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欣 濮月华 +2 位作者 闫争争 刘嘉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且经头颅...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且经头颅MRI和MRA证实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信息。对患者的MR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建立CFD模型,并通过计算获得责任血管的血流分数、血流速度比和血管壁剪切力比。所有入组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根据随访期内是否有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分为卒中复发组和无卒中复发组,分析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12个月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48例患者,中位年龄58(52~68)岁,其中男性患者36例(75.0%)。责任血管中位狭窄率为60.3%(53.2%~82.0%),狭窄长度为3.3(2.6~4.9)mm。12个月随访缺血性卒中复发10例(20.8%)。卒中复发组责任血管的血流分数低于无卒中复发组[0.74(0.69~0.81)vs.0.90(0.82~0.97),P=0.01]。ROC曲线显示,血流分数预测缺血性卒中复发AUC为0.796(0.669~0.923),截点值为0.815,敏感度为76.3%,特异度为80.0%。结论通过CFD技术模拟计算的血流分数可能是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分数 计算机流体力学 缺血性卒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及与鼻声反射和鼻阻力计相关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郭字峰 张宇宁 +4 位作者 刘树红 卢晓峰 朱敏 陈学明 陈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5-849,共5页
目的建立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型模拟平静呼吸状态下正常鼻腔形态和鼻腔内部流动,与鼻声反射和鼻阻力计测量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对志愿者鼻腔行CT扫描,通过Simplant10.0建立完整的鼻气道三维模型,利用Gambit2.3.16网格划分后,用Fluent6.... 目的建立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型模拟平静呼吸状态下正常鼻腔形态和鼻腔内部流动,与鼻声反射和鼻阻力计测量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对志愿者鼻腔行CT扫描,通过Simplant10.0建立完整的鼻气道三维模型,利用Gambit2.3.16网格划分后,用Fluent6.3.2模拟不同流量下的鼻腔内部流体力学。将经CFD模型提取和计算的鼻腔冠状位截面积和鼻腔压降数据与鼻声反射和鼻阻力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FD模型鼻腔冠状位面积与鼻声反射测量数据,在距前鼻孔30mm内两者的拟合度高,在距前鼻孔50mm外则后者大于前者。CFD模型计算各流量下鼻腔压降变化与鼻阻力计测量得到的压力-流量分布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压降值前者小于后者。结论CFD模型能精确反映鼻腔形态,准确计算鼻腔内部的流场数据。与以往测量手段相比较,CFD模型能更加直观且详细地表现鼻腔内部流体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流体力学 三维重建 鼻腔 鼻声反射 鼻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现状——评《计算机模拟技术及其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3
作者 朱一飞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I0030-I0030,共1页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国防军事、社会经济等;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文献查阅发现,上世纪中期美国曾尝试在农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在农业...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国防军事、社会经济等;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文献查阅发现,上世纪中期美国曾尝试在农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历经数十年的研究发展,在农业各领域中,如作物生产、农业机械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技术,依照字面意思分析,流体是一种不能抵抗剪切力,且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无限变形的物质,而作用在该物质上的力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表面力与质量力,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即分析流体力学中的各种问题,以往仅通过理论及实验等方法得出结论,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可完全依靠或部分依靠数值模拟的方法解决以上问题;在此背景下,由陈树人、毛罕平、贾卫东、李青林、尹建军编写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及其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准确把握了当前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对于如何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模拟技术 计算机流体力学 表面力 陈树人 农业机械 文献查阅 国防军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下颌畸形患者上气道流体力学模型的构建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丽哲 于擘 +2 位作者 郭宇 丁明超 李永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建立小下颌畸形患者上气道流体力学模型,探讨小下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后上气道气流的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小下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后上气道CT片,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中,建立上呼吸道三维模型,通过ANSYS I... 目的:建立小下颌畸形患者上气道流体力学模型,探讨小下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后上气道气流的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小下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后上气道CT片,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中,建立上呼吸道三维模型,通过ANSYS ICEM CFD14.0对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后,用ANSYS 14.0-Fluid Dynamics对上呼吸道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采用Tecplot对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计算分析后获得上气道气流场相关信息。结果:成功构建出小下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后上气道流体力学模型,患者手术后气道体积由37.284 cm3增大到44.498 cm3;上呼吸道最狭窄区域位于腭咽下界,手术后此区面积由1.135 cm2增大到2.297 cm2;最小压力由101 308 Pa降至101 272 Pa;最大流速从3.476 m/s增大到4.978 m/s。结论:小下颌畸形患者经过正颌手术后,不仅能有效矫治牙颌面畸形,同时可扩张上气道,降低上气道气流阻力,从而保持上气道气流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下颌畸形 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 气流动力学 上呼吸道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壁切应力与动脉瘤破裂关系的初步研究——基于患者的三维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3
5
作者 鲁刚 黄磊 +5 位作者 张晓龙 王盛章 万军 洪泳 胡宙 耿道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8-571,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颅内无症状动脉瘤和症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寻找与动脉瘤破裂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5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8个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及颈眼动脉段。通过旋转DSA,重建动脉瘤三维模型,并使用有限... 目的通过比较颅内无症状动脉瘤和症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寻找与动脉瘤破裂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5例患者DSA检查共发现8个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及颈眼动脉段。通过旋转DSA,重建动脉瘤三维模型,并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比较不同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两组数据对比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与载瘤动脉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动脉瘤瘤颈部平均切应力分别为(5.54±2.89)Pa和(4.78±3.84)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动脉瘤临近载瘤动脉平均切应力分别为(6.6±3.47)Pa和(7.30±3.80)Pa,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动脉瘤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分别为0.33%和4.7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瘤壁低切应力区域的大小可能是影响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流体力学 侧壁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罐内冷媒管降温模拟试验与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雁 杨龙基 +3 位作者 韩志强 张峰 许启铿 王晓东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76,共6页
为缓解食用油在储藏过程中出现的热分层现象,设计内置冷媒管的食用油储罐,并通过调整冷媒流动方式、冷媒流量和冷媒温度等对储油进行降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上供式和下供式降温均可在储油温度整体下降的同时有效缩小上下层温差(1.9... 为缓解食用油在储藏过程中出现的热分层现象,设计内置冷媒管的食用油储罐,并通过调整冷媒流动方式、冷媒流量和冷媒温度等对储油进行降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上供式和下供式降温均可在储油温度整体下降的同时有效缩小上下层温差(1.93、3.67℃),且与自然降温(6.79℃)相比,热分层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采用下供式降温的效率最高,较上供式提高了约20%,且下层油温较上供式低约1.9℃。基于Ansys(Fluent)商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平台,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了采用下供式的冷媒流量对下层油温的影响。结果显示下供式降温可有效阻隔外部传热,而下层温度变化集中在低温区域,对远离入口侧区域的影响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储存 热分层 内置冷媒管 降温 计算机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气雾栽培箱不同气流循环方式的流场和温度场CFD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蒋蘋 杨希文 +3 位作者 罗亚辉 龙莉霞 石毅新 胡文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33-241,共9页
蔬菜气雾栽培箱内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对箱体内的环境调节及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农作物周围空气的均匀性流动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速率。为探究蔬菜气雾栽培箱内流场及温度场分布规律,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 蔬菜气雾栽培箱内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对箱体内的环境调节及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农作物周围空气的均匀性流动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速率。为探究蔬菜气雾栽培箱内流场及温度场分布规律,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利用FLUENT软件,结合标准湍流模型、有孔介质模型、作物冠层质热交换模型等,建立了蔬菜气雾栽培箱不同气流循环方式下的CFD模型。并对气雾栽培箱内的环境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3种气流循环方案:顶面进侧面出,侧面进顶面出,侧面进侧面出。对送回风口的不同位置布局进行了研究,并对3种气流循环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可知:气流为顶面进侧面出方案中,风速位于生菜生长适宜风速值区域占58.1%,适宜温度值区域占93.6%,通风死角区域占比0.844%;气流为侧面进顶面出方案中,生菜生长适宜风速值区域占59.6%,适宜温度值区域占99.98%,通风死角区域占比0.069%;气流为侧面进侧面出方案中,风速位于生菜生长适宜风速值区域占54.3%,适宜温度值区域占92.4%,通风死角区域占比16.7%。分析对比后得到侧面进顶面出为最佳气流循环方案。并对此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气雾栽培箱内温度、风速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温度平均相对误差为3.9%,均方根误差为0.86℃。风速平均相对误差为3.5%,均方根误差为0.26m/s,模拟值和实测值误差较小,模拟效果良好,验证了CFD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为蔬菜气雾栽培箱内的流场及温度变化规律,内部环境调节,装置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温度 计算机流体力学 优化设计 蔬菜气雾栽培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D网格应用平台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新华 刘洪 +1 位作者 陆鑫达 李明禄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45-47,50,共4页
CFD网格应用平台是ChinaGrid5大应用平台之一,它为各种不同的CFD应用提供了网格基础设施。平台采用了两层架构:上层基于WSRF服务,下层基于并行计算。为了无缝整合各种CFD应用,平台定义了一组包括CFD工作流模板和CFD分类码的重要概念,使... CFD网格应用平台是ChinaGrid5大应用平台之一,它为各种不同的CFD应用提供了网格基础设施。平台采用了两层架构:上层基于WSRF服务,下层基于并行计算。为了无缝整合各种CFD应用,平台定义了一组包括CFD工作流模板和CFD分类码的重要概念,使用了一系列如CGNS数据可视化工具GVisual的关键技术。目前基于ServiceDomain的平台原型系统已经开发完成,性能测试表明CFD应用移植其到平台上后性能获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流体力学 网格应用平台 CHINAGRID WSRF CGNS Gviusal SERVICE DOM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玻璃温室自然通风条件下的CFD模拟验证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迎龙 王新忠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6-179,共4页
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数值方法,以光伏连栋玻璃温室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对室内温度场进行模拟验证。采用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对光伏温室室内温度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了三维CFD模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光伏温室... 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数值方法,以光伏连栋玻璃温室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对室内温度场进行模拟验证。采用离散坐标(DO)辐射模型对光伏温室室内温度场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了三维CFD模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光伏温室室内温度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绝对误差均值为0.96℃,相对误差均值为2.94%。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温室 计算机流体力学(CFD) 模拟 自然通风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鼻阻塞对中度OSAHS患者咽腔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立彦 张宇宁 +4 位作者 郭宇峰 刘树红 陈广 卢晓峰 朱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3-528,共6页
目的:研究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模拟平静呼吸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咽腔形态及内部流动,并模拟单侧鼻腔阻塞情况下平静呼吸时患者的咽腔流体流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志愿... 目的:研究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模拟平静呼吸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咽腔形态及内部流动,并模拟单侧鼻腔阻塞情况下平静呼吸时患者的咽腔流体流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志愿者(中度OSAHS患者)的咽腔行CT扫描,通过Amira 4.0建立上气道三维模型,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单侧鼻腔阻塞的上气道三维模型,利用Gambit2.3.16网格划分后,用Fluent6.3.2模拟不同情况、不同流量下的咽腔内部流体力学。将CFD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患者上气道最狭窄处位于软腭后区,最小截面积大小为1.349×10-4m3,与临床检查相符合;在此区域,出现上气道最大流速(14.39 m/s)、最大压降(总压降40.60%);在模拟单侧鼻阻塞情况下,该模型管腔内各截面流速平均加快0.25 m/s,各截面压力平均增大2.90 Pa,但是流速、压力变化趋势不发生改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FD模型能准确地反映患者上气道实际情况;单侧鼻腔阻塞情况时,患者的管腔内负压增大,更易产生上气道塌陷,但是不改变患者原有的上气道气流分布规律,是促进因子而非始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计算机流体力学 三维重建 咽腔 鼻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手套箱系统内冷却装置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张凯 何辉 +5 位作者 王长水 林如山 张磊 宋鹏 王有群 江嘉铭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78,共6页
干法后处理技术是在非水介质中通过电化学、挥发等手段分离提取铀和X。在干法工艺实验熔盐体系中操作时,熔盐体系的初晶温度和X熔点分别为650℃和640℃,工艺操作过程中加热温度设定为1 000℃,在整个工艺中需要冷却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 干法后处理技术是在非水介质中通过电化学、挥发等手段分离提取铀和X。在干法工艺实验熔盐体系中操作时,熔盐体系的初晶温度和X熔点分别为650℃和640℃,工艺操作过程中加热温度设定为1 000℃,在整个工艺中需要冷却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保证手套箱底板的温度控制在40℃以内。利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软件模拟冷却式换热器在不同流量、不同高度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最终得到冷却式换热器的最佳高度为70 mm,内部水流量为4 m^3/h,可以满足设计输入要求,为放大规模干法手套箱系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手套箱系统 计算机流体力学 冷却式换热器 力学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熔盐在石墨泡沫内的流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茶秀 《新能源进展》 2017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基于均匀颗粒填充床模型,采用体心立方体模型构建了石墨泡沫材料流域的微观模型,并利用COMSOL软件数值得到了硝酸熔盐在其内流动的速度和压力分布。进而研究了其压力梯度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孔隙率及孔径等参数对石墨泡沫内流体... 基于均匀颗粒填充床模型,采用体心立方体模型构建了石墨泡沫材料流域的微观模型,并利用COMSOL软件数值得到了硝酸熔盐在其内流动的速度和压力分布。进而研究了其压力梯度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孔隙率及孔径等参数对石墨泡沫内流体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率ε和孔径是影响多孔石墨泡沫渗流性能的主要因素,孔隙率越大,渗透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流体力学 单元模型 石墨泡沫 孔隙率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降尺度的复杂地形风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嘉荣 程雪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在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式Fluent的基础之上修改传统的RANS湍流参数化方案,选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湍流方案,并引入温度层结的浮力模型,得到修改后的Fluent模式。使用中尺度预报模式... 在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式Fluent的基础之上修改传统的RANS湍流参数化方案,选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湍流方案,并引入温度层结的浮力模型,得到修改后的Fluent模式。使用中尺度预报模式WRF和WRF耦合修改前后的Fluent模式模拟江西鄱阳湖地区内吉山测风站处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4个月的风速、风向和2011年3月6日吉山站附近地形流场以及气温场的变化过程。结合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WRF模式在耦合Fluent后,对吉山单站点风速风向的模拟效果得到改善。WRF耦合Fluent的模拟方法在Fluent修改后(算例2),相比修改前(算例1)可以更精确地模拟吉山站各高度处的风速风向。4个月70 m高度平均风速WRF、算例1和算例2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 963,2. 727和2. 224 m·s^-1。算例2与观测的70 m高度风向玫瑰图匹配程度总体上比算例1更高。算例2还可以模拟出白天不稳定状态下的热浮力效应和空间分布不均匀且较大的湍动能,能模拟出夜间大气边界层的逆温现象,而算例1则不能。以上结果均表明在对Fluent模式修改后,WRF耦合Fluent的模拟方法对吉山站附近风场的模拟效果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风场 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式 大涡模拟 多尺度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沙疗室实验阶段气固耦合热环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小鑫 居来提.买提肉孜 +3 位作者 黄少君 木合塔尔.克力木 迪丽娜尔.马合木提 张春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258-262,共5页
研究室内沙疗室实验阶段空气和沙体间热量传递规律。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技术建立了室内沙疗室实验阶段三维热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应用Fluent软件计算了沙疗室内气固耦合传热问题,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了空气和沙体温度场的变化。结... 研究室内沙疗室实验阶段空气和沙体间热量传递规律。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技术建立了室内沙疗室实验阶段三维热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应用Fluent软件计算了沙疗室内气固耦合传热问题,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了空气和沙体温度场的变化。结果表明模拟与实验中空气和沙体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吻合良好;与吐鲁番沙疗场相对照,模拟得到了适宜室内进行沙疗的温度稳态层及其埋沙深度;通过单口热压自然通风使室内沙疗室的空气热环境具有一定的热舒适度。因而,室内沙疗室可提供沙疗所需温度且相对舒适的热环境,为进一步完善室内沙疗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沙疗 计算机流体力学 传热 数值模拟 自然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气流运动的个体化测量 被引量:3
15
作者 卢九星 韩德民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50-756,共7页
目的初步将鼻腔空气动力学应用于临床,数值模拟上呼吸道气流场,个体化测量气流运动参数。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10例正常鼻腔受试者进行鼻窦轴位扫描;同时测量鼻功能,得到鼻阻力值和鼻声反射曲线。将得到的上呼吸道连续断层图像顺序... 目的初步将鼻腔空气动力学应用于临床,数值模拟上呼吸道气流场,个体化测量气流运动参数。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10例正常鼻腔受试者进行鼻窦轴位扫描;同时测量鼻功能,得到鼻阻力值和鼻声反射曲线。将得到的上呼吸道连续断层图像顺序导入Mimics、Icem-cfd、Fluent、Cfd-post软件进行三维建模、有限元网格划分、瞬态计算、结果分析。从三方面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①利用鼻声反射数据检验模型是否真实;②由鼻阻力仪得到气流速率值,设置数值模拟的瞬态边界条件;③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气流压力值计算鼻阻力,对比计算得到的鼻阻力值和实际测量得到的鼻阻力值。结果模型形态数据和鼻声反射数据有很好的吻合;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鼻阻力值和实际测量鼻阻力值,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值模拟可以得到呼吸周期中气体流场在整个上呼吸道的运动情况。结论所建模型可以真实反映鼻腔的实际解剖结构形态,数值模拟结果可靠,可以对上呼吸道气流进行个体化实时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 计算机流体力学 个体化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式HVPE反应器温场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赵勇明 陈贵锋 +3 位作者 陈雷英 马晓薇 白云娜 李养贤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6-118,共3页
基于CFD理论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温场分布,研究了流速变化对HVPE反应器温场的影响。在模拟计算中,流场数值模拟基于非交错网格系统的SIMPLE算法,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采用改进的压力-速度耦合方法进行求解温场通过与具体... 基于CFD理论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温场分布,研究了流速变化对HVPE反应器温场的影响。在模拟计算中,流场数值模拟基于非交错网格系统的SIMPLE算法,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采用改进的压力-速度耦合方法进行求解温场通过与具体实验结合选择合适的温度传输模型,分别改变石墨环几何尺寸、流量等条件,得到反应器流场、温场的相应变化。根据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流场对温场的影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流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温场的分布,并把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气相外延 温场 计算机流体力学 有限体积法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高含固污泥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梦 郑志永 +5 位作者 余雷 张丽慧 鲁帅领 崔敏华 刘宏波 刘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24-1228,1233,共6页
采用容积为200L的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以下简称卧式反应器),对高含固污泥(总固体(TS)≥10%(质量分数))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序批运行、低负荷半连续运行、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污泥TS从10.09%至12.58%,并对污泥颗粒的运动... 采用容积为200L的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以下简称卧式反应器),对高含固污泥(总固体(TS)≥10%(质量分数))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序批运行、低负荷半连续运行、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污泥TS从10.09%至12.58%,并对污泥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序批运行阶段污泥水解酸化特征显著;在低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平稳上升,在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稳定在(0.359 2±0.011 0)m^3/(m^3·d),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稳定在22.05%±0.52%,高含固污泥在卧式反应器中厌氧消化产气性和稳定性良好。CFD模拟结果显示,污泥颗粒在卧式反应器中得到充分混合,卧式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污泥厌氧消化剩余能量可达2.42MJ/(m^3·d),经济效益明显,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 厌氧消化 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家禽养殖用滤光器
18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4-64,共1页
最近蒙特公司开发并向市场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滤光器产品LFD,这种产品采用全球先进的计算机流体力学,实现了光照控制与通风管理联合控制的较好平衡。
关键词 滤光器 家禽养殖 计算机流体力学 联合控制 通风管理 光照控制 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erodynamic noise in a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entrifugal fan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振东 谷正气 +2 位作者 汪怡平 颜建容 杨晓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245-1253,共9页
The high aerodynamic noise induced by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ride comfort, and the centrifugal fan is the largest noise source in these system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high aerodynamic noise induced by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the ride comfort, and the centrifugal fan is the largest noise source in these system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aerodynamic noise generated by the centrifugal fan. The flow field and the sound field on the whole centrifugal fan configur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nd pressure level near the outlet of the centrifugal fan is too high.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erodynamic noise, four parameters of the centrifugal fan, i.e., impeller blade's outlet angle 0, volute tongue's gap t, collector inclination angle fl, and rotating speed n, were selected as design variables and optimized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hile keeping the function of flow rate unchanged, the peak noise level is reduced by 8 dB or 10.8%. The noise level is satisfactorily r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dynamic noise multi-forward-curved-blade centrifugal fan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behavior of whole-tailings particles in deep-cone thickener 被引量:13
20
作者 阮竹恩 李翠平 石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740-749,共10页
Rapid dewatering and thickening of whole-tailings with ultrafine particl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for the whole-tailings paste preparation. Deep-cone thickener, a kind of such process for the flocculat... Rapid dewatering and thickening of whole-tailings with ultrafine particl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for the whole-tailings paste preparation. Deep-cone thickener, a kind of such process for the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of whole-tailing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udy. However,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observing the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process of whole-tailings, as well a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 of whole-tailings floccules in deep-cone thickener.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 i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PSD in deep-cone thickener, and LUO model and GHADIRI model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aggregation and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whole-tailings particles, respectively.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whole-tailings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in deep-cone thickener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PBM, the distribution of dens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in deep-cone thickener were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whole-tailings floccule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major flocculation position in deep-cone thickener is found and the flocculation settling rules of whole-tailings a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le-tailings particles flocculation sett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deep-cone thickener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