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通识教育之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国良 王志强 方磊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共6页
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内在逻辑,提出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培养跨学科能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内外成功案例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内在逻辑,提出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培养跨学科能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内外成功案例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后为我国计算机通识教育发展提出几点启示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计算机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个性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 被引量:7
2
作者 桂小林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共6页
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肩负着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与信息利用能力培养的历史重任。而传统的以“单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各专业大学生发展需要。如何实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面临巨... 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肩负着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与信息利用能力培养的历史重任。而传统的以“单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各专业大学生发展需要。如何实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简要回顾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设计专业差异化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三种范式,并对相关课程体系给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 课程 课程体系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产模式3背景下的高校通识教育超学科发展——以计算机通识教育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周萱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
以计算机通识教育为例,结合知识生产模式更替展现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历程。通过分析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一般特性和发展困境,形成高校通识教育超学科发展内涵,确定计算机通识教育中的超学科命题。高校通识教育以高素质人才作为逻辑起点,围绕... 以计算机通识教育为例,结合知识生产模式更替展现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历程。通过分析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一般特性和发展困境,形成高校通识教育超学科发展内涵,确定计算机通识教育中的超学科命题。高校通识教育以高素质人才作为逻辑起点,围绕高素质人才发展形成逻辑主线,聚焦知识迁移、创新能力、意识形态,结合知识生产模式3核心要件,形成知识分形创新生态系统。在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创新建设行动中,强化计算机通识教育部门育人职能,提高教师、学生、课程的黏合度,并于过程中创造衍生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超学科 计算机通识教育 分形创新 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 被引量:28
4
作者 郝兴伟 张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74,共3页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在智能时代的各学科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十分重要。对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计算机...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在智能时代的各学科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问题求解能力十分重要。对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面向学科交叉融合的计算机通识教育“1+N”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与产教融合的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学科交叉融合 计算机通识教育 计算思维 开放实验室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的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3
5
作者 郝兴伟 周元峰 任立英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3,共6页
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标志着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为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需求的智能化创新人才,高校全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分析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教... 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标志着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为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需求的智能化创新人才,高校全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分析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两个维度和三个层次,提出一种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概念—基础—高阶三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并给出各层次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适用专业。结合山东大学“智能计算与软件编程”微专业,对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进行“专业+人工智能”高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通识教育 计算思维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微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