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陶磊 夏明武 李若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 目的探究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扫描的成像质量及对头颈部动脉斑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扫描(管电压120 kV,碘海醇350 mgI/ml);观察组患者接受头颈部低千伏(管电压100 kV)低浓度造影剂(碘克沙醇320 mgI/ml)CTA扫描,并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平均CT值、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平均基底动脉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平均噪声、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患者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头颈部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NR、平均噪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CT值、平均基底动脉SNR、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对患者头颈部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诊断血管狭窄与DSA检查具有一致性(Kappa=0.829,P<0.001)。结论头颈部低千伏低浓度造影剂CTA扫描可获得与高电压高浓度造影剂CTA扫描相当的成像质量,并能有效减少患者碘摄入量和有效辐射剂量,对头颈部动脉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对血管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有利于协助患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千伏 低浓度造影剂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成像质量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华 阎雄 +5 位作者 吴忠均 孔宪炳 沈艾 张洪宾 唐晓琼 王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行CTA检查(CTA组)与未行CTA检查行LS(对照组)的两组病例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58±14.09)min和(215.00±22.01)min,两组术中出血分别为(165.78±88.42)ml和(262.78±80.70)ml,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为(8.46±1.48)d和(10.14±1.51)d,以上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组术前能掌握脾脏血管的解剖及其与胰腺的关系,指导术中精细解剖脾脏血管,采用Hem-O-lok结扎、超声刀离断脾蒂血管,免用Endo-GIA,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本研究认为CTA检查对ITP需行LS治疗的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腹腔镜脾切除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级脾蒂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丹萍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7期677-685,共9页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 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侧支循环 血管通透性 血栓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5
6
作者 唐友发 王秋霞 张进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6-322,共7页
目的:评估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在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0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原始数据,利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30%、ASIR 60%、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L、DL... 目的:评估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在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40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原始数据,利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30%、ASIR 60%、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L、DLIR-M、DLIR-H共6种算法重建图像,测量并分析肠系膜上动脉的CT值、SD值和信噪比,两位放射科医生进行主观图像评价。结果:6种算法重建图像CT值、噪声、信噪比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IR-H,DLIR-M、ASIR60%、DLIR-L、ASIR30%、FBP图像噪声依次增加,信噪比依次降低;3种DLIR的CT值无明显差异,但DLIR的CT值高于FBP和ASIR;主观评分显示DLIR重建图像血管锐利度增强。结论:DLIR改善了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并且能提高血管锐利度,但也存在改变原始信息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 深度学习 降噪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超低管电压在体重指数≤30 kg/m^(2)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贾紫珺 尹伟 +3 位作者 胡信心 李佳余 陆建平 王敏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 kV组(采用70 kV管电压及低造影剂用量和流速)和120 kV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及常规造影剂用量和流速)。两组均采用混合迭代算法重建图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重、BMI、心率、造影剂用量及造影剂流速等,评估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并分析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及流速均低于120 kV组[(27.15±3.70)mL vs(48.92±5.08)mL、(2.71±0.37)mL/s vs(4.50±0.35)mL/s,P均<0.001]。两组患者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冠状动脉平均CT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而70 kV组的图像噪声高于120 kV组[(31.50±5.74)HU vs(28.26±5.17)HU,P=0.037]。共770个冠状动脉节段纳入主观评估,2名观察者之间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2);70 kV组与120 kV组冠状动脉平均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7±0.38)分vs(1.21±0.43)分、100.00%(384/384)vs 98.96%(382/386),P均>0.05]。7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与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120 kV组[(0.80±0.16)mSv vs(3.13±0.67)mSv、(4.51±0.98)mGy vs(17.36±3.19)mGy、(57.32±11.32)mGy·cm vs(223.61±47.64)mGy·cm,P均<0.001]。结论在320排CT上采用70 kV管电压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是可行的,在亚毫希沃特条件下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且较常规扫描方案降低了碘造影剂用量和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宽体探测器 造影剂 低管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臧丽娥 隋汝波 +1 位作者 张磊 傅德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4-737,共4页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 目的通过与计算机血管成像(CTA)对比,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筛查工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均在发病后7 d内入院,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患者入院后行床边TCD筛查及高分辨率CTA检查。结果 TCD对不同类型颅内外血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TCD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最高,敏感性96.19%,特异性98.60%,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敏感性71.11%,特异性94.31%,且TCD能够显示某些CTA不能提供的补充信息,如实时脱落的微栓子信号、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以及盗血现象。结论与CTA比较,TCD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方面,尤其是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TCD能提供CTA所不具备的实时血流动力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颅内外血管狭窄 计算机血管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评分对发病6~24 h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孟媛媛 钟孟飞 +2 位作者 陈晓辉 张立功 高宗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 目的探讨CTA评分系统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6~24 h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3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32)、预后不良组(n=21)。采用后循环侧支循环评分(pc-CS)、后循环(pc)-CTA侧支评分、基底动脉BATMAN评分,对血管内介入术前患者CTA影像进行评估。结果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取栓前和出院NIHSS评分、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CTA评分≤1.5分(OR=0.468,95%CI=0.231~0.946,P=0.035)、pc-CS评分≥4.5分(OR=2.183,95%CI=1.233~3.865,P=0.007)、BATMAN评分≥4.5分(OR=2.461,95%CI=1.320~4.588,P=0.005),均为急性BAO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pc-CS评分、pc-CTA评分、BATMAN评分预测良好临床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95%CI=0.632~0.901)、0.814(95%CI=0.697~0.931)、0.869(95%CI=0.763~0.975)。结论pc-CS评分、pc-CTA评分和BATMAN评分均能独立有效地预测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90 d临床结局,其中反映血栓负荷及侧支代偿的BATMAN评分似可更准确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分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CTA上的分布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奇 朱先进 +4 位作者 赵志强 赵宇 金旻 刘洋 杜彬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8期804-808,共5页
目的比较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 目的比较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在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在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在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椎动脉 基底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侧支循环及其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浩然 刘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9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为6~10 h。根据入院时单相CTA检查结果,采用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将入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40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90 d全因死亡率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90 d mRS评分、90 d全因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90 d mRS 0~2分患者占比和入院时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分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率和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rLMC评分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r LMC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110~1.647,P=0.003)。结论对于发病至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AIS患者,应用rLMC量表对单相CTA侧支循环结果进行判读能够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侧支循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TA的ΔCT-FFR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魏凯 王玺 +4 位作者 何柏 赵子强 张威 荆晶 单冬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狭窄处的近端与远端CT-FFR测量差值(ΔCT-FFR)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诊断效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狭窄处的近端与远端CT-FFR测量差值(ΔCT-FFR)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诊断效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的107例冠心病(CAD)患者的149支血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依次进行CCTA、CT-FFR、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和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单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100判断为血管水平的重度钙化,根据CACS水平将冠状动脉分为CACS≥100组(n=56)和CACS<100组(n=93)。以FFR≤0.8作为诊断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金标准”,ΔCT-FFR定义为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狭窄处近端与远端CTFFR的测量差值。采用Pearson相关和Bland-Altman图评估血管水平CT-FFR与FFR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通过ΔCT-FFR校正CT-FFR的检测结果,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诊断方法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在血管水平分析其对重度钙化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诊断效能的增量价值。结果在血管水平CT-FFR与FFR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CACS≥100组:r=0.71,P<0.01;CACS<100组:r=0.73,P<0.01)和一致性(CACS≥100组:Mean=-0.01,P=0.25;CACS<100组:Mean=0,P=0.96)。与CACS<100组比较,CACS≥100组FFR(0.80±0.08 vs.0.84±0.09,P=0.004)和CT-FFR值(0.81±0.06 vs.0.85±0.06,P<0.001)明显降低,ΔCT-FFR值(0.14±0.06 vs.0.09±0.06,P<0.001)明显增高。与CACS<100组比较,CACS≥100组CT-FFR的诊断效能明显下降[(AUC=0.792,95%CI 0.663~0.889)vs.(AUC=0.929,95%CI 0.856~0.972),P=0.04]。经ΔCT-FFR校正诊断后,CACS≥100组CT-FFR的诊断效能较前明显提高[(AUC=0.876,95%CI 0.760~0.949)vs.(AUC=0.792,95%CI0.663~0.889),P=0.02],与CACS<10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结论对于重度钙化冠状动脉,经ΔCT-FFR校正后,CT-FFR评估冠状动脉功能学的诊断效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流储备分数 重度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文娟 康慧斌 +6 位作者 纪文军 钱增辉 温小龙 李佑祥 姜除寒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3-957,共5页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伴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诊疗体会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灿灿 徐耀 +1 位作者 张熙斌 徐俊(点评)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0期1089-1094,共6页
脑干解剖结构致密,神经核团及纤维束交错纵横。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为少见的脑干综合征,二者合并出现并不多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增长、增粗和扭曲为... 脑干解剖结构致密,神经核团及纤维束交错纵横。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为少见的脑干综合征,二者合并出现并不多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增长、增粗和扭曲为特点的脑血管病,临床上多以后循环梗死就诊,尤其以脑干梗死居多,因其临床症状多隐匿,容易疏忽而漏诊。现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伴VBD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眼肌麻痹 基底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CTA评分对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海华 马宁 +3 位作者 刘恋 莫大鹏 高峰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243-1250,共8页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来评估及验证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posteriorcirculation 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pc-CTA)评分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支架取栓装置机械取栓后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连续入...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来评估及验证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posteriorcirculation 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pc-CTA)评分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支架取栓装置机械取栓后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连续入组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血管造影数据。血管成功开通定义为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2b/3级,临床良好预后定义为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对pc-CTA评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点值。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3个月时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进行机械取栓的患者,78例(90.7%)血管成功再通(TICI2b/3级),30例(34.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pc-CT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对pc-CTA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68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572~0.778],最佳界点值是2分(敏感度=53.33%,特异度=80.36%)。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CTA评分≤2分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后3个月时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3.831,95%CI 1.302~11.273,P=0.015]。结论 pc-CTA评分可独立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的短期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评分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CTA显示的高密度血栓与腹主动脉瘤破裂相关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和乾 陈志鹏 +3 位作者 蔡晶 范海健 麦筱莉 乔彤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1-626,共6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MSCTA)将腹主动脉瘤(AAA)内的附壁血栓(ILT)量化为亨氏单位(HU)值,以探究不同CT值范围内的血栓与AAA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自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较大直径(≥6.0 cm) ...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MSCTA)将腹主动脉瘤(AAA)内的附壁血栓(ILT)量化为亨氏单位(HU)值,以探究不同CT值范围内的血栓与AAA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鼓楼医院自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较大直径(≥6.0 cm) AAA患者(共41例)资料,分为腹主动脉瘤完整(IAAA)组(n=25)和腹主动脉瘤破裂(RAAA)组(n=16)。根据每位患者的MSCTA重建三维图像,测量最大横径平面处血栓CT值和不同CT值范围内血栓体积,并在标准化血栓下计算两组中不同CT值范围内血栓的变化。结果:RAAA组最大横径平面处血栓平均CT值[(43.2±8.5)HU]高于IAAA组[(35.7±6.6)HU,P=0.003],且RAAA组最大横径平面处血栓最大CT值中位数(113.0 HU)高于IAAA组(83.0 HU,P<0.001)。进一步分析不同CT值范围内血栓体积,发现在-100~30 HU范围内RAAA组血栓体积[(63.0±35.2)cm3]与IAAA组[(44.2±28.8)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而在30~150 HU范围内RAAA组血栓体积中位数(125.1 cm3)却明显高于IAAA组(78.5 cm3,P=0.010)。在RAAA组中,30~150 HU范围内血栓体积与标准化血栓体积(ILT体积/总瘤腔体积)呈正相关(ρ=0.900,P<0.001),而-100~30 HU范围内两者没有相关性(ρ=0.361,P=0.169)。结论:较大直径的AAA中MSCTA显示的高密度ILT与瘤体破裂相关,高密度ILT可能是高危动脉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破裂 附壁血栓 高密度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八届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大会述评与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正东 万雷 黄平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48-753,共6页
为加强我国法医学界与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同行的交流与探讨,跟进研究前沿,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于2019年5月16日—5月18日派3名代表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学会大会。以下就本次... 为加强我国法医学界与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同行的交流与探讨,跟进研究前沿,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于2019年5月16日—5月18日派3名代表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法医放射学和影像学学会大会。以下就本次大会的会议概述、会议内容、基本情况以及与会者的总结与体会进行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法医人类学 放射学 会议(主题) 死后计算机断层扫描 死后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虚拟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猝死中的应用
18
作者 赵欣 陈志明 +8 位作者 刘文蕴 王博 李泓漾 杨丽垚 滕岩 王利君 高艳斌 陈为龙 张磊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42-548,共7页
目的 应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死后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PMCTA)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探索其对冠心病猝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鉴定实践中的6例死亡案例,用5F猪尾型导管经股动脉入... 目的 应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死后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PMCTA)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探索其对冠心病猝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鉴定实践中的6例死亡案例,用5F猪尾型导管经股动脉入路高压注射对比剂碘海醇,获取冠状动脉影像学数据并处理分析,将冠状动脉靶向显影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例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中均得到相似的结果 ,诊断吻合率达83.3%。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可以有效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具有一致性。结论 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冠心病猝死案件中可以作为常规尸体检验的有效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冠心病 猝死 死后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5F猪尾型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先天性门体分流畸形8例影像学特征病例系列报告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季敏 吴先胜 +2 位作者 龚英 杨宾 乔中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先天性门体分流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畸形的认识。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历系统中先天性门体分流且病史中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病例,采集性别、年龄、临床表现、CTA和MRA影像学资料、外科手术结... 目的探讨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先天性门体分流畸形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畸形的认识。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历系统中先天性门体分流且病史中有消化道出血症状的病例,采集性别、年龄、临床表现、CTA和MRA影像学资料、外科手术结局。CTA为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扫描仪,MRA为Siemens Avanto 1.5 T扫描仪,提取纳入病例的CTA原始图像,以1.25 mm层厚/0.625 mm层间隔重建,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提取纳入病例的MRA原始图像,传入MR工作站进行后期多平面重建;由2名从事儿科影像诊断10年以上医生独立读片,观察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形态及走行,异常门体分流位置、途径,髂静脉、下腔静脉及肠管、肠壁血管分布。结果 2008年3月至2017年1月符合本文病例纳入标准的连续病例8例,男6例,年龄3月至10岁,7例贫血,7例便血,1例呕血。8例均行CTA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A检查。截止出院时,6例行手术治疗,2例随访观察。8例先天性门体分流畸形患儿均为肝外型门体分流,2例肝外型Ⅰ型,6例为Ⅱ型。以便血为表现的7例中,髂内静脉、直肠上静脉及结肠静脉扩张扭曲;以呕血为表现的1例,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后通过胃冠状静脉汇入左肾静脉,胃冠状静脉显著扩张、扭曲。结论合并便血的先天性门体分流大部分通过肠系膜下静脉与髂静脉异常沟通,发生便血的比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门体分流 ABERNETHY畸形 儿童 消化道出血 X线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及左心房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黄亚飞 马国景 +3 位作者 胡杰 寇晨光 李彩英 刘晓伟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8期787-794,共8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左心房及左心耳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同期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及经食道超声...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左心房及左心耳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同期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将CTA及TEE共同诊断存在左心耳血栓的28例患者纳入左心耳血栓组[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9)岁],采用个体匹配法以1:2的比例按时间顺序纳入性别及年龄(±3岁)匹配的无左心耳血栓的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无左心耳血栓组[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5±8)岁]。采用心脏CTA测量两组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LAEATV)、左心房和左心耳结构参数并进行比较,评估EAT、左心房及左心耳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左心耳血栓组中持续性房颤及房颤心律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无左心耳血栓组(P均<0.001),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房颤病程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以及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耳血栓组的EATV、LA-EATV、左心房容积(LAV)、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开口面积较无左心耳血栓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两组间左心耳深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EATV(OR=1.092,95%CI:1.004~1.187,P=0.040)及LAV(OR=1.022,95%CI:1.003~1.041,P=0.025)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LA-EATV阈值为27.16 cm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6.8%;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LAV阈值为118.45 ml(AUC=0.853,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0.4%)。结论:心脏CTA测量的LA-EATV和LAV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房 左心耳血栓形成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