精确度高、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 计算机断层扫描 成像 结肠 大肠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泛亚洲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术(CTC)大会会议通知
19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1期1268-1268,共1页
关键词 CTC 计算机断层扫描 成像 会议通知 结肠 大肠 亚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分析
20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卢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6-791,793,共7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结合预选的"外部特征点"以供下一步的混合"对焦",遵循"特征提取"、"图像对位"的步骤,实施"循点择面、循面分割"。这一"9点3面"立体定位配准方案的设计首先在几何学上被证明理论可行,并在实时工作站Mimics通过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和讯号叠加技术使图像融合最终实现。结果以肿瘤患者为例试验[PET+CT]3D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代谢状况和解剖结构的互补3D影像,获得54%的检出率,虽在定量分析方面低于2D同机[PET+CT]的检出率,但在定性分析角度具备同机[PET+CT]所没有的视觉功用。结论在[PE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ET+CT]立体融合仍未实现的状况下,[PET+CT]异机3D融合是同机[PET+CT]2D融合功能的必要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