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仁组成区图像分析参数选择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蒋家康 李绍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 :探讨AgNOR图像分析部分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与模拟光镜计数法相对照 ,分析了经× 40、× 10 0 (物镜 )测得的 5 0例 (良、恶性病变各 2 5例 )AgNOR图像分析的部分参数。 结果 :AgNOR图像分析的多项测定参数在良、恶性... 目的 :探讨AgNOR图像分析部分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与模拟光镜计数法相对照 ,分析了经× 40、× 10 0 (物镜 )测得的 5 0例 (良、恶性病变各 2 5例 )AgNOR图像分析的部分参数。 结果 :AgNOR图像分析的多项测定参数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 ,尤其是AgNOR总面积 /核及其标准差、AgNOR直径标准差、AgNOR异形指数标准差 ,分别代表了AgNOR面积、大小和形态改变 ,单独应用它们用以区分良、恶性病变均有较少的重叠现象。 结论 :采用PC作模拟光镜计数和图像分析各具优缺点 ;图像分析为AgNOR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具有多参数分析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核仁组成区 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死后不同时间形态改变的图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竞花兰 陈玉川 +1 位作者 程海鹰 孙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87-89,共3页
用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分析豚鼠死后不同时间肝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形态的变化,探讨它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经图像分析的灰度测量结果表明: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A... 用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分析豚鼠死后不同时间肝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形态的变化,探讨它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系。经图像分析的灰度测量结果表明:AgNOR的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AgNOR颗粒形态越来越不清楚。灰度变化的量化指标提示。图像分析AgNOR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组成区 肝/细胞学 死亡 时间因素 图像分析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VEGF、p53表达与肿瘤血管新生和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进 周序珑 +1 位作者 夏明汗 李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p5 3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新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VEGF、p5 3在 76例乳腺癌组织和 2 0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血管新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p5 3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新生及浸润、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VEGF、p5 3在 76例乳腺癌组织和 2 0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并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对血管新生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评估VEGF、p5 3表达以及微血管计数 (MVC)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VEGF和 p5 3表达阳性分别为 6 1例 (80 3% )和 4 5例 (5 3 9% ) ,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P <0 0 0 5 ) ,VEGF的表达强度在原位癌和浸润癌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但是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关联 (P =0 39) ,p5 3的表达强度与浸润或转移均无明显关联 (P >0 1)。良性病变组织、导管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的MVC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癌组织的MVC平均为12 8 6± 4 3 7,且随着病变进展有明显增加的趋势。VEGF表达强度与MVC显著关联 (P =0 0 0 7) ,而 p5 3表达强度则与MVC无关 (P =0 34)。浸润性导管癌无论淋巴结是否转移 ,其VEGF、p5 3表达及MVC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VEGF与癌组织的血管新生及浸润生长关系密切 ,联合VEGF表达和MVC检测可提供预示乳腺癌恶性转归和预后更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VEGF P53 肿瘤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线法测量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吕俊远 王雷 +4 位作者 杨春卿 王磊 李璇 高洪明 辛世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57-860,共4页
目的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 目的评价中心线(CL)测量法作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测量验算手段的可行性。方法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脉夹层数据库中随机抽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例(男24例,中位年龄49.5岁)CTA资料,2位血管影像学专家独立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测量法及CL测量法采集数据,以混合线性模型分析2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异同,Bland-Altman法行不同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结果 2位测量者用MPR法测得值分别为(29.73±2.99)mm、(29.86±2.95)mm,CL法测得值分别为(29.66±2.81)mm、(29.71±2.91)mm,2种方法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但CL测量法更便捷。结论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锚定区血管直径测量时,CL测量法可作为MPR测量法的验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近端锚定区 中心线测量 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